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史金英 宋寧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對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嚴重程度的評估價值
王震史金英宋寧
【摘要】目的評價降鈣素原(PCT)、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對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預測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診于石家莊市第一醫(yī)院呼吸科的75例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的子資料,根據(jù)肺炎PSI評分將所有患者分為低風險組(PSIⅠ~Ⅲ級)及中高風險組(Ⅳ~Ⅴ級),比較2組患者降鈣素原(PCT)、白細胞總數(shù)(WBC)、超敏C-反應蛋白(CRP)及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的差異性,并評價PCT、NLR、PSI之間的相關性。結(jié)果本研究共入選病例75例,男47例,女28例;年齡42~86歲,平均年齡(65.42±6.85)歲。中高風險組PCT、CRP及NLR水平明顯高于低風險組(均P<0.05),2組之間WBC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LR與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進行Spearman相關分析,結(jié)果顯示:與PCT的相關系數(shù)為(r=0.515,P=0.05) ;與PSI的相關系數(shù)為(r=0.642,P=0.01)。結(jié)論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可用于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嚴重程度的評估。
【關鍵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 PCT; PSI評分;社區(qū)獲得性肺炎
作者單位: 050011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醫(yī)院呼吸內(nèi)三科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AP)是指在醫(yī)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實質(zhì)炎癥,包括具有明顯潛伏期的病原體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潛伏期內(nèi)發(fā)病的肺炎。CAP是目前威脅人類健康的最常見感染性疾病之一[1]。目前我國已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合并基礎疾病較多,免疫功能低下,易并發(fā)肺部感染,且容易進展為重癥肺炎,文獻報道65歲以上老人重癥肺炎發(fā)病率為1.6%,75歲以上重癥肺炎發(fā)病率為11.6%[2],病死率高達50%~61%。由此可見,CAP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對CAP患者嚴重程度的評估,直接影響對患者的診治決策及其預后,目前常用的CAP嚴重程度的評估系統(tǒng)及指標,包括PSI評分、CURB-65評分、降鈣素原(PCT)、CRP等等均能一定程度上反應CAP的嚴重程度,但上述手段或操作復雜、或價格昂貴、或敏感性較差,使其在評估CAP嚴重程度的使用中受到局限。因此,尋找一種快速、價廉且能準確反應CAP嚴重程度的指標尤為重要。
1.1一般資料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診于石家莊市第一醫(yī)院呼吸科的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患者。所有患者符合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3]。1.1.1納入標準:①新進出現(xiàn)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癥狀加重,并出現(xiàn)膿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發(fā)熱。③肺實變體征和(或)聞及濕性啰音。④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細胞核左移。⑤胸部X線檢查顯示片狀、斑片狀浸潤性陰影或間質(zhì)改變,伴或不伴胸腔積液。以上1~4項中任何1項加第5項,除外非感染性疾病可做出診斷。
1.1.2排除標準:①因各種原因放棄治療的患者;②臨床資料不齊全者或不符合研究要求者;③存在免疫抑制的患者(AIDS惡性腫瘤、移植、脾切除術后、長期口服免疫抑制劑等)。
1.2研究方法收集符合標準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合并癥等,入院第1天的PCT、外周血白細胞、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計數(shù)及CRP等相關資料。根據(jù)PSI評分將所有患者分為低風險組(PSIⅠ~Ⅲ級)及中高風險組(Ⅳ~Ⅴ級),比較2組患者PCT、WBC、CRP及NLR的差異性,并評價PCT、NLR、PSI之間的相關性。
1.3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方法分析PCT、NLR與PSI評分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一般資料比較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標準的CAP患者75例,其中男47例,女28例;年齡42~86歲,平均年齡(65.42±6.85)歲。低風險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42~82歲,平均(65.89±6.52)歲。中高風險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齡55~86歲,平均(67.23±7.69)歲。2組間性別比、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不同風險組PCT、CRP、NLR及WBC的比較中高風險組PCT、CRP及NLR水平明顯高于低風險組(均P<0.05),2組之間WBC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不同風險組PCT、CRP、NLR及WBC的比較 ±s
表1 不同風險組PCT、CRP、NLR及WBC的比較 ±s
組別PCT NLR WBC CRP低風險組 1.59±1.20 6.33±2.30 8.70±4.35 106.50±149.83高風險組 7.52±4.06 14.06±6.28 12.06±7.82 103.14±141.02 t值?。?.960?。?.084 -0.994?。?.447 P值0.002 0.017 0.340 0.655
2.3NLR、PSI、PCI之間的相關性NLR與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進行Spearman相關分析,結(jié)果顯示:與PCT的相關系數(shù)為r=0.515,P=0.05;與PSI的相關系數(shù)為r=0.642,P=0.01。PCT與PSI的相關性r=0.521,P=0.047。
