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龍
自康德推動知識學革命后,短短半個世紀,一大批震撼人心的思想家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德國大地上,謝林就是其中一位。雖然我們不能說謝林知識學是知識論長河中最為重要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它是最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謝林在對斯賓諾莎、康德、耶可比、費希特等人知識學承繼和批判的過程中,力圖消解主體和客體、對象和表象間的矛盾,超越一切對立,尋找居于一切對立之上的東西,并從這個本源出發(fā),演繹出知識學的架構體系。
一
眾所周知,近代哲學家從中世紀繁瑣的神學教條對人的重重禁錮中擺脫出來,憑著對“理性之光”的堅定信念,力圖通過反省人的認識能力來探討一切知識的可靠性根據。在此問題上,經驗論和唯理論各執(zhí)一端。經驗論認為,知識既不來源于天賦觀念,也不來源于人的靈感,更不是來自神的啟示,唯一的、可靠的來源就是感覺經驗。唯理論認為,經驗論雖然保證了知識在來源上的客觀性,但是這種知識具有或然性,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真正的知識只能來自理性自身。在經驗論和唯理論針尖對麥芒的斗爭中,誰也沒有成為贏家,最后以經驗論陷入懷疑論和唯理論陷入獨斷論而告終。這就迫使人們從頭來檢討和思考這個問題的途徑,以至最后喚醒了康德的“獨斷論的迷夢”,引發(fā)康德去思考“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這一根本問題??档抡J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要把知性的形式和經驗材料分離開來,尋找到知識的先天條件,并通過先天形式去規(guī)范、整理和把握這些質料,這樣才能保證知識內容的客觀性和形式的普遍必然性。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借助于“先驗統(tǒng)覺”架構起自我與對象、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梁,使一切知識成為客觀和必然。但是康德在經驗論和唯理論之間的這種調和傾向,卻造成了自在之物和現象界之間的鴻溝。作為康德知識學的承繼者,費希特無疑洞見了這一弊端。在費希特看來,康德一方面提出“先驗統(tǒng)覺”來作為現象界的規(guī)律和人類知識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承認物自體是人類知識質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