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嚴歌苓《一個女人的史詩》打破了史詩宏偉敘事的傳統(tǒng),以一個革命時期的普通女性為描寫對象,敘述了田蘇菲坎坷卻精彩的半世人生。小說以她的愛情為主線、事業(yè)和家庭為輔線,以20世紀40年代后期國共內戰(zhàn)到“文革”結束為時代背景,歷史性地記敘了一系列重大社會運動下人們的生活和心理變化。
關鍵詞:史詩 愛情 女性
《一個女人的史詩》講述革命小將田蘇菲坎坷卻精彩的半世人生。在愛情中,她是一個勇猛無敵、渾身是膽的女戰(zhàn)士;在事業(yè)上,她膽大逞強,斤斤計較,努力證明自己;在生活中,她有時粗枝大葉,有時又細膩得過了頭??傊?,她是一個永遠掌握不了度的女人。這樣的女人,憨是憨了點,瘋是瘋過了頭,但她用一生去追逐愛情、感受生活,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愛情中的女戰(zhàn)士:女性自主意識的進發(fā)
田蘇菲是一個敢愛敢恨,性格十分鮮明的人物。她一生都在追隨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愛情,面對不喜歡的都漢旅長,哪怕他位高權重、有能力左右自己的革命事業(yè),也敢于反抗;而對待自己死心塌追隨的歐陽干事,則大膽追求,心甘情愿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對向自己獻媚恭維的陳益群,一時沉醉其間,陷入溫柔鄉(xiāng),但“一覺醒來”也能自覺斷手斷腳,回歸生活。
田蘇菲稀里糊涂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又被分配到部隊文工團做演員。一向不怕羞的田蘇菲仿佛魚兒游進了大海,一開始她不是名角,但天生的身體優(yōu)勢和樂觀努力漸漸使她成了一個什么角色都頂替過的名人。都漢旅長便在這樣的舞臺上認識并愛上了田蘇菲,一生都盡其所能地幫助她、照顧她。
出身貧苦的都旅長驍勇善戰(zhàn),喜歡用行動說話。他看到田蘇菲第一眼便愛上了田蘇菲:愛她在舞臺上的表演,愛她在生活中的懵懂和無所畏懼。他直接向田媽媽表明了態(tài)度,以為父母之命能夠促成自己的婚事。但這個傻丫頭的一意孤行使都漢錯失佳人,田蘇菲沒能品嘗到這一份實惠的愛情。田蘇菲的拒絕曾讓都漢耿耿于懷,他并沒有選擇惡意報復,在困難年代還想著給田蘇菲寄去營養(yǎng)品,身患重病也仍然吩咐下屬去支持田蘇菲的表演……他用一生詮釋著自己粗糙卻細膩的愛。
在田蘇菲眼里,不愛就是不愛,沒有那么多講究,她也一直不后悔自己的決定。只是在生活的磨煉中,逐漸意識到都漢的可愛與真誠,這讓年老時的田蘇菲依然懷念,并驕傲于一生有這么一個追求者。
面對不喜歡的人,她直接拒絕;而面對喜歡的人,她則成了最勇敢的追求者。第一次見面,田蘇菲就看上了歐陽干事:除了寫得一手漂亮的字,他還是個無可挑剔的美男子。她變著法子打聽歐陽萸的個人信息,私下找他借書,幫他洗被單……越接近他越對他喜歡得不得了!
