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頤和園乾隆皇帝御制“西師詩”碑文刻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目前放置于萬壽山前山的清華軒的碑亭中,主要內容為從康熙皇帝至乾隆皇帝為了國家的統(tǒng)一,邊疆的穩(wěn)定而平定準噶爾的全過程,它是研究清代西北邊疆和民族關系極為重要的歷史資料。“西師詩”的特點及價值表現(xiàn)在它是以詩證史、詩史互映,被認為開創(chuàng)了清代邊塞詩的先河?!段鲙熢姟贰镀蕉矢翣柪浙懸晾缰贰镀蕉矢翣柡罄浙懸晾缰泛汀度f壽山五百羅漢堂記》刻于同一塊碑上,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唯一性。
關鍵詞:頤和園;乾隆御制詩《西師詩》;石碑價值
中圖分類號:K8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0-0085-03
頤和園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古典園林集大成的杰作,它秉承了“雖由人做、宛若天開”的造園手法,不僅在園內的規(guī)劃設計方面獨具匠心,而且以天然山水為基礎,與萬壽山和昆明湖構成“背山面水”景區(qū)。山景、水景形成一個陰陰平衡、陰陽互動、變化萬端的太極球。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清漪園銅牛、各式橋梁、石舫長廊等建筑,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前山的中央部位有一組體量大、形象雄偉,以佛香閣佛教建筑為主體的大報恩延壽寺;后山的主體建筑群則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漢藏融合的佛寺建筑群。
頤和園中的大部分建筑體都是它的前身清漪園遺留下來的,清漪園建園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乾隆皇帝為孝敬其生母孝圣皇后的六十大壽而修建佛寺,勾勒出一幅福山壽海的圖景,在此基礎之上又修建了道教和各種民間神廟的皇家宗教寺院建筑群,形成儒、釋、道合一的建筑景觀,容納了中國農桑、文學藝術、商業(yè)、音樂、繪畫、戲劇……等各種文化內容。清漪園與頤和園的不同之處是:清漪園是一座在天然山水的基礎上經過精心修建的以佛寺為主體的皇家園林,因此從乾隆皇帝到咸豐皇帝并不帶著妃嬪們在清漪園中住宿,而遵從“辰來午往”的傳統(tǒng)。頤和園是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詔修復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基本上沿襲了清漪園的布局,但不同的是頤和園以慈禧太后頤享天年并主政大清國為主,萬壽山前山的大報恩延壽寺建筑群改為以排云殿為中心的建筑群,排云殿成為慈禧太后生日“慶典受賀”舉行大典的地方,已不再是佛堂,在頤和園的東部興建了為行政和生活服務諸多建筑群,形成宮廷的行政區(qū)和生活區(qū),后來頤和園演變?yōu)樽辖侵獾牡诙€政治中心。
清漪園和頤和園的共同之處是都很重視萬壽山后山的漢藏結合的佛教建筑群。清漪園時期,萬壽山后山的佛教建筑稱為后大廟。在后大廟建筑中,與前山的大報恩延壽寺一樣,依山勢自下而上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貫穿始終。后大廟的前半部分按漢式寺院“七堂伽藍”的傳統(tǒng)布局,中心建筑是須彌靈境。而后半部分則仿西藏桑耶寺,中心建筑是香巖宗印之閣,香巖宗印之閣位于天際線頭頂上“百匯穴”。①圍繞香巖宗印之閣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在它的兩側還有日殿和月殿。為什么乾隆皇帝在清漪園的萬壽山后修建如此大規(guī)模的藏式佛教建筑群?這是出于安撫蒙藏民族的需要,體現(xiàn)了乾隆皇帝“以佛治心”的原則。頤和園時期,由于清政府經費緊張,對于英法聯(lián)軍破壞的后大廟建筑,慈禧太后只恢復了香巖宗印之閣,把原有的三層變?yōu)橐粚咏ㄖ?,而須彌靈境并沒有恢復。雖然頤和園中后大廟的規(guī)模不如清漪園,但是寺院的性質并沒發(fā)生改變,仍然是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而實行的“興黃教,以安眾蒙,所系非小”,以藏傳佛教安撫邊疆人心的國策。
