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祥林嫂的悲劇命運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因素與社會因素。魯鎮(zhèn)社會儒釋道三種文化的混雜以及社會風(fēng)俗對寡婦的偏見讓祥林嫂無處可逃;封建禮教中夫權(quán)與族權(quán)的矛盾讓她毫無生存空間;當(dāng)她走投無路試圖向他人尋求慰藉的時候,麻木與冷漠的人們又組成了無意識的殺人團,給了她重重一擊。一個勤勞善良、樸實安分的寡婦,不得不向命運低頭,走向一個個絕望的死角。
關(guān)鍵詞:祥林嫂 悲劇 絕望 必然性
有人評價魯迅先生寫得最成功的悲劇,就是《祝福》中祥林嫂的死亡。她的悲劇是必然的,魯迅先生用他深邃的眼睛洞穿了時代的悲哀,詮釋了一個質(zhì)樸、勤勞的女人不斷反抗也無法避免自己走進絕望死角的命運,以冷峻的筆調(diào)揭開了社會的傷疤。
一、文化殺人的悲劇
魯迅先生在小說開篇就奠定了魯鎮(zhèn)的文化氛圍,初步賦予魯鎮(zhèn)一種帶有原始多神教意味且雜糅著儒釋道多種成分的混沌性質(zhì)。先來看魯四老爺?shù)臅浚骸氨谏蠏熘焱氐拇蟆畨邸?,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lián)已經(jīng)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另一邊對聯(lián)上摘錄著朱熹《論語集注》中的語錄“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案頭擺放著一部《四書襯》和一部理學(xué)入門書《近思錄集注》。從書房的布置不難推知,魯四老爺這個講理學(xué)的老監(jiān)生,深受儒道文化的影響。同時,寡婦再嫁到陰間要遭分尸酷刑的傳說、土地廟捐門檻尋替身以贖罪的廟規(guī),這些祥林嫂從未聽過的善惡因果報應(yīng)、生死輪回理論又讓魯鎮(zhèn)社會充滿了神秘的佛教意味。儒釋道三種文化在魯鎮(zhèn)社會的交融,讓祥林嫂處處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傳統(tǒng)文化的活力往往是靠社會風(fēng)俗來激活的,在魯鎮(zhèn)這個小社會也不例外。魯鎮(zhèn)的諸多風(fēng)俗衍生出的偏見,為祥林嫂之死蒙上了一層悲哀的面紗?!白8!笔囚旀?zhèn)迎接福神的年終大典,操勞福禮自然是女人們的事,“拜的卻只限于男人”——女人們的社會地位依舊低下,她們?nèi)员怀林氐木窦湘i壓迫著。祥林嫂初到魯鎮(zhèn)時剛剛守寡,順著眼,勤勞樸實,可面對這樣的女工,魯四老爺卻“皺了皺眉”——他討厭寡婦。魯四老爺固執(zhí)地認為寡婦不吉利并以此影響著他人的觀念,在祥林嫂再度喪夫重回魯鎮(zhèn)時,他曾暗暗告誡四嬸說“這種人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fēng)俗的”“一切飯菜,只好自己做,否則,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同樣身為女人,四嬸和柳媽就可以準(zhǔn)備福禮,只有祥林嫂不能。社會對寡婦的偏見如此之深:寡婦不干凈,尤其像祥林嫂這樣一寡再寡的女人,連神明都會嫌棄。魯鎮(zhèn)的風(fēng)俗與環(huán)境預(yù)示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必然性,魯四老爺甚至因為祥林嫂死在祝福前犯了忌諱,還咒罵她是個謬種——連死了都要挨罵,這就是可憐、可悲的祥林嫂。
其實,所有的悲劇都發(fā)生在祥林嫂身上,一切都只因為她是個寡婦。不僅他人對寡婦有成見,連祥林嫂自己都深信寡婦不吉。面對婆婆逼嫁,她以死反抗只為了所謂的貞潔;面對改嫁的罪名,她想洗清卻把希望都寄托在捐門檻上。無論是儒釋道三種文化在魯鎮(zhèn)社會的交匯,還是諸多社會風(fēng)俗與人們對寡婦的偏見,都讓我們親眼見證了文化背景下的祥林嫂,走入了命運的第一個絕望的死角。
二、野蠻與荒謬的罪名
魯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國勞動人民在歷史上從來只有兩種命運:一、‘想做奴隸而不得’;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毕榱稚┑囊簧遣恍业?,她在小她十歲的丈夫死了后出來做工,勤懇安分耐勞,盡管勞累卻也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她情愿做牛馬一樣的奴隸!然而等待她的卻是連奴隸都做不得的命運。
她守寡后逃來魯鎮(zhèn),卻被婆婆像綁牲口一樣捆了回去,轉(zhuǎn)賣給了賀老六——祥林嫂也由此經(jīng)歷了人生中更大的不幸。她大罵甚至尋死,可她無力反抗。改嫁后沒兩年,賀老六就得了傷寒死了,兒子阿毛被狼吃了,緊接著大伯又收回了房子趕她走;祥林嫂無路可走,只得重回魯鎮(zhèn)。守寡不成,守家也不成,而這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呵,多么諷刺!人們都認為只有第一個丈夫算數(shù),“烈女不事二夫”,作為“未亡人”是要守節(jié)的。祥林嫂的改嫁顯然違背了夫權(quán)。
