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新
摘 要:當今社會,由于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與禮儀相悖的行為直接侵襲和影響著廣大的小學生。因此,對學生實施文明禮儀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是個體道德品質(zhì)和個性形成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關鍵詞:感恩教育;文明禮儀;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4-0008-01
感恩,《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也有學者提出: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nèi)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孝為先的傳統(tǒng)美德,教師應結合德育工作進行教育活動。
一、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研究
(1)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大自然是每個人生存的環(huán)境,是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指對某一事物及現(xiàn)象具有的崇敬和畏懼的心態(tài)。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發(fā)展,人類不斷開拓和改造大自然,在此過程中,需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教師要將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通過教育手段滲透入日常教育之中,讓學生知道,那些破壞大自然的、不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做法將受到大自然的報復。例如,在幼兒教育中可以通過孩子與動物互動來培養(yǎng)感情。敬畏自然是貫徹及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
(2)對父母、親人的報答之心。大多數(shù)學生對父母、親人的感恩意識非常強,然而相關的感恩意識品質(zhì)中還存在很多不足。我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父母的交流日益減少,不能做到主動關心父母,欠缺向父母表達愛的能力和行為。具體表現(xiàn)為很少主動聯(lián)系,有主動的想法但缺少機會實現(xiàn),即知道感恩但缺乏積極主動的行動。同時缺少情感體驗的感知,并不清楚自身具體做過什么,應該做什么,表現(xiàn)非常迷茫。
(3)對師長的敬重之心。師長是學生步入社會的重要引導者。教師應是學生思想的引導者、幫助者,通過對學生的感恩教育與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讓他們常懷感恩之心,這有助于促進他們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
(4)對社會的仁愛之心。自古以來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之古訓,學校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地,同時也需要教會學生如何適應社會,對社會常懷仁愛之心。一個敦厚的和諧社會,其基礎是建立在善良單純的善意上的。為什么教師要經(jīng)常教導“我們要助人為樂”,這不僅是中華社會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古今中外所有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體現(xiàn)。
(5)對祖國、人民的熱愛之心。利用有意義的紀念日對學生進行教育,開展外出參觀活動。例如,到烈士墓進行掃墓活動,組織觀看愛國電影等,通過這些途徑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祖國、人民的熱愛,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感恩活動的開展研究
結合實際,針對不同的教育意識培養(yǎng)途徑,在校園范圍開展活動。首先,在小范圍內(nèi),以班級為單位開辦班會主題活動,教師組織觀看愛國影片、回憶平時生活中同學之間發(fā)生的點滴溫暖小事等。其次,配合學校舉辦大型感恩活動,邀請當?shù)貫槿耸熘拿耖g英雄作演講,如杭州地區(qū)可以邀請最美媽媽等。同時,全校范圍內(nèi)舉辦小型活動,如舉辦作文比賽等,征集優(yōu)秀學生的作文,對“我所知道的感恩事跡”進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感恩”。在發(fā)現(xiàn)身邊感恩事跡的同時,應積極鼓勵學生自身素質(zhì)拓展,如開設校長信箱或者學校電臺等,以匿名或非匿名的方式,以“我”的感恩故事為基礎進行投稿,并選取十佳真實的感恩故事進行嘉獎。最后,針對“感恩”,在關注自身對于感恩的基礎認識的同時,師生之間應當進行針對“感恩”的交流。
三、感恩行為的規(guī)范研究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學生往往將父母、親人對自己的愛當作天經(jīng)地義、理所應當?shù)氖拢辉P心和理解父母的負擔。通過感恩活動的開展、教育,學生逐漸打開了心扉,加強了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兩者之間更加寬容和相互理解了。學校也可以利用 “給父母洗腳”等活動來激發(fā)學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識。老師是學生除父母、親人以外接觸最多的成人,因此讓學生學會向老師感恩,感恩老師的愛心、勞動、教誨尤為重要。如可以開展類似“感恩老師,我為老師送賀卡”等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加強師生交流,增進師生情感,改善師生關系,讓學生懂得學會感恩,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熱愛老師、尊敬老師。在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知恩、懂恩教育后,學??蛇m時組織學生利用學校和社會這個大熔爐開展一系列活動。例如,讓學生走進社會,通過集體社會實踐,感恩社會、回報社會,同時不斷增強感恩思想,不斷提高社會公德意識。比如校園內(nèi)常會出現(xiàn)踐踏草坪、破壞植被的社會公德的行為,學校應結合植樹節(jié)開展植樹活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對待環(huán)境的態(tài)度,通過勞動明白綠色的來之不易。
四、結束語
不管是對人對物,心存感恩意識尤為重要。學生只有對自身持有感恩之心,自尊自愛,才會對除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心存感激?!爸鳌⒍?、報恩、施恩”,當學生對感恩有了充分認識后,才能把感恩的行為化為習慣,成為自覺的行為。
參考文獻:
[1]蔣春梅.當代小學生禮儀教育的困境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3.
[2]劉漫亞.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吉林教育,2011(04).
[3]張瀚尹.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策略[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