目前CAP仍然是世界各國常見感染性疾病之一,雖然當今診治手段日益進步,各種新的抗生素相繼問世,但它仍然時時威脅人類的健康,給人們造成重大的經(jīng)濟負擔。因此,對CAP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對于指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改善其預后,節(jié)省衛(wèi)生資源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臨床評分系統(tǒng)、生物標記物等方法用于CAP評估已經(jīng)逐漸成為當今的一種趨勢[4]。目前使用為醫(yī)務人員廣泛接受的評估系統(tǒng)是PSI及CURB-65評分。但上述兩種評分系統(tǒng)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PSI操作復雜,評估繁瑣,不適合門急診患者,對治療地點的評估也存爭議[5]。CURB-65對于預測患者為“非高?!闭呖梢哉J為預后良好,但CURB-65評分敏感性相對低[6],在生物標記物研究方面,近來,國內(nèi)外大批學者還將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7]等血清標記物用于CAP的病情及預后評估,結(jié)果表明,上述標記用于CAP的病情評估,與CAP病情嚴重程度成正相關。然而,PCT雖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但費用昂貴,且受限于醫(yī)院技術水平及條件的限制,使其廣泛使用受到一定限制。CRP檢測雖費用低廉且被廣發(fā)使用,但其預測CAP嚴重程度的特異性較差,肥胖、吸煙、糖尿病、尿毒癥、高血壓、等均能影響其數(shù)值。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是一項普遍使用的實驗室項目,但有證據(jù)表明,WBC并不是CAP理想的評估指標[8]。本研究也顯示低危組與中高危組比較,WBC無統(tǒng)計學差異,考慮與患者年齡偏大,免疫功能減退,白細胞反應低下有關。
NLR最早用于腫瘤預后的預測,但由于具體機制未明,缺乏相關的理論基礎,未引起重視。近年來,有證據(jù)表明NLR是反應全身炎性反應的一個理想指標,可以反映疾病嚴重程度[9]。而對于免疫受抑的患者,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的檢測較白細胞計數(shù)意義更大[10]。目前,已有學者將其應用于CAP的評估,Cornelis等[11]研究報道NRL用于18歲以上CAP的病情評估,研究表明CAP患者中NLR與CURB-65呈正相關,在預測死亡率方面優(yōu)于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以及CRP。本研究著重探討了NLR與PSI評分、PCT的相關性,發(fā)現(xiàn)NLR與PSI評分呈明顯正相關,NLR與PCT值顯著相關,從另一側(cè)面再次證明NLR可以用于CAP嚴重程度的評估。但CRP 2組比較無差異性,與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存在差異,可能與病例數(shù)較少,CRP特異性較差有關。
綜上所述,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能較好的反應CAP患者的嚴重程度,特別是對于免疫低下的患者可能具有更重要得臨床意義。因其檢查方法簡單、費用低廉,可以廣泛推廣。但本研究入選病例數(shù)較少,仍需要大樣本的臨床試驗支持NLR在CAP患者病情評估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Gregory W,Marcelo C,Barrett T,et al.Trends in Mortality and Medical Spe-nding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Communit y-Acquired Pneumonia.Med Care,2010,48: 1111-1116.
2方怡,冉丕鑫.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炎性機制研究進展.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分冊,2005,25: 23-29.
3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國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6,29: 651-655.
4Fernandez JF,Sibila O,Restrepo MI,et al.Predicting ICU admission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linical scores and biomarkers.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2012,5: 445-458.
5金瑋韻,曹瑞杰,周敏,等.肺炎嚴重度評估研究進展.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24: 468-469.
6但勇,覃雙全.PSI評分和CURB-65評分對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病情及預后的對比研究.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 29-32.
7Agapakis DI,Tsantilas D,Psarris P,et al.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ion biomarkers may help predic the severity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onia.Resoirology,2010,15: 796-803.
8王煒,李鴻雁,孫海清,等.老年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臨床特征分析.華西醫(yī)學,2012,27: 863-865.
9Zahorec R.Ratio of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counts-rapid and simple parameter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stress in critically ill.Bratisl Lek Listy,2001,102: 5-14.
10de Jager CP,van Wijk PT,Mathoera RB,et al.Lymphocytopenia and ne utrophil-lymphocyte count ratio predict bacteremia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infection markers in an emergency care unit.Critic Care,2010,14: 192-199.
11Cornelis PC,Peter C.Eugenie FA.The Neutrophil-lymphocyte Count Ratio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P Lo S One 2012,7: e46561.
(收稿日期:2014-10-22)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5.08.033
【文章編號】1002-7386(2015) 08-1211-02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R 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