一、《西師詩》碑的由來
清漪園萬壽山后大廟的建筑規(guī)劃思想都體現(xiàn)在萬壽山前山五百羅漢堂前的石碑中,此石碑體量巨大,為長方形臥碑,東西向坐落,通高2.09米、寬2.2l米、厚1米。碑下束腰,長方形石須彌座高0.77米,僧帽頂上刻云雷紋與中軸主體建筑“排云門”牌坊、“排云殿”相呼應[1]250。石碑西側為乾隆御書《萬壽山五百羅漢堂記》,是乾隆書于丁丑年(1757年)親筆所書。石碑南側為《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書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北側為《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書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東側為著名的《西師詩》,書于乾隆戊寅年,(1758年)。此碑西側記載萬壽山前山大報恩延壽寺的羅漢堂記,而南側、北側和東側都是平定準噶爾之事,也說明了為什么在萬壽山后山修建如此大規(guī)模的漢藏交融的佛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什么《五百羅漢堂記》和修建后大廟原由,會放在同一塊碑上?這是因為清漪園其建園的主題思想是“佛”是至高無上的,其下的“五百羅漢堂”中的羅漢象征著支撐這個世界的將士官兵、文臣武將。五百羅漢降伏羅剎,云雷文象征著一種奇妙的電波,將清兵將勇平叛勝利和興建五百羅漢堂神奇的事物關聯(lián)起來,所以在同一塊碑上。
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大火燒毀,此碑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凸起的雷紋崩裂毀壞嚴重。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間(1884年至1895年),慈禧太后為“還政”后退居休養(yǎng),由于經費有限,慈禧太后集中財力修復了她認為重要的建筑群,原清漪園的五百羅漢堂改為清華軒。為保護此碑慈禧太后特意修建了一個碑亭。至今羅漢堂已不復存在,在清華軒中僅留下了一塊巨大的石碑。在此碑四面碑文中,最有價值的是乾隆親筆書寫的《西師詩》。因為石碑南側的《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和北側的《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可以在承德普寧寺中找到相同的碑文,石碑西側為的《萬壽山五百羅漢堂記》也可以香山碧寺五百羅漢堂找到類似的碑文,唯有乾隆親筆書寫的《西師詩》在各寺院中是沒有的,在全國此御制詩詩文也是罕見的,具有很高的價值。
二、《西師詩》碑的內容和價值
“西師詩”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御制,此時是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叛亂勝利結束和平定南疆叛亂的開始。其主要內容記載:清代從康熙至乾隆三朝皇帝出兵征討準噶爾全過程,時間跨度大約為七十年,是乾隆皇帝對西北戰(zhàn)事的總結,是研究清代西北邊疆和民族關系極為重要的歷史資料。乾隆皇帝一生寫過很多的詩篇,但此詩是五言記事長詩,約為二千多字,“西師詩”的特點是以詩證史、詩史互映,并用大量文字對詩文進行注釋,是一篇紀實性的史詩,被認為開創(chuàng)了清代邊塞詩的先河[2]189。