歐陽萸出生于知識分子之家,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家庭影響而有著狷狂、柔弱、放蕩不羈、細致入微的特性,歐陽萸出眾的外表和賈寶玉般的氣質吸引了很多人。田蘇菲淪陷了;眾多接觸過他的女性也或深或淺地愛慕著歐陽萸,包括一同參加過革命的方大姐、長相氣質出眾的孫百合、青春可愛的蒙蒙……可是再多情的人也只能屬于一個人,田蘇菲作為歐陽的妻子盡心盡力地維護著自己的愛情與家庭。
“小菲是一個簡單的女人,她的可愛之處在于她執(zhí)迷不悟的‘笨’?!边@些笨也印證了她骨子里的反叛:未婚先孕是她的直接反叛;用計謀保主演位置是間接反叛。盡管田蘇菲也知道在歐陽萸面前自己的行為可笑,但一生遇到這么一個讓自己崇拜愛慕的男人、一個可以讓自己感情盡情釋放的人,讓她一生都在為愛而活,她很幸福。
盡管田蘇菲對歐陽萸愛得那么熾熱,但在面對自己的傾慕者時,她身上那個少女的部分就顯露出來了。陳益群在加入劇團后,經常暗中幫助田蘇菲做些瑣碎的事,田蘇菲也樂得與他調侃逗笑幾句。田蘇菲是個馬虎的人,但時間長了也會有所察覺——一留意,就嫌陳益群黏手。
也許是為了體現(xiàn)自身的魅力,也許是對丈夫“不關心自己”的報復,田蘇菲無所顧忌地在各種場合里幽會陳益群,直到東窗事發(fā),受到嚴肅處分,她才直面自己這場可笑的婚外戀。后來陳益群成為造反派頭目,處處拿權力打壓她;又在歐陽萸成為文學名家后,想依附于歐陽的名氣幫助自己升官……她甚至羞惱得不想活,回想自己當初的行為,“她居然想用他來刺激歐陽萸的嫉妒心,他怎么值得他嫉妒?這樣一個小人,平庸無為,詭計多端?!边@么一個不值一提的男人在田蘇菲的生命里也留下淺淺的一筆,所幸的是,她及時收手。
二、事業(yè)上的多面手:女性時代形象的嬗變
一進入文工團,田蘇菲便喜歡上了這里。一切都是新的,脫離了古舊灰暗的小城,周圍都是生機勃勃的面孔和事物。剛開始田蘇菲總是被身邊的人逗笑,但她把在舞臺上出洋相當成了出風頭:“骨頭都沒四兩重了,覺得自己要不來革命,哪來這些風頭出;想到母親家法約束下的慘淡生活,她油然生出一陣僥幸。”
隨著田蘇菲的舞臺優(yōu)勢被領導發(fā)掘,她也越來越多地參加到表演中,但她永遠分不清輕重緩急地一心想要表現(xiàn)自己,因此做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懷孕時瞞著領導做高難度的翻滾動作;生完孩子后匆匆踏上下鄉(xiāng)演出的隊伍;有新的演出時想盡辦法爭取主角的位置……她愛這個舞臺嗎?在田蘇菲看來,她沒有過高的追求,只是為了主角的物質補貼才去算計自己的得失。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田蘇菲喜歡在文工團里放開自己個性的生活方式,她不但可以在舞臺表演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還在革命中收獲了彌足珍貴的愛情。因此她格外感激這樣的事業(yè)帶給自己這樣的生活,哪怕生活有很多困難與挫折。在飾演革命者時,因為自己錯誤估計了閘刀的位置,躺偏了地方,閘刀落下時“鮮血”不能順利進出,甚至差點把她的下巴切掉,她依然嬉笑如常,日后當作給他人娛樂的笑資;拒絕了與都旅長的婚事,她在團里又成了一個若有若無的配角,但她努力把每一個角色演好,獲得了周圍人的贊許。
田蘇菲對于工作的熱愛表達了作者對于女性時代形象嬗變的認同,田蘇菲絕不是一個能夠呆在家里、耐得住繁瑣生活的女人,她的個性決定了她是一個需要在社會中尋求位置的新女性。雖然她不是一個事業(yè)心強的人,但卻是一個不同于母親的新女性,她的膽大逞強是個性的集中體現(xiàn)。
田蘇菲的不拘小節(jié)與大大咧咧是對外的,給外人看的,當她在面對威脅到自己利益的關鍵時刻,能夠立刻變成母親一樣的市井小人,斤斤計較到細枝末節(jié)。
