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隨著閱讀教學方式的轉型,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方式在人們不斷的質疑聲中遭到了否定。作文教學到底該如何轉型,成為當前一線教師亟需思考與探索的課題。
筆者充分考慮到所在學校“項目學習”的特色及優(yōu)勢,嘗試構建在項目引領下的作文教學模式。項目學習注重的是學生的實踐。而作文教學,首先注重的是學生的實踐——“寫”,然后才是教師的“教”,這正契合了項目學習的學與教的理念。于是,筆者嘗試了在項目引領下的“先寫后教”作文教學方式。下面以《那一刻,我感動了》項目寫作為例,談談筆者對這樣的作文教學方式的探索與看法。
1.根據(jù)項目主題寫片段,讓學生下筆有話說。
問學生寫作文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沒有幾個人不說是“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可見,寫作不是一揮而就的簡簡單單的事。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道理與此等同,所以不妨鼓勵學生先寫片段交流,積累素材,逐步達到厚積薄發(fā)、下筆有言之效果。
蕭伯納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本湍骋恢黝}而言,學生的胸中“丘壑”不盡相同:有多有少、有深有淺、有典型有奇巧……當一群人每人心中有一個想法,彼此交流之后,每人心中就不再是只有一個想法,也許原來簡單的想法變得更豐富了,甚至有可能改變了曾經不成熟的想法。所以,不妨在寫作之前,先讓學生就該主題在腦海中或日記中搜索曾經積累的素材,并迅速簡單地寫成片段,然后進行交流。這樣的交流與溝通可以讓他們打開思路,在“自我”與“他人”之間演繹出更多姿多彩的形態(tài),它展現(xiàn)的是積累的過程,是協(xié)作的過程,是情感聚焦、利益取舍的過程……在心靈的沖動與震撼之中,在思維的思索與探究之間,迸發(fā)出洞察的火花,從而形成各自獨有的發(fā)現(xiàn)和見解,并選擇各自需要的有意義的片段,最終釀成富有詩意的憧憬和遐想……
比如,寫《那一刻,我感動了》之前,筆者先讓學生寫寫自己想到的素材。
學生1:一位農民工大叔讓我代寫匯款單,看他自豪與慎重的表情,我誤以為他是寄給自己的兒子,其實他是寄給自己的弟弟,他對弟弟無私的愛讓我感動。
學生2:我和小伙伴用一張假幣換了兩根冰棍,后來賣冰棍的阿姨還給我丟失的手機,我向她道歉,她卻說,她知道那是假幣,一元錢不算什么,只是怕傷我們的自尊所以沒揭穿。我聽后倍感慚愧,又感動于阿姨的善良與真誠。
學生3:風雨交加的放學路上,媽媽騎著電瓶車載著我摔倒了,摔傷的媽媽第一反應是擔心我受傷。
學生4:感動于外婆給打瞌睡的外公蓋毯子,感動于六旬老人的紅綠燈義務執(zhí)勤,感動于公交車司機停車照顧老人。
學生的片段五花八門,各自角度又不盡相同,從親人之愛到陌人之情,由人類社會到蟲草自然,大家吸納了別人的素材后,思路更加開闊,不再局限于“自我”的有限天地中,特別是一下子沒想到好素材的同學更能受到極大的啟發(fā)。
2.自選項目材料寫作,讓師生互動評點有物可言。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有一個比較具體的寫前指導,惟恐指導不到位。但試想一下,教師指導了寫作素材范圍,指導了立意方向,指導了構思思路,指導了語言技巧,剩下的多少是學生個人的想法?千篇一律的素材與構思,大同小異的立意與語言,這些沒有了個性的文字還有魅力嗎?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思維非?;钴S,個性非常鮮明,可是在方正的框架中如何嶄露鋒芒和頭角呢?同時,面對全體學生的全面指導,效果是否就很好呢?實踐證明,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學的作文還是糟糕透頂,教師指導等于沒指導。為什么?究其原因,原來是不解學情,結果事與愿違。所以,不妨先讓學生自選項目材料寫作,然后再教,在引導之前先訓練,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后再解決問題,這似乎更符合學習與教學的規(guī)律。
下面是學生的練習習作《那一刻,我感動了》片段摘錄:
學生1:
突然,車子失去平衡,向路邊滑去,摔了一跤,我的身體迅速往前沖去,趴在了媽媽身上。媽媽第一反應就是回頭看我:“孩子,你沒事吧?”確定我沒事,媽媽這才“哎喲”起來。我低頭一看,發(fā)現(xiàn)車子重重地壓在媽媽的右腿上,膝蓋重重地磕在一塊石頭上,沾滿泥水的單薄的褲子破了一個大大的洞,膝蓋有巴掌大的地方被磕破了,滲著絲絲鮮紅的血。
那一刻,我感動了。
針對這一段描述,筆者給這位同學這樣的建議:“寫母親被石頭磕破膝蓋的畫面,還是比較真實感人的,能引起讀者很多感情的共鳴,比如,對母親的心疼、愧疚、感動等,但文中的‘我’在這樣的情形下,卻只有‘我感動了’這樣的心理,感情似乎沒有表達得很到位。同時,只有一句‘那一刻,我感動了’的心理描繪,表達‘感動’的力度明顯不夠,如果將‘我’這時的內心活動更多地用神態(tài)、動作表現(xiàn)出來,或許更能讓讀者感同身受。”
學生2:
穿過熙熙攘攘的大街,經過一座幼兒園……
途經一個菜市場……
我走出了校門,只見夕陽西下……
其實感動并不難,它一直都暗藏在某個角落里,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它,理解它,追求它。
針對這一段描述,筆者給這位同學這樣的建議:“描繪了一路走來的三個畫面,非常美好,也伴隨著一路感動。這些感動沒有暗藏,只是等著你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所以結尾‘其實感動并不難,它一直都暗藏在某個角落里,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它,理解它,追求它’不太恰當,需要修改。”
