從古到今,人類從來沒有停下追求美的腳步。在學齡前階段,美的教育不僅有助于開發(fā)幼兒的藝術潛力,更能發(fā)展幼兒健康的個性?!?-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藝術領域指出,幼兒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fā)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如何培養(yǎng)幼兒發(fā)現美,提高對美的欣賞能力呢?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藝術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和諧發(fā)展的實踐研究》的引領下,將美術教學與自然、生活、藝術相結合,帶領孩子領略美的多元化,從而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
在大自然中感受教育信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激發(fā)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要針對幼兒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yǎng)。幼兒如果從小擁有對美的欣賞能力,那么美的情感所帶來的愉悅,將會伴隨他的一生。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幼兒的活教材。大自然是幼兒發(fā)展的資源,它向幼兒展示了具體、形象、生動的學習內容,為幼兒認識和探索感性世界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大自然的色彩是最豐富的,不論你想到的任何一種顏色,大自然都能擁有。幼兒對色彩是非常敏感的,然而受年齡特點的限制,他們對顏色的關注比較粗淺?!吨改稀分兄赋?,幼兒美術教學要帶領幼兒去大自然中尋找顏色,在尋找顏色的過程中,幼兒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在和他們玩捉迷藏的游戲,他們需要細心、耐心,通過細心、耐心,就會發(fā)現大自然中色彩的不同。在日常活動中,通過帶幼兒尋找大自然的顏色,幼兒發(fā)現了大自然色彩的豐富,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超過大自然所擁有的顏色,幼兒對大自然產生了敬佩之情,自然而然地發(fā)現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從而產生發(fā)現美的愉悅感。
“畫”:描繪大自然的美麗 自然美是藝術的重要題材,著名美學家溫克爾曼說過:“美是自然界的一種偉大的秘密”。人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界,千姿百態(tài),萬紫千紅。例如:春天有大片金黃的油菜花、夏日有雨后的彩虹、秋季有草葉上晶瑩剔透的露珠、冬天有銀妝素裹的田野,教師要善于引導孩子發(fā)現大自然的美,感悟大自然的美,鼓勵幼兒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表現大自然的美。美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對幼兒而言,來自現實生活并且經過創(chuàng)作者親身體驗的知覺材料遠比間接的知覺刺激有效得多。因此,筆者幼兒園的教師常常帶著幼兒去大自然寫生,在戶外寫生,讓幼兒捕捉大自然的美麗,在寫生過程中,引導幼兒觀察、感知物體的形態(tài)、大小、前后、高低等關系。幼兒們格外興奮,三個一群,五個一堆,通過繪畫的方式描繪自己發(fā)現的美的事物。
“攝”:回味大自然的氣息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手機照相逐漸代替了家中的卡片機,可以說卡片機在現代城市幼兒園家庭中,家家都擁有,但是家庭中的利用率逐漸下降,有的喜歡攝影的家庭卡片機被單反所替代。和孩子們一起收集家里不用的卡片機,帶到幼兒園,一起和孩子帶著卡片相機來到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去尋找美、發(fā)現美,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情趣。在攝影過程中,孩子會主動去接觸感興趣的人物、事物,并通過攝影表現出來。在一次次戶外攝影過程中,孩子們逐漸發(fā)現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合適拍照,通過一次次的成功和失敗,形成了孩子自己觀察事物的能力,而攝影中的背景、人物、光線、氣氛等結構因素,與孩子在分析、運用、思考、總結中又形成孩子自己的美學結構能力。每次回教室分享自己的攝影成果,孩子們都是歡呼雀躍,積極介紹自己的成果。在愉快的分享活動中,幼兒逐漸對攝影感興趣,對捕捉美、尋找美感興趣。
牽手藝術作品
欣賞藝術活動對開啟幼兒智慧具有重要的作用,欣賞形式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能夠促進幼兒多感官協調活動,同時也能促進幼兒思維發(fā)展。美術欣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審美感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
興趣:欣賞平面藝術作品 帶領孩子欣賞藝術作品,不僅要感知作品的內容、線條、形狀、顏色等形式要素,也要感知這些要素所表現的情感和意義。針對幼兒園的孩子,在欣賞平面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的國畫、剪紙、廣告畫、繪本等,讓幼兒從中發(fā)現色彩、構圖、形態(tài)之美。根據幼兒園孩子的接受特點,教師可以將多樣化的平面藝術作品呈現在孩子的生活中、游戲中、環(huán)境中,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例如:幼兒園長廊布置《我與大師交朋友》,將孩子臨摹大師的畫以及大師的作品布置其中,讓孩子了解大師的作品,與大師對話,逐漸感悟大師作品中美的地方;在班級美工區(qū),幼兒園提供豐富多樣的剪紙作品,讓孩子發(fā)現剪紙作品的特點,學會欣賞剪紙;在語言區(qū)里,幼兒園提供各種各樣的廣告宣傳,并讓幼兒設計各種廣告宣傳,表達對廣告藝術作品的感受;同時,提供精美的繪本材料,讓幼兒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發(fā)現繪本中色彩、構圖及形象的表現方法,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讓孩子漸漸理解色彩的明暗冷暖、線條的疏密曲直、形狀的變幻、意境的表現以及內心情感世界的表達。