但封建禮教除夫權(quán)外還有一權(quán),那就是族權(quán)!“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祥林嫂就算拼死反抗,最終還是要遵從族權(quán),難逃改嫁的命運。從此,改嫁成為了她最大的罪名,人們侮辱她,反而夸贊賣掉祥林嫂給小兒子娶媳婦的婆婆“精明強干”。夫權(quán)要求她守節(jié),族權(quán)又強迫她改嫁!在封建禮教矛盾的夾縫中,祥林嫂根本沒有出路,只得背負著野蠻與荒謬的罪名,走向人生的第二個絕望的死角。
三、無意識的殺人團
“革命之所以難,是因為同一階級成員團結(jié)起來困難”,這沉重的思考竟與祥林嫂的悲劇命運驚人地契合。當(dāng)祥林嫂帶著額角的傷疤重回魯鎮(zhèn)時,她的痛苦已然成為了和她一樣處于社會底層人們的飯后談資。
小說中最驚心動魄的場景,莫過于村里的人們從四面八方特意尋來,聽她講兒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p>
人們開始聽她講是為了滿足內(nèi)心的好奇,聽多了便逐漸厭煩,還故意用別人的孩子逗引她。眼淚是停在眼角的,每個人都在表演著自己的同情心,鑒賞著祥林嫂的不幸使自己的內(nèi)心得到滿足,這又印證了魯迅的深刻反省:“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面對祥林嫂的悲慘遭遇,看客們是冷漠的,但不乏有人同情祥林嫂,比如也在魯家做工,有著打皺的臉、干枯的小眼睛的柳媽。她吃素,不殺生,也恰恰是這個“善女人”告訴祥林嫂“或者索性撞一個死……”祥林嫂從柳媽這里聽到了從未聽說過的地獄場面:“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我想,這真是……?!睂τ诹鴭尩脑?,祥林嫂毫不懷疑,只有恐懼:生不能做一個平等的敬神者,連死都不能做一個完整的鬼!這太可怕了!這時,“善良”的柳媽又有心為祥林嫂尋找出路:“你到土地廟里去捐一條門檻,當(dāng)作你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祥林嫂一心認為自己改嫁有罪,因此一聽說捐門檻可以贖罪,就毫不猶豫地聽從了柳媽的建議,她從土地廟回來時“眼光分外有神”,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希望與期待。當(dāng)她坦然地去拿祝福用的酒杯和筷子時,四嬸慌忙地大聲說:“你放著罷,祥林嫂!”這徹底讓祥林嫂絕望了:“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p>
連捐門檻都不奏效了!祥林嫂的精神徹底崩潰了,漸漸地喪失了勞動能力,最終被打發(fā)走,淪為了乞丐。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中,隨處可見“吃人”的字眼,魯鎮(zhèn)的人們對祥林嫂的苛刻與冷漠,不也是一種“吃人”嗎?即使面對祥林嫂的死亡,人們也依然表現(xiàn)得那么平靜。小說中的“我”問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進來沖茶的短工說:“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祥林嫂的死是毫無意義的。小說的結(jié)尾還寫道:“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彼腥硕汲两凇白8!钡臍g樂氣氛中,連眾神都在享受著,獨有祥林嫂不被神明庇佑,悲慘地死去,也無人問津。魯迅式的“反語”,飽含著旁觀者的辛酸與無奈,不禁讓人感嘆祥林嫂的悲劇命運,終究是無法避免的。
特地尋來聽故事的看客們、心存善念卻間接殺人的柳媽、阻止祥林嫂插手祝福的四嬸、淡然的沖茶短工,還有保守、冷酷的魯四老爺,所有人本身并無惡意,卻組成了一個無意識的殺人團,殺了人之后還心安理得,毫無愧疚感。連祥林嫂自己也在這個殺人團之中自我折磨,面對如此冷漠的世界,祥林嫂只能直面命運的第三個絕望的死角。
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是必然的。《祝?!分?,魯迅先生把一個個小人物放到了眾目睽睽之下,不動聲色地展示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人們對于寡婦的成見并非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獨有的,而是已經(jīng)滲透到了每一個人的潛意識里,連祥林嫂自己也接受這種成見?;蔚牡赖聜惱碜屜榱稚﹫猿终J為自己的改嫁罪無可赦,在精神上自我折磨。因此,對祥林嫂的悲劇命運,魯迅“哀其不幸”,更“怒其不爭”。
丁玲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祥林嫂被人們的冷漠和麻木逼上了絕路,又被一種看不見的觀念、成見殺死了。沒有兇手,然而每個人又都是兇手:人們依托著魯鎮(zhèn)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以封建禮教的名義、以廣泛認同的關(guān)于寡婦的觀念給祥林嫂強加了荒謬的罪名,甚至還組成了無意識的殺人團,殺死了祥林嫂還毫無恐怖感!但沒有恐怖感的恐怖,才是最大的恐怖,人們對本不存在的神靈祝福,卻對身邊有血有肉的祥林嫂麻木、冷漠。在生命絕望的死角中,祥林嫂再也無力抗?fàn)?,她的悲劇命運已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