寫作要的就是“紙上談兵”。只有在學生先訓練的前提下,才會出現(xiàn)課堂上的“憤”“悱”情境,學生才會有寫作的強烈需求和寫好作文的內在驅動力,教師也才能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弱點、不足,也才能使指導富有針對性,補救富有實效性。這也正充分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3.針對項目要求寫二作,讓學生胸有成竹。
所謂二作,是指學生在第一次作文實踐的基礎上,根據(jù)教師對自己第一次作文中給出的指導進行再寫作。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立題——指導——批改——講評”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單次循環(huán),把“講評”作為每一次作文訓練的終點,教師對于自己的評講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卻不甚關心。這種做法主觀地割裂了“教學服務于學習實踐”的思想,單方面認為只要“教全”了就等于“學全”了。修改不是作文教學可有可無的環(huán)節(jié),作文之后的修改是作文指導更為明確的“二次作文”。為了加強作文修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必須改革作文批改的方式,實行只批不改的方法。因為,教師代替學生改作文,“學生不明白為什么改,你改了也沒有用,有的學生根本不認真看,真叫勞而無功,至多也是勞而少功”。(葉圣陶語)教師批閱作文,只批注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改,局部的語言方面的毛病在文中圈畫,學生在眉批處修改。作文結束后的總評,教師必須明確表述全文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修改建議和要求。發(fā)回作文本后,學生應及時修改。
比如,學生習作《那一刻,我感動了》片段:
我邊幫忙,邊想:這準是位來梅堰打工供兒子上大學的偉大的父親。匯單上他寫好“兒子”的姓名和地址,字雖然不端正,甚至有些看不太清楚,但唯一可以看出的是,他是特別認真寫的……
針對這一段敘述,筆者給出了如下建議:“一個外出打工的人,一個被我誤以為是‘父親’給‘兒子’寄錢的人,肯定有著與眾不同的外貌、神態(tài)及穿著。一個不會寫匯單希望我?guī)兔憛s能親手寫上弟弟名字的人,其動作肯定有非同尋常之處。將這兩個‘不同尋?!毤毭枘〕鰜?。”該同學采納筆者的建議進行了修改。
改文摘錄:此時,我將目光重新投向那個陌生人。只見他臉色蠟黃,皺紋密布,頭發(fā)有些稀疏,有的地方呈現(xiàn)出灰白色。我猜想:這準是位來梅堰打工供自己兒子上大學的偉大的父親。我心中一股敬意油然而生。一看,他并沒有寫上自己的名字,可是他卻一筆一畫地寫好“兒子”的姓名和地址,字雖然不端正,甚至有些看不太清楚,但唯一可以看出的是,他是極其認真寫的。
我再次端詳眼前這張蒼老的臉,發(fā)現(xiàn)他臉上有很多的印記,大概都是生活的重擔和沉重的工作所留下來的,其實,他本該有一張年輕的臉。
對照原文,不難發(fā)現(xiàn),改后的習作對“民工大叔”的外貌作了兩次較為詳細的描寫,描繪出了大叔工作的艱辛、生活的簡樸,“一筆一畫”的細節(jié)可見這位大叔的鄭重,更加烘托出這位大叔為弟弟無私付出的真情。
粗糲的礦石只有在經過打磨之后,才會成為熠熠生輝的鉆石。清人唐彪說:“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耳?!笨梢?,好作文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
1.項目引領,為實踐“先寫后教”提供一條線。
選定一個項目,確立一個主題,為后續(xù)練習與習作提供一條線,使后續(xù)實踐有依托,做到“形散而神聚”,起到串珠綴玉的作用。同時,項目引領的習作,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學生主要是在項目“寫”的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2.“先寫后教”,為落實生本作文鋪設一條路。
在強調生本教學理念的今天,很多作文教學過多地強調了審題、立意、選材、謀篇布局等多方面的要求,忽視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獨特感受,漠視了學生生命質量的提升與成長,這無疑違背了生本教學理念。生本理念,就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生命在習作中的提升和發(fā)展?!跋葘懞蠼獭保貙捝顣r空,給學生的習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有內容可寫;“先寫后教”,通過任務驅動,引發(fā)學生的習作熱情,讓學生樂于寫。可以說,“先寫后教”,為落實生本作文鋪設了一條路。
3.三步訓練,為提升學生能力搭建一個平臺。
任何能力的提升都需要長期的堅持,更需要一定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學習得法。在項目引領下的作文教學,通過“根據(jù)項目主題寫片段——自選項目材料寫作——針對項目要求寫二作”三步訓練,為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學生在三步訓練的臺階上,一步一個腳印,直至“泰山頂”,“一覽眾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