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占友
【摘 要】所謂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和技巧,指的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動活潑的、適合學生學習、發(fā)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更好地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發(fā)展智力。而不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的追求新穎、形式而擺出的“花架子”。課程改革以來,對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小學語文教學中,還有很多技巧需要我們廣大教學工作者不斷去思考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方法;技巧;教學
在教育的金字塔中,小學的語文教育是處于最基礎的位置,它是整個小學階段教學的重點科目,也是難點科目,它對學生的全面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語文教學多樣性格局的形成,使得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現(xiàn)行教學的需要。處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策略、方式方法的轉(zhuǎn)變已成為必然,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的從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對語文教材、語文課堂感興趣,注重課堂教學的導入,活躍氛圍,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合理設置學生作業(yè)加強練習,積極的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進步、提高,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學效率。以下是筆者的一些點滴積累,謹供同仁們參考。
一、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思想意識不成熟等特點,直接性的決定了學生的興趣要作為教學的先驅(qū),實施一切教學策略的前提。俗話說:“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潛在動力和前提?!痹谛W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積極的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針對小學生好奇心特別的強,喜歡研究新事物的特點,積極的采取應對措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學習的欲望,為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打下興趣基礎,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教學效率。教學中,如果單純進行直接教學,孩子們會覺得內(nèi)容無趣枯燥,自然而然的就去干其他的事情,孩子在課堂上就只能是旁聽者。而如果教師有意識無意識的制造點懸念,故意不去揭曉謎底,讓孩子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上面,思維也逐漸靠近老師的方向,會漸漸的調(diào)動學生所有的注意力,有效培養(yǎng)孩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教學的適當環(huán)節(jié)中設疑,引導學生研究探討,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出擊”,培養(yǎng)其興趣,實現(xiàn)樂學。
二、注重課堂導入,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開好了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小學語文教學,其重點應是課堂,搞好課堂導入,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diào),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整個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教師還應積極的從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入手,以精湛的導入愉悅學生的耳目,激發(fā)學生的心靈,開發(fā)學生的智力,觸發(fā)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過來,共同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友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寬松、和諧、快樂的氛圍中,找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促進彼此的進步與發(fā)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此,教學中,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與教學大綱,統(tǒng)觀所教課本,把握所教課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實際出發(fā),因人、因地、因材、因勢地進行課堂教學導入設計,爭取從課堂的一開始時就帶動全部學生,使每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突出、點面聯(lián)系緊密,引導展開自學,或同桌學習,或小組學習,各抒己見,不拘一格,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激發(fā)樂趣,提高教學效率。
三、注重學生聽、讀、說、寫四項基本功的培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聽、讀、說、寫四項基本能力的養(yǎng)成,是學生有效進行后繼續(xù)學習,學習好語文的關鍵所在。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這四項基本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教給學生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對于學生聽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在教學中選擇一些適合小學生可以理解的讀物,每天在課堂上抽三五分鐘時間,一邊用幻燈片展示,一邊讀給他們聽。同時,還插播一些背景音樂,如讀春天的故事時,背景音樂就是小鳥的鳴叫聲、小溪的流水聲;讀秋天的故事時,展現(xiàn)的就是一大片金黃的田野、成熟的果園,讓學生在聽的同時,用眼睛去發(fā)現(xiàn)。對于學生說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先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機會,或讓學生在課后、每周都利用課余活動時間,帶著學生在校園中采風,走進校園的各個角落,先由教師講校園文化背景,再由學生們自己來講,還不定期邀請校領導來旁聽,增加學生們的新鮮感,促進他們說得更好,進行說的鍛煉。對于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眼、動手、動嘴又動腦,通過大量的閱讀,在腦中存貯下大量的字、詞、句、章,便于日后應用。對于學生寫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讓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寫作訓練,善于把“寫”當作美的鑒賞對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強調(diào)學生把字寫得正確、工整、規(guī)范、漂亮。只有這樣,讓學生進行一些有必要的訓練,在讓學生有效的學習知識的同時,更為學生的進一步學好語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提倡實踐,自覺參與、主動學習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小學生來說,書本中的知識都是表述的現(xiàn)象,沒有實踐性,不利于學生的長久性學習。因此,教學中,教師還應積極的讓孩子們親自實踐,如:對抗賽、課本式話劇、辯論等方法,這樣得來的感受更真實,讓記憶更深刻。在實踐中學生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力“折騰”出意想不到的火花。針對學生好玩的天性,教學中,如在教學《畫家與牧童》這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充分體驗畫中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師生在交流“還有什么人在夸贊大畫家的畫?”時,讓學生領會到“紛紛夸贊”的意思。另外,教師又以讓學生對大畫家、小牧童說句話的交流形式,進行實質(zhì)性的對話體驗,使學生入情入理地體會他們的好品質(zhì),提倡實踐,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五、合理設置學生作業(yè),提高練習效率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加強練習是重要的一環(huán),但如何使學生花費心血所做的作業(yè)發(fā)揮最大的潛能呢?關鍵是教師的作業(yè)設計要合理。組織好學生的作業(yè),對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才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留作業(yè)的目的,在于鞏固記憶、消化知識、運用所學的知識,并使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技巧和能力。那么,教師在設置學生作業(yè)的過程中,就應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實的把握好“度”,針對學生實際需要進行設置。首先,教師設置的作業(yè),要充分的考慮到作業(yè)量的多少,即花多少時間完成,有多少題目等。課外作業(yè)量要適中,應符合各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合理控制作業(yè)數(shù)量,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其次,教師要把準難度,要遵循大綱,吃透教材,要深入了解學生,考慮個體差異,做到難度有針對性。只有這樣,高效,有針對性的設置好學生的作業(yè),搞好學生的課中、課后練習,提高學生練習的效率,我們的教學效率才會不斷的提高。
教學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其教學的技巧和方式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我們的教學應因人而異,不同的學生,其策略應有所差別,有所對應。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不斷的總結(jié)研究,探索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技巧和方法,尋求出更好的、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斷去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
參考文獻:
[1]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6
[2]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