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因為高考改革、實施新課標,奧賽與高考脫鉤、高考分省命題等政策的相繼出臺,“留不住優(yōu)質生源”“優(yōu)質師資力量被挖走”等一系列原因,迫使“黃岡神話”破滅,教育優(yōu)勢漸失,逐漸走下“神壇”。報道稱該校1999年后再未出過省狀元,2007年以后沒有再獲得國際奧賽獎牌……
這篇報道講述了一些實際情況,但究竟想表明什么,讓讀者感到困惑。媒體是同情一所學校因缺資金而缺乏競爭力,還是想它能“再創(chuàng)輝煌”?
作為讀者,筆者想知道走下“神壇”的黃岡中學是否已恢復教育常態(tài)、目前的課改情況如何、對往昔的“輝煌”有無新的認識、教師和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狀況如何、“被挖走”的教師在其他學校起了什么作用、推行“黃岡模式”的學校學生獲得了什么樣的幸福等等,可惜該篇報道并未涉及。報道認為“衡水模式”后來居上是因為有充足的資金,筆者覺得未必是這樣,只是前浪推后浪而已。至于報道稱“以前高考是全國統(tǒng)一命題,全國所有省份一張試卷。在全國統(tǒng)一試卷時代,題目怎么出都會受到黃岡中學的影響”,未免夜郎自大;而所謂“黃岡中學的教師對高考動向的把握是最清醒的,甚至具有話語權,不少教師擔任過出題人和閱卷教師”,這句話能否代表全國教育界的意見姑且不論,國家考試命題中心可能負不了這個責任。
黃岡中學紅極一時,媒體稱為“神話”,對此教育界很多人并不認同,因為靠封閉式管理和超強的訓練來提高升學率,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利少弊多?!皩W生苦讀、教師苦教、家長苦幫”,一些做法不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但只要能獲得高升學率,就能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首肯。這種“神話”可以復制,因為每個省區(qū)的普通教育都有這樣的“帶頭大哥”,這些應試先鋒,一般不在經濟發(fā)達地市,頗耐人尋味,應當加以研究。
30年前,黃岡教師說起黃岡中學的教學狀態(tài),“苦讀、苦教、苦幫”,喜憂參半,其后不斷地傳來沖擊波,然后教育界像趕廟會一樣,趨之若鶩。在應試教育的激烈競爭下,一個地區(qū)出現有爭議的做法本不足怪,怪就怪在全國教育界那么多人去黃岡中學學習觀摩,有那么多專家名流為之傾倒,推波助瀾。至今,這種教育考察、學習“苦讀、苦教、苦幫”模式的風潮仍然一浪高一浪,“香客們”只不過換了個地方“求神拜佛”。
報道把黃岡中學“輝煌不再”歸于經濟原因。其實,問題可能并不在錢,基礎教育存在的矛盾如何化解、教育能否發(fā)展,并非金錢說了算。在具體地觀察一個地區(qū)的基礎教育狀態(tài)時,文化觀念往往被忽略,一些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做法沒有得到清算。
“明天比昨天更長久”。黃岡中學是基礎很好的學校,放棄昔日的“輝煌”,歸于平靜,意義深遠。在這里筆者特別想指出,所有的人,都應當珍愛教師的職業(yè)生命,教師“苦教”一年,尚可支撐,長年苦教,生命被透支,教師的專業(yè)如何發(fā)展,教師的健康又如何保障,這是必須考慮的。筆者在某省遇到一名連教24屆高三畢業(yè)班的語文教師,筆者對他充滿了同情,因為除了高考,他不了解語文教學的過程,他已經不會“教學”了。作為專業(yè)教師,他認為自己不合格。
教育界及媒體應當與時俱進,冷靜地看待黃岡中學所謂的“輝煌不再”,放棄以單一升學率為指標的考核評價模式;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不要逼使一所學校重披戰(zhàn)袍、變本加厲;社會也應當放眼未來,不要逼使學校的正常教育發(fā)生走形。
應試教育本無“神話”。過早地經歷“競爭”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渴望平庸,學習過程一旦被濃縮,趣味很容易喪失,發(fā)展失衡,必然給未來埋下隱患。對一所學校來說,可能也會這樣。
再過一些年,對“教育神話”的作用,社會也許能看得更清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