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摘 要:文章著重研究隱形課程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力圖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來發(fā)掘建設路徑,提高人們對隱性課程的認識,以期把大學英語這門課程的作用發(fā)揮得更好。
關鍵詞:大學英語;隱性課程;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9-0031-03
作為高校的一門核心基礎課,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和建設一直在轟轟烈烈進行,有一些明顯進步,但有時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本文著重研究隱形課程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力圖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來發(fā)掘建設路徑,提高人們對隱性課程的認識,以期把大學英語這門課程的作用發(fā)揮得更好,提高高校大學生的英語水平,開闊大學生的視野,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要進行課程建設,首先必須要弄清“課程”這一概念。課程,指的是學生所學習的科目以及所安排的相關的學習進程。廣義的課程指學校為實現(xiàn)其培養(yǎng)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nèi)容及其進程的總和,狹義的課程指某一門學科。本文是從狹義的角度來探究如何建設好大學英語這門課程。
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對大學英語課程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它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nèi)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其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p>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這一目標,這些年,對于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一直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很多高校把大學英語人為地分為“讀寫”和“聽說”兩種課型,并配有專門的老師輔導。在學時分配上,采用“1+1”或“1+2”的教學模式,在學生入校的第一年教授基礎英語,進入大二之后學習行業(yè)英語或?qū)iT用途英語。另外,大多數(shù)高校都采取了大學英語分層的教學。一些重點院校則嘗試了更為靈活的學分制,采用大學英語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分選修制;寧波諾丁漢大學采取的“專業(yè)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更是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對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然而,雖然我們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投入了很多,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人才市場要求還是相距甚遠,也就是說,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處在一個“費時低效”的尷尬局面。
對于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和管理操作已有很多類似研究,但課程建設仍然缺乏可操作性的理論研究。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脫節(jié),教師理論意識缺乏,這導致我們在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影響改革的深入。為此,我們應先對課程這一概念有個詳細了解。
二、隱性課程的含義
課程一般被理解成為學習方案或具體的學習科目。但在進行課程改革時,我們應該摒棄這種狹義的概念,而從廣義上對狹義的課程建設進行理解,因此,我們可以界定為“為實現(xiàn)學校教育目標而計劃、進行和發(fā)生的所有教育內(nèi)容的總和”。在這個定義中,課程不僅是計劃性和規(guī)范性的內(nèi)容,它更具實際性,是實際發(fā)生的教育內(nèi)容。它是計劃性和實際性的統(tǒng)一。
實際上,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未必完全按照計劃進行,教師會根據(jù)實際情況對課程計劃進行調(diào)整,而學生又有自己的興趣偏好和不同要求。這就造成教師所授的知識不完全是實際計劃的課程內(nèi)容,學生所學的東西不完全來自教師所教的課程,這種現(xiàn)象下的課程就預示了隱形課程的存在。Meighan(1986)認為,隱性課程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界定。在宏觀層面上指自由主義教育哲學的影響,在微觀層面上指教師、學生實際上所從事和經(jīng)歷的活動和教育機構正式明確表述的計劃課程之間相區(qū)別的內(nèi)容。
它與顯性課程主要有三方面的區(qū)別:一是在學習內(nèi)容上,顯性課程主要是教授學術性知識,而隱形課程中,學生得到的知識主要是非學術性知識;二是在計劃安排上,顯性課程是組織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學生必須有意識地參與,而隱形課程是無計劃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是無意中接受所學到的知識;三是在學習環(huán)境上,顯性課程則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進行的,而隱形課程是在學校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的。
三、大學英語隱性課程研究內(nèi)容
大學英語課程有它的獨特性:一方面,它是一門語言,在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提升的是自己的語言能力。而現(xiàn)有的大綱并沒有對英語語言能力有明確的描述,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根據(jù)學生實際水平而設定一個隱性的教學大綱。另一方面,學生是成人,和嬰兒學語是不一樣的,并不是單純無意識的,而且這時候的學生的英語水平已經(jīng)有一定的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完全聽從老師,有自己的見解。
