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鄒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貴族后裔,平民出身,家境貧困。一生所走道路求學、教書和周游列國,孟子的思想涉及經濟、政治、哲學、教育等方面。孟子通過自己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觀,他的教育思想貫穿于經濟、政治、哲學中。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國的教育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他將任意作為他教育的總體目標、以性善論作為教育思想的基礎、學習的作用在于求放心、教育的基本內容是明人倫—教以人倫。強調教育的社會作用和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孟子的教育思想充滿了樂觀主義和理想主義。本文從孟子出生的時代背景、他提出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論教學、以及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進行論述。
關鍵詞:孟子;教育思想;意義
孟子,原名孟軻,孟子生活在社會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的戰(zhàn)國,當時諸侯混戰(zhàn),中國境內有十幾個國家,小一些的國家很快就被吞并了,剩下七個大國,即齊、楚、燕、韓、趙、魏、秦,被稱為戰(zhàn)國七雄。七國相爭,當時的百姓勝過在水深火熱之中。孟子痛感于當時的諸國相爭、殺人盈野的殘酷。出于政治者的長遠利益,孟子主張“仁政”,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王者得天下、得民心。他認為“仁政”必須輔以教育。他認為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得民心。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從政治的角度論述里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以德為主,德才兼?zhèn)涞拇笳煞?。具體而言可將教育的目的細化為明人倫,即教以人倫,要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序。
孟子是儒家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崇拜孔子,繼承和發(fā)揚孔子的學說,故有“孔孟之道”之評??鬃犹岢觥叭省钡闹鲝垼献釉诖嘶A上深化到人性,他提出“性善論”認為人出生的時候就具備了“仁義禮智”的善端?!叭柿x理智具體是指: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善端是一種萌芽的東西,要想使善端變成善終。需要相應的物質、精神生活的支持,在這其中教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與學習必須遵循人的內在規(guī)律,從中發(fā)揚人的自覺性。一個人只有通過教育,人起初的善端才會被不斷的擴充,從而做到推己及人,推及國家,天下。
孟子認為教育的另一個作用是求放心,即把丟失和蒙蔽的善端找回來。因此,孟子提出: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矣。孟子強化教育,認為教育的另一個目的在于保存和擴充內在的善端。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存心養(yǎng)性”。
孟子在論教學方面強調教學活動要體現(xiàn)理性特點,要遵循和發(fā)展人的內在能力,強調在學習中個人認識的自覺。
首先他提出了“深造自得”他主張教育要培養(yǎng)人的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的能力?!坝贫M”他認為教育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及深、逐漸積累的過程。認為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進行。“專心致志”孟子認為學習上的差異不在于天資方面的差異,而是在于是否專心致志,他具體通過《學奕》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奕秋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下棋高手,他同時教兩個人學習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另一個人一心想著有一只大鳥將要飛過來,怎樣用弓箭將其射下來。同樣的學習,學習的效果卻不同。并非是天資的差異,而是在于他們的專心致志與否?!敖桃喽嘈g”孟子的觀點和孔子因材施教的觀點十分相似,他也認為對不同的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教法,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方法。
孟子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教學的方法,首先,他提出了“反求諸己”。對任何得不到自己預期效果的行為,應該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如我關愛別人,別人卻不接受我的關愛。我管理別人,別人卻不服從我的管理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應該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學會與人為善,凡事都要嚴于律己,多時時的反思自己。第二,“動心忍性”。他提出了磨練意志的重要性。他認為: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與此同時,他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聰明才智都是在艱苦和患難中磨練出來的,通過實踐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質。第三,“存心寡欲”。孟子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就在于保存和擴充善端。因此,他認為修養(yǎng)心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克制自己,不要有過多的物質欲望,嚴格的要求自己。第四,“改過遷善”。孟子認為知恥才能改過遷善,在改過從善的方面,孟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有過錯,要積極改錯,如果沒有錯誤,要積極的與人為善。
孟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的當今生活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首先,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強調示范育人的作用,孟子一生的言行都為我們當今從事教育行業(yè)者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重視挫折教育,有句話說:苦難是最好的老師,經歷挫折,能磨練人的意志,提升人的境界,使人更懂得珍惜,也更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孟子的性善論也奠定了當今的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如果每個人心存“善念”并將其付諸與我們的社會實踐當中,那么我們強調的和諧社會自然就達到了。孟子提出的達濟天下的責任意識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支撐著國家的建設。當今的年輕人,責任感不強。因此,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需要滲透孟子的胸懷和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儒家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服務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曲鐵華.中國教育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2] 孟子.孟子[O]//中國古代哲學文選(兩漢―隋唐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
[3] 孟子.孟子[O]//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作者簡介:王立瑩(1992-5-20),女,籍貫: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單位:延邊大學師范學院,專業(yè):教育學原理 ,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心理與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