“西師詩”的碑文如下。
西師歷四載,王臣久于役。誰無室家心,而能忘契闊。始緣趁機動,操刀乃必割。終以阻遠艱。舉棋忌屢易。欲罷又未能,永言志顛末?;首嬲魉纺?,即此厄魯特,三番整六師,狼群始窘迫,策妄退守巢,于以延喙息。取馘索賊子,惟命無敢逆(噶爾丹兵敗,仰藥死,其子脫身逃竄。時策妄阿拉布坦鼠伏一隅。畏威服■,獻出逆尸,不敢容留逆子)。厥后漸滋饒,遂復■西域(策妄阿拉布坦逞其詐力,勢漸強橫,計誘拉藏汗,以女妻其長子丹衷,襲殺拉藏汗,大肆■略。我?guī)煹治鞑兀淝鯉洿蟛吡愣囟嗖肥家姎w巢,大策零敦多卜即今達瓦齊之祖,為策妄族兄)。終康熙年間,蓋未止兵革,皇考闡前猷,思一勞永逸,兩路命大舉,帑藏非所惜。究因時弗輳,勝敗互軒輊(雍正年間西北兩路駐兵,賊以送還羅卜藏丹津為名,又值西帥入覲,■竊西路馬群,因藉所獲馬力,跳梁北路。勢甚猖獗。后為額駙策楞擊敗于額爾德尼招,幾至匹馬不返。而將帥之臣,按兵不追,賊眾得以兔脫。我武既揚。遂有罷兵之議)。曰予守成訓,罷兵事安戢。稔知賊所恃,其長有二術:一曰激我怒,勞我眾遠出。彼乃邀近功,坐絀我物力;一曰窺我邊,列堠疲戍卒。戍久心或懈,彼乃逞陵軼。知然明告彼,以主待其客。遠兵既罷征,近邊汝或伺,汝遠勞竭蹶。噶爾丹策凌,聞言乃計絀,得失故曉然,求和使來亟,來亦弗之拒,厚往示恩澤。如是終彼身,無事皆寧謐(其子曰阿占,即策妄多爾濟那木札爾之乳名)。暴虐莫可詰。用是失眾心,相延為■奪。喇嘛達爾濟,戕彼位自襲。達瓦齊攘之,計蓋由撒納。(喇嘛達爾濟既■阿占而奪其位,達瓦齊偕阿睦爾撒納奔哈薩克,藉其聲援,復篡喇嘛■爾濟,皆阿睦爾撒納為之謀畫,蓋欲自取也)。綽羅斯汗族,達瓦齊一脈。阿睦爾撒納,輝特別枝葉,時慮眾鮮從,以此綴旒設。終不忘伊犁,(伊犁,蓋四衛(wèi)拉特會宗之地也)。煽亂事狡譎,達瓦齊弗甘,兵連禍相結。惟時三策楞,(都爾伯特臺吉策楞、策楞烏巴什、策楞孟克、恐禍及已,率所部來降)。避禍來投闕。撤納旋亦歸,寵遇廁班列。熟籌如許眾,雜居喀爾喀。如狼入羊群,幾不遭唾嚙。就其力請師,毋寧授之鉞。(阿睦爾撒納歸命乞師,朕思機既可乘,而新降多人,若盡處我喀爾喀之地,終非長策,故定議出師。遂命阿睦爾撒納,副將軍班第以往。)國家全盛時,出帑儲胥挈,曾弗加賦徭,更未廢賑恤。八旗及索倫,勁旅多英杰。其心盡忠篤,其技善撇捩,那如杜甫詩,慘惻新婚別。乙亥我出師,一矢曾未發(fā)。五月大功成,庶以慰前烈。而何狼子心,飽揚去飄瞥。留語啖眾狙,倡亂動戈戢。致我二臣捐,驛路肆唐突。(阿逆潛蓄異謀,于達瓦齊就擒大兵凱旋時。即流言脅眾,黨惡之徒,倉猝變動,班第鄂容安同時致命。疆場賊眾,紛紛四出竊占伊犁,截斷臺路)。群言益蜩螗,無怪懦者怯。欲棄巴里坤,堅志斥其說。整師重討叛,所向復無敵。一二畏首尾,乃致賊兔脫。(大兵復進,前徒倒戈,阿逆眾叛親離成擒在邇。乃因將軍策楞參贊玉保等不和,又無克敵致果之略,阿逆得以亡命)。申命事窮追,大宛搜三窟。于詐應以直,殘喘命得乞。(哈薩克汗阿布賚始意欲留阿睦爾撒納,大兵已壓其境,相隔一谷,阿逆自度力不能支,因遣使詭辭稱哈薩克眾即欲擒獻阿逆,但其汗阿布賚未到,乞暫緩師。適以策楞獲罪,命達爾黨阿將兵前往,我兵以逆賊在目前,爭欲進促,而達爾黨阿以為天朝當示大義,彼既縛獻,不宜加師,力阻眾兵,徘徊觀望,而賊得以■載遠揚矣)。宰桑勸王者,見此笑以竊。遂生輕我心,旋師反又忽。(時呢嗎、哈薩克錫拉皆已授職從征,見達爾黨阿為賊所賣,笑其無能,自哈薩克還,復生變計,與巴雅爾、■噶里克等密謀構亂,以害將軍和起)。計賺我和起,奮勇沙場沒。兆惠全師還,則予命往接。(將軍兆惠以孤軍遠駐伊犁,聞呢嗎等作亂,整師東旋,中途屢殲逆眾,值朕命侍衛(wèi)圖倫楚等率師赴援,乃得振旅而歸抵巴里坤),丁丑重問罪,值彼互殘殺,因緣撒納歸,遇我竄倉猝(諸將分南北兩路,直指伊犁,維時札納噶爾卜殺其叔綽羅斯汗噶爾藏多爾濟,欲并其眾,尋又為臺吉■瓦所殺,而獻其首軍門。時阿睦爾撒納復自哈薩克逃回伊犁,聚眾爭長,突遇我?guī)?,跳身遁跡)。富■躡其后,大宛徠汗血,稱臣許捕冠。冠更逃羅剎。