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中學教育大方向展望
由于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民希望獲得優(yōu)質教育,不管學生有無天賦,都希望到教育資源強勢的學校讀書,甚至不惜重金。這給高中階段的各學校,提出了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的社會要求。怎樣辦好普通高中,筆者認為應有如下幾方面要素:
第一要素:行政領導卓有遠見地調控安排,根據本地的工、農、商服務等行業(yè)經濟發(fā)展的特點,規(guī)劃職業(yè)高中、普通高中的就讀比例。這一比例應是建立在細致、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留有人民群眾的愿望余地的情況下擬定的,在三五年內可根據實際情況作一些調整。
第二要素:必須適應新課改的指導思想,以普及文化科學知識和提高全民素質為主要目標,培養(yǎng)方向分三個層次:第一,大批一流各領域高精尖人才;第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第三,億萬計高素質、具有文化科學知識的各類型的勞動人才。
第三要素:各公、民辦普通高中努力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每當提到努力提高各校的辦學水平,辦學者或校長總想把所在學校提升為市級示范、省級示范,或響譽全省、全市的名校,并以考北大、清華和全國名高校的學生人數作為衡量的唯一標準。這對于省級示范來說,確實很重要,但對一般的普通高中很難達到。怎樣定位普通高中的發(fā)展方向,筆者還是相信一句話:“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而在基層或一般職業(yè)中,做出出類拔萃業(yè)績的人才是人類脊梁,從某一學校畢業(yè)出去的這樣的人才,追蹤統計才是最有說服力的,這樣的人才中,不完全是文化水平高,更不完全都是考試分數高的人。據統計,古今中外,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著名學者、商業(yè)、企業(yè)巨頭并沒有多少出自名門名校,而他們的心理素質、堅韌的精神、敏銳的洞察力是他人所沒有的。基于以上的因素,普通高中更要把這三個要素擺在首位,努力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
民辦普通中學的生存和發(fā)展
民辦學校的產生,從孔孟至民國時代的陶行知有兩千多年歷史,但20世紀80年代后的民辦學校從規(guī)模到設備、課程,與以前的民辦學校有很大的區(qū)別。民辦學校走過的路,基本形態(tài)有三大類型:一是企業(yè)家辦學型,他們中大多是做房地產的,在辦學圈地建房后,請教育工作者來教育教學。學校的主要財權、主導權仍是企業(yè)家,這類學校投資快、投資量大,但教育的回收是緩慢的,學校文化底蘊薄弱,人民的可信度低,一旦沒有高額利潤,或出現暫時虧損等情況,將會出現難以支持而停辦的可能。二是一些老教育工作者,他們孜孜以求,獻身教育事業(yè)。這類學校有一定的教育管理理念和辦學能力,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投資慢、積累周期長,形成不了一定的規(guī)模。三是公辦學校中強強連手或名校辦民校,這種學校以高校為多。這種類型的學校利用優(yōu)質教育的國有資源,以高額收取民辦教育費用,將會產生一系列政策性問題,有待于國家的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完善和規(guī)范。
三種民辦學校各有特點,從宣州區(qū)乃至宣城市來看,處于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時期。對于企業(yè)辦學校,把學??闯善髽I(yè)“牟取暴利,花去備用金”,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外省和本省的企業(yè)辦學倒閉例子很多,這對求學的學生及家庭產生了極大的傷害。而老教育工作者舉辦的民辦學校發(fā)展緩慢,需經濟和招生政策措施方面的支持,需要有一段艱苦積累和發(fā)展過程,若經濟條件不足,直接導致學校不能發(fā)展。而對于國有名校辦民校的問題,由于國家《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法律規(guī)定,也會造成突然休克式的社會反響,這就需要國家制定一定法規(guī)去完善。
民辦學校生存、發(fā)展三個要害點
第一,生源問題。生源問題出現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宏觀經濟危機和自然災害。第二種是教育教學水平極度低下,管理失誤,出現嚴重安全事故,人民群眾不愿將其子女送入該校,最終民辦學校只得停辦,或公辦并入其他學校。
第二,資金鏈問題。辦學校需要費用,硬件建設和教職員工工資、保險等特別是原始投入校舍需要大量資金,這些資金的來源,都需民辦學校自行解決,整個運作中,不留應急預備金,將會出現資金鏈斷裂。
第三,嚴重管理失誤。由于教育教學質量極度低下,造成學校職能解體,這將產生大批學生流失,或者學校領導和部分教職工改組,重新組合,給學校帶來很大麻煩。
政策決定民辦學校的產生和發(fā)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祖國各項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促使了對教育需求的提高,民辦學校應運而生,陸續(xù)出現“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和“民辦教育促進法”,這對民辦教育給予了法律規(guī)范,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近30年的發(fā)展變遷,黨和國家政策始終指引著辦學人按正確的軌道前進,民辦學校將在今后與公辦學校和其他民辦學校產生激烈競爭,在規(guī)劃管理、招生政策、體制認定等方面,都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制定政策、協調實施。
筆者建議,政府和主管領導能夠加強對民辦學校的重視及管理,避免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之間的惡性競爭,造成社會秩序紊亂的不穩(wěn)定因素。
各學校之間形成一個常態(tài)的良性競爭,以促進教育事業(yè)向人民滿意的方向發(fā)展,促進辦學水平越來越高。
(作者單位:安徽省宣城市私立文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