所以,我們在進行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時候要考慮到這兩方面。從學校教育的層面來看,大學英語隱性課程除了教師、學生當然還包括學校層面的隱性課程。在我國,是由教育部統(tǒng)一制定和規(guī)劃某一門課程要求,從培養(yǎng)目標、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nèi)容、教學進度到教學評價考核都是一個標準,強調(diào)全國的整齊劃一。相對于國家規(guī)定的顯性課程,各個學校又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具體的教學要求。因此,從隱性課程的視角來進行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可以從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著手。
四、從隱性課程視角建設大學英語課程的方法
1. 學校層面
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將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但在實際情況下,不可能要求全國所有高校都實行統(tǒng)一的教學要求。蔡基剛(2007)認為,應當用“能力等級量表”來代替《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的三個要求。等級量表中只提供聽、說、讀、寫各種英語技能相對應的級別要求,而學校在操作時,可參照量表,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學生提出聽、說、讀、寫技能上不同的要求。
課程設置方面,《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這種對“大學英語課程目標”的定位,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而這種定位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在教學上對于英語基本能力的一再鞏固和訓練,加上應試的影響,所以,很多學生對于大學英語的認識停留在沒什么用處,學習英語就是為了四、六級考試。然而,隨著我國大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已不再單單是加強學生的英語基本應用能力,向?qū)iT用途英語教學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因此,進行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關鍵任務之一就是培訓大量合格的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英語教師,這就必然需要學校的支持。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建立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教育地區(qū)性發(fā)展并不平衡,我們應該結合地區(qū)差異和各個學校的學科特色,建立一種多元生態(tài)化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高校千篇一律的“電腦+屏幕”的多媒體教室已不能滿足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需要,而應該配置一些新的軟硬件技術。如: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建立的“機輔商務英語寫作中心”等配備多種軟件系統(tǒng),機輔商務寫作教學系統(tǒng)、機輔商務翻譯教學系統(tǒng)、機輔商務實訓平臺、機輔商務英語專業(yè)考試平臺、商務英語寫作語料庫、商務英語模擬實踐教學平臺等就實現(xiàn)了富有課程特色的生態(tài)化教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是指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但是我國各高校之間有時校情差異較大,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無法真正按照《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來執(zhí)行,這也是各學校存在隱性課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從學校的層面對大學英語隱性課程進行相關研究,也為以后的文件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2. 教師層面
在充滿變化的課程實施與教學活動中,隨時都可能生成教師意料之外的課程內(nèi)容和教學事件。因此,教學活動之外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行為以及師生關系等,成為了教師層面的隱性課程要關注的重要內(nèi)容。
情感因素在隱性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增加對學生的情感關懷,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要關注學生情感方面的需求。比如放下教師的架子,用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語氣和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要適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資源,合理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多參與,這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推動教學的良性發(fā)展。
在強調(diào)教師關愛學生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教師本身。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師普遍課時多,工作量大,在學術上沒有專攻,聽、說、讀、寫、譯樣樣教,屬于“萬金油”的角色,繁重而重復的勞動導致老師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注重自己的專業(yè)成長。因此,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首先,是對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培訓,積極送教師到外面進修、培訓,提高其業(yè)務能力。
其次,是對教師教育能力的培訓。讓教師對應用語言學、教育心理學和課堂管理都有全方位把握,從“教書匠”真正變成一個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對教師科研能力的培訓,這就要求學校的管理層給予充分重視,把科研活動作為日常工作來抓,不僅派教師出去研修,還要積極開展校內(nèi)研修活動,讓教師有持續(xù)不斷的機會去學習。