(富■追阿睦爾撒納,適值哈薩克之兵,而哈薩克畏我兵威,稱臣貢馬,旦誓擒賊自效。阿逆知不能免,乃奔俄羅斯。俄羅斯一名羅叉,或曰羅剎),或曰不必追,或曰不必索?;蛟痪枰晾?,筑室謀紛汩,北荒守和議,冥誅致賊骨,伊犁倡亂流,大半就擒訖。初議眾建侯,為撫四衛(wèi)拉。二十一昂吉,公屬掄閥閱。(準噶爾厄魯特又名四衛(wèi)特拉,部內有綽羅斯、輝特、和碩特、都爾伯特四族,各領其眾,而綽羅斯為長。噶爾丹策楞時,設二十一昂吉,昂吉者,部落之稱也,為其汗公屬。達瓦齊既執(zhí)歸京師,于四部各封一汗,而二十一昂吉則歸之公屬,如八旗蒙古然,仍擇其世族宰桑輩長之)。是予奉天道,好生體造物。詎知彼孽深,歷世不可活。以其狙詐類,誠如向所畫。每歲費豢養(yǎng),終亦背恩蔑。是傷我脂膏,而育彼羽翼。不如反之速,掃蕩今將潔?!鏊翋毫?,三氏淪亡歇(噶爾藏多爾濟被殺,綽羅斯族殄滅無幾;輝特汗巴雅爾亦以叛逆誅殛;和碩特汗沙克都爾滿津心懷攜貳,參贊大臣雅爾哈善■知異謀,殲之于巴里坤外)。余都爾伯特,始終守臣節(jié)。所以至今存,耕牧安職殖。其廿一宰桑,非誅即病歿。不善降百殃,此理愈昭晰。謂禍乃成福,致得每于失。幸以免眾議,孰非鴻佑錫。設使司事者,惟明更勇決。萬全盡美善,詎有小差跌。都大承平久,軍旅誰經歷。益因警宴安,求全百過刻。先是花門類,雜種曰回鶻。久屬準噶爾,供役納桎秸。羈縻其和卓(噶爾丹策楞先以兵威迫脅回人,執(zhí)其酋長和卓,拘系于阿巴噶斯之部落,以回民分隸各昂吉下而役使之)?;\絡其臣妾。我?guī)煻ㄒ晾?,乃得釋縲紲。我將縱之歸,撫眾許朝謁。(和卓初聞大兵西伐,獻款輸誠,備極恭順。我將軍班第等因縱還故土,俾?lián)狁S其眾,納賦執(zhí)役。)肉骨生死恩,感應久不輟。報■乃以怨,轉面兇謀黠。我將所遣使,百人遇害劇。(和卓歸故域后,我將軍等差副都統(tǒng)阿敏道率百人往會盟,而彼乃設計盡行戕害)。是皆奉上命,守義遭臬兀,■不報其讎,何以勵忠赤。厄魯今蕩平,回部余波蕞。徒以守堅城,未可一時拔。賈勇誠易登,傷眾非所悅。中夜披軍書,萬里遙籌策。窮荒信安用,弦上矢難遏。志因繼兩朝,變豈防一切。蒼靈賴有成,浮論寧祛惑,開邊竟無己,自問多慚■,但思文子言,解嘲守弗諄。
右西師詩一篇乾隆戊寅夏六月之吉御制并書(印章)斂福宜民乾隆御筆[3]389-394
“西師詩”碑文的所記述的內容是:準噶爾是蒙古部的一支,蒙古族按照活動地域的不同,分為漠南蒙古(游牧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漠北喀爾喀蒙古(游牧于漠南蒙古的北方)、漠西厄魯特蒙古。厄魯特蒙古分為四部,即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厄魯特蒙古四部雖然形成了聯(lián)盟,但仍然是“各統(tǒng)所部,各不相屬”,“部各有汗”。漠南蒙古在清軍入關前已歸附了清朝,漠北蒙古(時稱喀爾喀)經康熙帝的三次率兵親征亦已歸附。唯有漠西蒙古(時稱厄魯特)在準噶爾部的統(tǒng)領下雄踞西北,進而與清廷對抗。準噶爾是漠西厄魯特蒙古中的一個部落??滴醵拍辏?690年),準噶爾的首領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公開叛變,康熙皇帝親自坐鎮(zhèn)波羅河屯大敗噶爾丹,平叛之后,康熙皇帝在多倫建立一座喇嘛寺院“匯宗寺”,利用藏傳佛教安撫人心,即“以佛治心”,客觀上起到安藏定邊的作用。這一民族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蒙古各部及西藏地區(qū)在很長一段時期都處于和平共處的狀態(tài)。至乾隆十年(1745年),達瓦齊成為準噶爾汗,他再次發(fā)動叛亂,據守伊犁。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帝出兵西征,平定叛亂,生擒達瓦齊。