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利
【摘要】王素君是老一代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代表作品有《必正與妙?!贰锻踅鸲菇杓Z》等經典作品,深受廣大戲迷朋友所喜愛,尤其是她所創(chuàng)立的王派小生藝術,從唱腔設計到舞臺表演,都與其他流派有所不同,形成了專屬于自己的小生藝術流派,深深影響了豫劇生行中的幾代演員。本文將從藝術人生和藝術成就兩個方面來詮釋這位豫劇表演藝術家。
【關鍵詞】王素君; 藝術人生;藝術成就
一、王素君的藝術人生
王素君作為老一代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5歲從藝,7歲登臺,1945年加入許昌二友幫戲班學戲,并隨戲班演出于許昌及周圍許多縣市。后來幾經輾轉于1947年來到了汴梁城開封,考入開封市工人戲院,當時的王素君雖然能演幾出戲,但資歷尚淺,便在戲院做了學員。
解放后,工人劇院收編歸工會管理,許多演員也都相繼離開了工人劇社,使得期間一度沒有了生角演員,主演陳妙常的王敬先覺得王素君的嗓音更適合演生角,便跟她提議讓她改唱小生,王素君聽后不樂意,團長來做她的思想工作,王素君這才吐露實情,原來她從小學唱的都是旦角,現在突然要她改生角,她實在難以接受,團長聽后批評她:“干啥不是為人民服務啊?你唱戲就為了出名嗎?都說老旦不好,趙清和的老旦不好嗎?高興旺的丑角不好嗎?哪一門演好了都有出息,行行出狀元啊!”王素君想了想,到也是這個理,便同意了改唱小生。但說來容易,做起來難,一直學的是旦角,習慣了以女人的心理去演戲,現突然要換成大老爺們,真是無從下手!這時她想起了之前在二有幫劇團的唐喜成,還有逃難時投奔的楊金玉,雖不是專攻生行,但演起生角來也是有模有樣,腦子里有了生角的印象,做起來也順手些。在加上她勤學苦練,虛心指教,生角總算是有模樣了。王敬先聽后連連稱贊:“中!中!給我配潘必正吧!”終于,王素君以她那獨特的嗓音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從而一炮走紅!
“五四”時期著名詩人徐玉諾贊揚她演的小生“一身書卷氣,兩個眼珠一動,也看不出她有多大的學問”。作家姚雪垠、李準分別為其題詞曰:“風流倜儻”“雅而不俗”。①
不久,趙崢為王敬先王素君二人設計了《王金豆借糧》的生旦唱腔,這出戲雖是一出傳統(tǒng)生活戲,但卻在傳統(tǒng)唱腔的基礎上,吸收了河南墜子的字組安排,加襯字,突破了十字句、七字句一板一眼的唱法,突出了偷字閃板,唱腔流暢且口語化,顯示出一個巧一個俏,格調明快秀麗。此戲一經上演便引起了轟動,成為這一時期的經典曲目。王素君的文小生唱腔也初步有了自己的特點。②
此時的王素君雖然轉攻生行,但偶爾也飾演旦角,其中由她飾演的《小二姐做夢》就異常精彩,不僅通過一個閨閣少女的夢表達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通過各種手段把豫劇的表演技巧進行了合乎情理的運用,既豐富多彩,又恰如其分,使這出豫劇中少見的“獨角戲”演得極為紅火,憑借《小二姐做夢》這出戲還獲得了演員一等獎。
1960年王素君調入河南省豫劇院,經常給常香玉配戲,王素君談到和常大師配戲時說到:“咱是綠葉,人家是紅花,俗話說“紅花還需綠葉配”,把紅花配好了,綠葉也光彩了不是”!就是秉著“幫”“襯”的宗旨,王素君既“幫”了主角,也“襯”出了自己,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王”派小生藝術,奠定了自己在生行中的地位!
二、王素君的藝術成就
王素君是作為河南省老一輩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在近六十年的舞臺表演實踐中,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不斷地學習、鉆研和大膽創(chuàng)新,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人物形象,深深影響了豫劇生行的幾代演員,對河南豫劇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創(chuàng)立王派小生藝術?!八囆g流派是藝術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也是藝術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既象征著藝術像高級階段的發(fā)展,也標志著藝術上的成熟”。③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既一鼓而鑼三弦手,梆子手礤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紅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④小生這一行當有史以來因為戲份少,又是配角而不為人所重視,而王素君在繼承了傳統(tǒng)流派的經典的基礎上又借鑒了其他藝術的精華,從唱腔設計到舞臺表演,形成了專屬于自己的小生藝術流派,被成為“豫劇小生泰斗”,“豫劇小生之帝。”她的聲腔頗有特色,音域不高,但是寬厚而清醇,帶有一絲鼻音,沙沙的但是很甜美,她唱出了瀟灑的潘生、憨厚的王金豆、癡情的張珙、迂腐的呂蒙正,以嫻熟的技巧和高超的舞臺表演藝術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得人物個性鮮明富有色彩,從而博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
第二,對傳統(tǒng)劇目進行改編和創(chuàng)新。王素君雖不像常香玉大師那樣的聲名在外,但提起《必正與妙?!分械呐吮卣?,《王金豆借糧》中的王金豆等人物時,豫劇的各界人士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素君。熒屏的熱播、業(yè)內的贊許,觀眾的追捧曾一度將該劇推向新的藝術高峰,成為盛演不衰的叫座劇目,在豫劇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標志著豫劇王派藝術步入鼎盛時期。王素君謹遵師爺教誨,不拘泥于老式唱腔,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借鑒豫西調,京劇等對多個唱段進行改編,才有了后來的“秋江河下水悠悠”“自那日涼亭相會”“王金豆冬天穿著夏天衣”等經典唱段,為年輕的新一代演員留下了寶貴財富,她的舞臺經驗和唱腔設計對戲劇,戲曲工作者具有很大的價值和借鑒意義。
第三,對豫劇的傳承。王素君以自己的精湛的唱功與表演和高尚的藝德為戲曲事業(yè)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更以無私傳藝、廣育桃李為豫劇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一個藝術家的貢獻。今天,“王派”傳人遍布省內外的文藝團體,這位老藝術家為我省豫劇的生行藝術培養(yǎng)了一大批生力軍;她創(chuàng)立的王派小生藝術,深深地影響著豫劇生行中的幾代演員。祝愿王素君老師藝術之樹永遠長青!
注釋:
①劉書慧.簡述豫劇王派小生表演藝術[J].科技探索,2012,7:388.
②趙崢回憶與“汴京三王”.
③陳小兵.西方音樂的軌跡[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12.
④李漢飛著.中國戲曲劇中手冊[M].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