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國維先生的治學方法對當代的文學研究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典范。本文對王國維先生的真性情、真情實感進行了簡單的剖析,對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和李煜《浣溪沙》用王國維先生的境界說進行了分析,對歐陽修的《蝶戀花》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進行了簡單的闡釋,對李煜的《浣溪沙》中的真情實感的流露進行了整理分析,最后對王國維這位國學大師的治學主張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和總結。
關鍵詞:真性情 真景物 真情實感 情景交融
王國維先生是國學大師,更是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他是從古代過渡到現(xiàn)代的橋梁,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繼往開來的作用,更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chuàng)者”。先生的治學方法更是開一代之先河。本文就是在王國維先生的眾多文學成就中選擇了先生治學方法的一部分,并在治學方法的運用和理解上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解釋。
陳寅屬歸納王國維先生的治學方法:
一日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
二日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證。
三日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
在這三種治學方法中,不管哪一種治學方法,都體現(xiàn)了王國維先生對學習內容和結果的真實性的追求,更是多方面的驗證和對比才得出的更為準確的結果。王國維先生在他的著名著作《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境界說具有完整的理論結構和豐富內容,它代表了王國維先生文藝思想的精髓,他在書中主張真性情,真情實感:第一,天下事物是一個整體,事物的整體與局部、大與小、遠和近都是相對的,因此科學研究的題目可以有遠有近、有大有小,只要研究得當,均是有必要的。第二,研究事物發(fā)展或者文學規(guī)律以及學問,其任務和目的就是在于求真求實,大千事物多種多樣,千變萬化,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各自的本質和面貌,作為學者應該力求研究和解釋它們真實的本質和形態(tài),求真求實。第三,對待學術研究應該抱有一個持久的長期的眼光。今天我們研究的問題,不能獲得完全的或較為完全的解決,所獲的結果一時不能產(chǎn)生作用,這也不必著急,只要是認真、扎實地進行研究,其價值將會在今后的研究中體現(xiàn)出來。
下面我們就對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和李煜《浣溪沙》用王國維先生的境界說進行了分析,對歐陽修的《蝶戀花》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進行了簡單的闡釋,對李煜的《浣溪沙》中的真情實感的流露進行了整理分析,最后對王國維這位國學大師的治學主張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和總結。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
王國維先生對治學方法的真情感、真性情、文學之真的研究以及境界說主要討論的是“情景交融”問題。如20世紀30年代,李長之先生就指出:“王國維的境界論,實際上指的是既有主觀情感,也包含客觀的存在?!彼f:“境界的觀念是王國維的文藝批評見解成熟了后的一個根本點,必須加以仔細的研究。我們看在普通的世界,只是客觀的存在而已,在作品的世界,卻是客觀的存在之外再加上作者的主觀,攪在一起,便變作一個混同的有真景物,有真感情的世界。”這首詩以一個閨中少婦的角度,描寫了“自己”的傷春之J隋,也正是作者站在了少婦的角度,才將少婦的這種相見意中人而不得、盼意中人回歸而不得的幽恨怨憤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有王國維先生所說的真情實感、情景交融。先說情景,詞人將女主人公的居處做了精心的安排,對環(huán)境做了細致的描繪,做盡鋪排,造足懸念,然后才放人物出場,如此予人以深刻的印象。