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同年,乾隆皇帝不僅在清漪園五百羅漢堂石碑東側撰刻《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同時仿康熙皇帝安定喀爾喀蒙古之后在多倫諾爾會盟建匯宗寺的先例,秉承了康熙皇帝“以佛治心”的原則,在清漪園后山按西藏三耶寺的形制修建后大廟,同時也在避暑山莊以同樣的形制修建普寧寺,并在普寧寺中修建《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碑文與清漪園中《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完全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普寧寺中的碑文是用四種文字撰寫。
兩年之后,準噶爾的另一首領阿睦爾撒納與沙俄相勾結再次叛亂,乾隆皇帝再次西征,平叛之后,乾隆對這次勝利感到非常滿意,不僅在京城紫禁城的午門內舉行獻俘之禮,還撰寫《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同時置放于清漪園的五百羅漢堂前和普寧寺中。而“西師詩”則是紀念平定叛亂的史詩。
《西師詩》碑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清代乾隆的平定準噶爾,起到安藏定邊的作用。在近代,中國和蘇聯(lián)在邊界的談判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60年,中國與蘇聯(lián)的關系突然發(fā)生變化,蘇聯(lián)不僅在經濟上制裁中國,而且在邊境上陳兵百萬,以武力甚至核武力相威脅。周恩來總理主持了這場艱苦的邊界談判。在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的同時,周總理發(fā)現(xiàn)頤和園清華軒院內的石碑上的文字,這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筆碑文《西師詩》。碑中明確記載了中俄的邊界,這一區(qū)域統(tǒng)稱為準噶爾地區(qū)。由于這個地區(qū)民族混雜,加上沙俄的挑唆,經常發(fā)生內亂。從康熙朝到乾隆朝多次向準噶爾地區(qū)用兵,最后使這一地區(qū)的秩序恢復了正常。周恩來從此詩文中找到了中俄邊界的證據,中蘇邊界最終在平等的基礎上劃定[4]80。
三、《西師詩》碑的保護建議
原置于清漪園“五百羅漢堂”中的這塊巨大的《西師詩》碑,由于英法聯(lián)軍對五百羅漢堂的焚毀,此珍貴的文物在大火中已經受到殘毀,目前石碑位于清華軒中的碑亭中,由頤和園管理處精心保護,今已建有四周圍欄,并且此處禁止一般游客入內參觀。頤和園這塊臥碑上的《西師詩》卻鐫刻了乾隆御書的2546字的史詩,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周恩來也曾經來此觀看后特別提示要好好保護此碑,保護好歷史的見證。這塊石碑屬于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承載著人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碑記載的史料價值和文物歷史價值極為珍貴,如果將此模糊不清的石碑碑文用玻璃匣子收藏起來,另外仿制一塊乾隆筆跡的復制品就在原五百羅漢堂前即今清華軒內,并將原五百羅漢堂模型一齊展出。這對“世界文化遺產”的頤和園將會增加一項耀眼的文化景點。
參考文獻:
[1]頤和園管理處.頤和園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2008.
[2]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伊犁文史資料:第21輯[M].伊犁:伊犁日報印刷出版,2005.
[3]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4]杜導正廖蓋隆.名流寫真[M].佛山:南海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