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云南省保山市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保山 678000)
?
胃管注藥配合腹部中藥熱熨治療單純性腸梗阻的護理體會
張玉梅
(云南省保山市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保山 678000)
目的 觀察胃管注藥配合腹部中藥熱熨治療單純性腸梗阻的療效及護理體會。方法 將62例單純性腸梗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1例。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對照組采用中藥保留灌腸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治療組采用胃管注藥配合中藥熱熨治療。結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2%,治療組為90.3%,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 胃管注藥配合中藥熱熨治療單純性腸梗阻有明顯的臨床治療效果。
單純性腸梗阻;胃管注藥;中藥熱熨;護理
腸梗阻是因腸腔內容物正常運行、順利通過腸道發(fā)生障礙而引起的,無腸管血運障礙的梗阻稱為單純性腸梗阻,通常行非手術治療,只有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才采取手術治療[1]。此病屬中醫(yī)學“關格”、“腸結”范疇,是因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調、情志不暢等使腸道氣血痞結、通降失調所致。臨床以陣發(fā)性腹部絞痛、腹脹、嘔吐、肛門停止排便與排氣為癥狀。本科于2012年1月—2015年3月收住腸梗阻患者82例,其中62例為單純性腸梗阻,給予非手術治療。通過對31例患者實施胃管內注藥配合腹部中藥熱熨治療,取得明顯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62例患者均是本科住院患者,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齡16~86歲,平均51歲;病程2d~6h。其中6例有腹部手術史,5例既往有過腸梗阻病史。按入院順序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2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都給予常規(guī)的基礎治療和護理,如禁食禁飲、持續(xù)胃腸減壓,防止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等。
1.2.1 對照組 每天給0.1~0.2%溫肥皂水低壓普通灌腸;每日1次給維生素B1各50mg 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根據(jù)病情對癥處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中藥胃管內注入及中藥腹部熱熨治療。
1.3 臨床護理
1.3.1 情感護理 初次治療前做好解釋工作,患者對治療操作不了解,易產生焦慮和恐懼,有的擔心注入藥物后腹脹加??;有的害怕熱熨時腹痛更甚或燙傷。因此,要多與患者溝通和交流,主動關心患者,多給予安慰和鼓勵。向患者講解治療操作的目的、作用及方法。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的心理,使其自愿接受并主動配合治療。
1.3.2 胃管注藥護理 每次注藥前先確定胃管是否通暢。若胃管堵塞應及時調整位置或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抽吸。將中藥免煎劑大黃6 g,萊菔子20 g,雞內金20 g,枳實12 g,厚樸6 g,神曲20 g,用開水50 mL溶化,待藥液溫度達37~40℃ 時,攪勻用注射器將藥液由胃管緩慢注入,每天2次。注入速度不宜快,以免患者嘔吐不適,患者無反應后夾閉胃管1 h,開放胃管后觀察記錄胃管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狀,以估計進入腸道的中藥量,同時觀察腹脹及腸蠕動情況。
1.3.3 腹部中藥熱熨護理 一般在胃管注藥后2 h,即開放胃管后行熱熨治療。做熱熨前先察看患者腹部皮膚是否有炎癥、破損及皮膚病,如腹部皮膚無異常,協(xié)助患者排空小便,取萊菔子250g加粗鹽250g 混勻,用文火炒熱炒黃,即溫度達60~70℃ 時裝入布袋中,或將萊菔子和粗鹽裝入布袋,將藥包及1小杯水放入微波爐,設中高火加熱2~3min(達60~70℃)后再置于外包布袋中。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必要時屏風遮擋及注意保暖,在患者腹部涂少量石蠟油或凡士林,試溫合適(約45℃)后,將中藥包置于患者腹部,以適當力度來回推熨或回旋運轉。用力均勻,開始時推熨速度宜稍快,隨著藥包溫度逐漸下降,慢慢地減慢推熨速度。待熱度降至舒適溫度(40℃)時,將藥包直接熱敷在神闕穴(肚臍)上,每次15~20min,藥包冷后及時更換或加熱,每日2次。這樣既保證不燙傷皮膚,又能最大限度發(fā)揮熱力功效,使腸功能逐漸恢復,效果明顯時,可見腸蠕動波及聽到腸鳴音。操作中應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同時詢問患者對溫熱的反應,特別對幼兒和年老體弱、感覺障礙者,熱熨溫度不宜超過50℃;操作時動作輕柔,以患者感覺舒適或能耐受為度。每次治療結束應為患者清潔局部皮膚,協(xié)助整理衣著和取舒適體位,注意保暖,觀察治療效果。
2.1 療效標準 參照《實用外科學》中腸梗阻療效標準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顯效:肛門排便排氣恢復,腹痛腹脹等癥狀消失,經腹部平片或腹部CT復查無異常;有效:肛門已排氣排便,腹痛腹脹癥狀明顯減輕,腹部平片或CT檢查有輕度腸脹氣;無效:肛門未排氣,腹痛腹脹癥狀無明顯好轉。2.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腸梗阻中醫(yī)稱腸結是由于患者肝郁脾虛,腸失濡潤,氣機不調,腑氣不通,濁氣不降致糟粕內停,通降失調所致;臨床辨證分為熱結腑實、寒邪直中、氣機瘀滯及蟲積阻結[3]。根據(jù)辨證分型施治給予瀉熱通腑、溫中散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蕩滌積滯、驅蟲消積等治療使患者氣機調達。胃管內注入中藥可以潤滑腸管、調理脾胃、消積導滯、刺激胃腸蠕動,從而促進毒素排出,恢復排氣排便。熱熨療法是建立在中醫(yī)學基礎理論上的一種頗具特色既古老又新興的外治療法,我國最早的醫(yī)學書籍《五十二病方》就已有燙熨療法的記載;其主要治療原理是運用熱力和藥力的共同作用,通過皮膚組織刺激局部腧穴,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驅濕散寒、補虛瀉實的功效[4]。神闕穴位于臍部,是任脈的一個重要腧穴,中醫(yī)認為,
與百脈相通,內聯(lián)五臟六腑,外達四肢百骸,有轉樞上下,調治百病的作用,治臍即能調理臟腑,扶正祛邪。萊菔子:性辛、甘,平,消食化積、行氣消脹,能增強腸道收縮、抗菌解毒[5]。局部用藥,并通過推按熱熨,借助熱力與藥力滲透,通過穴位疏通臟腑經脈,暖腎溫脾,下氣降逆,可疏導腸腑氣機,從而達到促進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功能恢復的目的。同時也能增加患者的舒適度,讓患者安心接受治療,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由2組的對照表中可以看出,實驗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因此既能及早為患者減輕痛苦,又能縮短住院治療的周期,故采用中藥胃管內注入配合腹部中藥熱熨治療單純性腸梗阻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1]李樂之,路潛.外科護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427-43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282.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中醫(yī)護理方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100-101.
[4]華中鍵.《中醫(yī)護理常規(guī)技術操作規(guī)程》[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205~206.
[5]鐘贛生.中藥學[M].第9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243-244.
張玉梅(1969-),女,保山昌寧人,本科,主管護師,專業(yè)方向:消化外科疾病。
R26
B
1007-2349(2015)09-0085-02
20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