再說情感,此詞將女主人公的感情層次用工筆把抽象的感情做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在深深庭院中,人們仿佛看到了一顆被禁錮的與世隔絕的心靈,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道:“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痹~的下片著重寫情,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也催送著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風雨無情,留春不住。她感到無奈和傷心。這種借客觀景物的反應來烘托、反襯人物主觀感情的寫法,正是為了深化感情。詞人一層一層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在自然渾成、淺顯易曉的語言中,蘊藏著深摯真切的感情,這是此篇一大特色。王國維先生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鼻榫敖蝗谑俏覈鴤鹘y(tǒng)美學的基本命題。王國維的境界說所強調的“真感情”與“真景物”,實際上指的是作者由此外在景物或情事所得的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真切之感受。無論是寫景、敘事或抒情,也無論是比體、興體或賦體,總之,都需要使人內心中先有一種由真切之感受所生發(fā)出來的感動的力量,才能夠寫出有生命的詩篇來,如果沒有這種從內心中產(chǎn)生出來的真正感動的力量,而對景物情事只做平平板板的記錄,則其所寫便絕不能謂為“真景物,真感情”。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李煜《浣溪沙》)
這首詞將這種情感表達得很是極致。西風吹過花萎葉殘的荷塘,引人注意到秋色蕭條,進而想到人生與時光一起漸漸流逝的悲哀,美好之物的凋殘和環(huán)境的森寒,被寫得很突出。這種憂患之感在顯豁的背景下與“菡萏”“玉笙”等芳潔名物的襯托下,較之馮延巳所表現(xiàn)的恍然自失,更具有莊嚴意味,更加悲憤。下片用秋雨綿綿、夢境緲遠、玉笙嗚咽這樣幾個意象,構成一個聲色虛實相交的意境,最后推出含淚倚欄的主人公,使全詞悲涼凄清、惆悵傷感的氣氛愈發(fā)濃烈。全詞較少修飾,意象雖稍密,但毫不滯重,視境轉換雖快,但意脈卻流暢而不破碎。李煜多才多藝,詩文書畫音樂,均有很高的造詣。其詞在題材內容上前后期雖有不同,但是前期和后期有其一貫的特點“真”,這位“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閱世甚淺的詞人,始終保有較為純真的性格,在詞中一任真實的情感傾瀉,而較少有理性的節(jié)制。在這一點上,與王國維先生境界說的核心是“真”,不謀而合。范寧先生在他的《關于境界說》一文中,特別重視王國維境界說中的“真”的問題。他說:“他甚至把真凌駕于善之上,真不真就是一個判斷藝術作品繪畫、詩歌、詞曲有沒有境界的標準。宋朝人說一個人面對境界幽美的自然景物,會贊賞說‘如畫’,而看到一幅山水畫時又說‘逼真’。這‘逼真’和‘如畫’正說明真實性和境界的統(tǒng)一。”王國維把真和境界串結在一起,比前人只講境界有虛有實,就更深入了一步。此詞意境深遠,感情真摯,音韻和諧,凄涼悲壯,語言富于感染力,正是情感的真實流露。這與王國維的“真景物、真感情”相應。《人間詞話》說:“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無為久貧賤,憾柯長苦辛。可然無視為淫詞鄙同者,以其真也。”
王國維所說的“真”,并不完全等同于當今文藝學上的“真實”,也不能等于西方哲學上的“真理”,而是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的古義。王國維用在審美主體上的正是此義。在這種意義上,“真”是本源,真實的摹寫、真情實感的抒發(fā),都來源于“真”。他認為,研究學問的目的在于求真求實。其實,王國維先生“真景物”“真感情”的闡釋正是兩個包蘊豐富、需要多維解讀的概念。所謂“真景物”,是指詩人以自由空明的心態(tài)直觀把握外在景物,經(jīng)由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傳達而寫之于詩詞中的自然、逼真、富于特征和審美價值的感性圖景;“真感情”則指創(chuàng)作主體以審美的眼光觀照自身對宇宙人生真誠、激動的情感反應,并通過獨創(chuàng)的詩藝形式表現(xiàn)出的個性化的人類情感。王國維認為,寫出“真景物”和“真感情”的詩詞文本都可稱之為有境界?!罢婢拔铩迸c“真感情”都是含有“情”“景”兩種質素的藝術存在,只是兩者之中的“情”“景”各有不同的特性和迥異的組合形態(tài)?!罢婢拔铩薄罢娓星椤奔瓤梢灾敢皇自娫~的整體,也可以是其中的個別詩行或詞句。而王國維先生的這種真性情、真景物、真情實感,在現(xiàn)代仍帶給我們美的享受,并仍是我們在文學研究、學習方面的榜樣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