一門課程的建設離不開教師的全方位參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在這方面基本屬于“被動”角色。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師們就是按照固定的大綱教好自己的那門課程,在課程設置、課程決策、課程評價方面處于 “失語”狀態(tài)。他們對課程的理解更多時候還是停留在“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的認識上以及“教學方法和步驟”這些方面,還沒有把自己真正看作是課程建設的行為主體。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行為的組織機構、教學環(huán)境以及教學策略的實施都會對教學產(chǎn)生影響,而教師又是教學行為的實施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同時,教師自己也要轉(zhuǎn)變觀念,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投入到課程建設的洪流中。另外,學校也要給予支持,保證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3. 學生層面
在語言學習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同樣不可忽視。Nunan(1989)就認為“語言學習的有效性取決于‘官方課程,但同樣取決于學習者的態(tài)度和期望”。因此,在學生層面來研究大學英語隱性課程的建設是很有必要的。
動機是學習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英語還是處于工具型動機,主要是為通過考試和就業(yè),融合型動機相對較弱。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談到測試的反撥效應。既然四、六級考試是起著一種“指揮棒”的作用,那么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這根“指揮棒”,對四、六級考試進一步改革,真正把語言運用能力作為考查的核心內(nèi)容,通過測試來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蔡基剛(2010)認為:“造成這種以應試為目標的語言學習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定位存在較大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學目標一直定位在基礎英語上,而這一定位的主要副作用就是帶來了普遍的應試教學。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一直不提出清晰的使用英語的具體目標,由此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學生英語學習越來越迷茫,隱性課程的存在也就在所難免?!迸c此同時,學生對現(xiàn)行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也并不十分滿意。不少學生認為大學英語就是中小學英語的延伸,無非擴展一下詞匯量,而且“學”和“用”脫節(jié),針對性不強,綜合應用能力沒有得到提高。而一些教學課件只是簡單地羅列一些多媒體素材缺乏系統(tǒng)性;此外一些課件過多使用了圖片、聲音、動畫等文件,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反而影響了學習效果。這些問題,造成學生在學習外語時產(chǎn)生隱性課程。
當然,任何事物都要辯證地去看。一些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外語學習起到了正面的促進作用,而有一些影響是負面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能正確處理好這兩方面的關系,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效果。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除了從學校、教師層面對大學英語課程建設進行改革,我們還可以開設一門先行課程。即正式上課前讓學生討論和了解大學英語學習的目的,對比大學英語和高中英語的區(qū)別,以便做好兩者之間的合理銜接和過渡,了解大學英語不同層次的要求,對今后的大學英語學習有完整的規(guī)劃。
五、結束語
本研究是在隱性課程的視角下,從三個層面對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提出一些建議。盡管隱性課程具有潛隱、難以量化性等特征,但它卻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當然,開發(fā)和建設大學英語教學的隱性課程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和教學理念的問題,還需要更多的實踐。相信隨著外語教改的不斷深入,隱性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成果會不斷涌現(xiàn)。
參考文獻:
[1]陳堅林,谷志忠.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對2007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新解讀[J].外語電化教學,2008(03).
[2]蔡基剛.轉(zhuǎn)型時期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特征和對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01).
[3]王立非.機輔技術在大學英語教研改革中的應用[R].2010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0.
[4]李小紅.教師與課程:創(chuàng)生的視角[M].桂林:廣西大學出版社,2009.
[5]蔡基剛.后大學英語教改依據(jù)與對策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0(01).
[6]楊金鳳,梁桑.新建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角色定位級能力培養(yǎng)[J].咸寧學院學報,2010(07).
[7]康枚,連菲菲.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語言引用能力[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8]韓戈玲,董娟.多元生態(tài)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1(03).
[9]李早霞,殷延軍.人文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的價值取向[J].蘭州學刊,2008(07).
[10]姚漓潔.《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評析[J].職業(yè)圈,2007(11).
[11]施勤.隱性課程視角下開放大學英語創(chuàng)新教學研究[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4(14).
[12]孫明英,戴林富.大學素質(zhì)教育視野下的隱性課程建設[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