歐陽萸的女人緣一向好,骨子里所帶的紳士風度讓他從來學不會拒絕人,結婚后依然有很多殷勤的女人圍繞在他身邊,田蘇菲一路嚴防死守,嗅到任何潛在的危險都會將自己的歇斯底里和斤斤計較表現(xiàn)給丈夫,一點不懂掩飾。她的這一特質在很多時候成就了她,也相應地害了她;是都漢眼中的優(yōu)點,也是歐陽萸眼中的缺陷。
自然災害供給嚴重短缺的年代,田蘇菲為了給身體虛弱的丈夫補充營養(yǎng),以身試驗去農田里抓蛤蟆。第一次抓到的兩只蛤蟆又大又肥,既省了錢,又給家人加了餐,她的小計較在此時是可愛的,溫暖的;“文革”時期歐陽萸天天被拉出去批斗,田蘇菲幾經輾轉總能找到丈夫,給他送去精心準備的飯菜;看著他吃飯并說幾句寬慰的話,這是田蘇菲的幸福時刻。可是造反者連這點時間也不給他們留足,總是催促,田蘇菲這時候就不管自己賤不賤了,又是嬌羞又是無賴地說著好話,計算著時間。
三、生活上的矛盾體:女性家庭身份的認同
愛情中的田蘇菲勇猛無比,事業(yè)上的田蘇菲進退有余,回歸到家庭生活中來,她則是一個粗糙與細膩兼具的矛盾體。在這里,她收獲了親情,也擁有了愛情,是女性在家庭中身份得到認同的體現(xiàn)。面對辛苦撫養(yǎng)自己的母親和十月懷胎的女兒,田蘇菲一直像個長不大的孩子;而對待歐陽萸及其家人,她則用盡了心機,努力使對方認同自己。
母親和女兒兩人都是與自己有著打不斷血肉親情的人:一個是養(yǎng)育自己的人,一個是自己孕育的小人兒,所以最自然最笨拙的田蘇菲原形畢露了。而閱歷豐富的母親第一眼便能看出女兒心里打的主意;古靈精怪的歐陽雪遺傳了父親的基因,也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母親的意圖。這讓田蘇菲在這兩個人面前無處隱藏,她愛自己的母親和女兒,卻也害怕這兩個人。
田蘇菲的母親是一個市井小民的代表,她靠著丈夫留下的單薄家產孤身一人帶著女兒過日子,生活節(jié)儉卻從不寒酸。然而,田蘇菲并沒有遺傳到母親會過日子的長處,她毛手毛腳,討厭小城的市儈,因此在同學鼓動鬧革命時毅然離開了家。即使后來成了家,在母親面前她依然顯現(xiàn)著與身份不符的不成熟。母親的去世給了田蘇菲極大的觸動和打擊,母親小心地操持著這個小家,是在廚房做菜時突然離開的……事后田蘇菲得知一生要強的母親為了自己終于低頭,用家中舊物抵押來支撐生活,招待女婿的座上客們。這一次她徹底理解了母親,但同時也失去了母親。
女兒歐陽雪人小鬼大,從小就知道對身邊事物發(fā)表評論:女兒能看出母親對父親愛得癡傻,感受到母親對自己非正常的愛,看出母親每一次奇異著裝背后隱藏的深意……為了女兒的成長成才,田蘇菲和大部分母親一樣,愁壞了腦袋,卻往往弄巧成拙,不得要領,倒是父女倆的相處如朋友般和諧融洽。女兒說話常帶有歐陽家族的審視意味,使田蘇菲倍感無奈。
田蘇菲對歐陽萸的付出無需過多贅述,整個小說都圍繞著這個中心,她對他的好一心一意,不求回報,在各個年代和宏大的歷史事件下顯得渺小而真切。這種好也推及到其他歐陽家的人,比如歐陽萸的父親。
小說中最能體現(xiàn)知識分子修養(yǎng)和氣質的是老爺子——歐陽萸的父親。他溫文爾雅、超脫不群、沉靜如水、內心清透,對待世間萬物有一種超然物外之感。來兒子家的時候正趕上人人自危的“文化大革命”,老伴的離世,兒子被拉出去接受批斗,女兒的自殺……沒有一件事是常人能輕易承受的,但在家人面前,在荒謬的時代面前,他什么也不說,一切正正常常。
就是老爺子的這種不怒不惱難壞了田蘇菲,本來對他的性格就不了解,現(xiàn)在每天生活在一起更是不知如何對待,只能盡自己之力維持生計。在飲食上,她對自己克扣計較,留給丈夫和老爺子各一份;女兒做了錯事,不但外婆包庇,爺爺也一笑而過,田蘇菲又不能不給老爺子面子。兒子在農場勞教,孫女一下子被發(fā)往幾千里外的青海,老爺子的身體一下子垮下去了……田蘇菲盡心盡力照顧著這個不愿麻煩人的老頭兒,最終夫妻兩人一起送走了老人。
多災多難的生活磨煉了每一個人,也讓彼此間的真情更濃。田蘇菲在愛情、事業(yè)和家庭中為我們講述了只屬于一個人的史詩,也用愛和真誠演繹了一個大時代下小女人的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