生活:欣賞立體藝術作品 在孩子的生活中,立體藝術處處都可以看見,如各個地方的雕塑、漂亮的房子、有代表性的建筑等。選擇孩子生活中常見的立體藝術作為教學活動的內容,孩子會非常感興趣。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孩子一起觀看視頻中的雕塑,用身體動作模仿雕塑的形態(tài),想象雕塑里的故事,并用繪畫的方式,設計自己喜歡的雕塑的外形,表達自己的審美。在散步活動中,教師帶領孩子看城市中漂亮的房子,在小區(qū)里觀察高樓與別墅,發(fā)現他們不同的美的地方,讓孩子發(fā)現生活中不同的美。在教學中,教師帶領孩子欣賞各種著名的經典建筑,比如:天安門、比薩斜塔、長城、東方明珠塔等,在孩子欣賞時,讓孩子說說這些建筑帶給他們的感受,并提供一些立體拼圖,讓孩子表現所看到的建筑,這種集娛樂、學習、欣賞于一體的DIY動手制作方法是孩子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當孩子們完成了一件立體藝術作品,他們會感到很自豪,到處介紹自己的作品,每件作品對孩子來說都有一定的意義。對每個孩子的介紹,以及對自己作品的看法,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因為那是孩子自己眼中的美的形象。
情感需求:欣賞文學藝術作品 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文學作品中美的意境、情感以及作品本身的美,也是幼兒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之一。讓幼兒接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使之體會作品中景色、角色的美,給予幼兒視覺、聽覺的美感,激起幼兒快樂、關愛、同情等的情感。比如:《桃樹下的小白兔》是一個美麗的童話,它的美既表現在繪本中桃樹、小白兔的可愛形象,又表現在語言中所描繪的桃樹下的美景,教學畫面中小跳飛、小樹搖、風兒吹、花兒開的動態(tài)美,還表現在它的“情”——小白兔對朋友的關愛。這種情誼,深深震撼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你有桃花瓣你會怎么做”“如果你是小白兔,你還會怎么做”從而讓幼兒在欣賞中感悟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美好情感。
增進熱愛生活的情感
社會大舞臺不僅為審美教育提供了廣泛無垠的空間,也是審美教育最終的走向。《綱要》中指出,要培養(yǎng)幼兒初步感受并喜愛社會環(huán)境中的美,選擇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感染幼兒,讓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yōu)秀,初步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教師根據課程的需要,從生活的點滴入手,培養(yǎng)和豐富幼兒的美感和審美觀點,從而促進孩子對社會的認知、對周圍生活的了解,增進孩子更加熱愛生活的情感。
欣賞民俗文化,感受藝術內涵 從美學的角度來研究民俗文化的審美文化意義,實際上就是以民俗文化作為審美對象,形成自覺審美過程的活動。從現代社會對民俗資源的開發(fā)中就可以發(fā)現,民俗文化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在孩子的主題活動中,他們經常會接觸一些關于民俗文化的內容,這時教師要抓住機會,和孩子一起分析,發(fā)現民俗文化的內涵。例如:在《我們愛祖國》這個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發(fā)現了各個少數民族的人服飾的不同,以及服飾上圖案、顏色的不同,花紋設計的規(guī)律,甚至還發(fā)現各個少數民族的人平時裝飾打扮自己的方式也不一樣,每一種圖案或色彩都有豐富的內涵,寄予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待。
欣賞舞臺文化,發(fā)揮藝術想象 藝術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體現出來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強烈。舞臺藝術不僅停留在對內容和情節(jié)的抒發(fā)與表現上,更多的是加入了意境和表現的元素。因此,在帶領孩子欣賞舞臺劇的過程中,在觀看藝術表現特色的同時,應引導孩子發(fā)現舞臺意境的布置,讓孩子發(fā)現美的表現方式,感受舞臺藝術作品是如何讓大家感受到情景交融。例如:欣賞天鵝湖表演,舞臺的燈光是藍色的,背景就是大海,藍色的大海將白色的天鵝烘托的更加的美麗,舞者婀娜的身姿讓孩子感受到了天鵝的輕盈,由此形成了想象空間中的審美體驗。在和孩子對畫面的欣賞中,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發(fā)現白色的天鵝在視覺上給人以寧靜的感覺,而平靜的湖水,姿態(tài)優(yōu)雅的天鵝在形態(tài)上形成一種靜謐的氣氛。這些特點構成了整幅畫面的靜態(tài)美,給人一種閑適的情緒體驗。
欣賞環(huán)境藝術,遷移藝術熏陶 有人說:“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活在美的環(huán)境中,相信他的審美要求要比一般的孩子高很多?!睘楹⒆觿?chuàng)設漂亮的班級環(huán)境,讓孩子生活在美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發(fā)現美的創(chuàng)造方式,孩子也會去模仿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美。例如:班級美味餐廳的游戲角,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提出,餐廳的廣告宣傳畫要象小旗一樣懸掛,既漂亮又能吸引顧客;又有孩子認為,在餐廳要掛一些彩球或放一些自然角的盆景,這樣更漂亮;孩子們還提出,醫(yī)院的注射區(qū)要貼一些養(yǎng)生宣傳海報,這樣可以使醫(yī)院變得更好看。相信孩子的這些建議都來自于他們平時對生活的關注,都是孩子生活環(huán)境熏陶的結果。為了讓孩子感受到創(chuàng)造美的愉悅,幼兒園會根據主題的變化,及時更換班級的環(huán)境,帶領孩子一起參與到環(huán)境布置中來,讓孩子在拼拼、擺擺、搭搭中發(fā)現班級環(huán)境的可變性,美的不同的表現形態(tài),以及動手創(chuàng)造美帶來的快樂與成功感。
在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過程中,教師要追隨孩子關注的熱點,融入孩子的生活情境,讓美成為孩子生活環(huán)境的一部分,讓孩子的心靈在美的節(jié)奏中得到和諧發(fā)展。
【此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藝術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和諧發(fā)展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2011/02/6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