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如此浩大的閱讀量,僅靠課堂閱讀是遠遠不能達到目標的。語文課堂教學只起到“授之以法”的示范作用,感性的學習方法只有在大量的閱讀實際操練中學生才能得以掌握運用,得以提高;只學不用,閱讀能力永遠無法提高。
一、利用教材這塊磚,引出讀書方法這塊玉
愛默生說:“書本用得好,可以成為最出色的東西;反之,則會成為令人詛咒的東西。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常態(tài)需求,或者說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怎樣閱讀呢?或者說更實際一點,我們該怎樣引導學生閱讀?
熟讀。司馬光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碧K軾也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保ㄖ攸c談讀書的層次)精思?!墩撜Z》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有兩種解釋,其一是蒙蔽,其二是沒有。學習不思考就會被書中一些思想所蒙蔽,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學習不思考更多的時候是一無所獲。
想象。閱讀的魅力之一正在于閱讀的過程是一個無限的想象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文字想象廣袤的草原、無邊的大海,想象離奇的故事、動人的情節(jié)。因此,培養(yǎng)學生觸摸文字,還原形象的能力是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質(zhì)疑。清之學者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p>
朗誦。(舉例并示范)而在這里我想強調(diào)一點就是,我們老師自己一定要會朗讀,或者說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自己一定要努力范讀。那是一種態(tài)度的示范,而不僅僅是方法的引領。因為,學生從老師專注的朗讀神態(tài)中,可以得到一種態(tài)度的熏陶。那怎樣的朗讀才是真正有意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呢?我認為朗讀應該少些許華麗的音調(diào),多融入一些自主的體味與思索。
瀏覽。新課標第三學段關于閱讀的課程目標闡述中,就強調(diào)“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jù)需要搜集信息?!倍鵀g覽的閱讀方式也是我們生活中運用最多的閱讀方法。面對信息的高度更替,我們要想了解更多的知識,就必須要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適度地提高默讀的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盡量提高默讀的速度,快速抓住文章的要領。
投教材這個“桃”,報學生閱讀興趣這個“李”
本冊教材共分八個主題,(第五單元是綜合性學習除外)第一單元“讀一種方法”,第二單元“讀一抹鄉(xiāng)愁”,第三單元“讀一份智趣”,第四單元“讀一種啟示”,第六單元“讀一份至愛”,第七單元“讀一段歷史”,第八單元“讀一位偉人”。
教材安排“我愛閱讀”這一單元的目的正是在于激發(fā)一種閱讀的興趣,得到一種閱讀方法的啟發(fā)??鬃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鯓硬拍茏尯⒆痈惺艿介喿x的真正樂趣呢?現(xiàn)代文藝理論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理念就是“形象大于思維”。讀文學作品,重要的是讀出形象來,不是簡單地抽象概念。因此,在教學《竊讀記》的過程中就要努力通過語言文字的品味,還原林海音在老北京胡同里急匆匆地趕往書店,躲在書店的角落里讀書的形象。打個比方,我們引領孩子讀書,就要像放電影一樣,讓孩子在腦海里留下一幅幅畫面。這比抽象地分析林海音竊讀的滋味是怎樣的?你從哪讀懂的?然后抓住重點句分析來,分析去。從而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要好好珍惜現(xiàn)在的讀書生活,要好的多。因為真正的閱讀絕不是分析,那是文學評論家干的事情。當然我并沒有排斥進行重點字詞的剖析的半點意思,而是想喚醒一種閱讀教學的意識——重視還原語言文字的原來形象。當然,激發(fā)閱讀興趣的最好方法還是閱讀本身。例如教學《竊讀記》,體會竊讀的恐懼時,我整合了《竊讀記》原文的片段“我慶幸它居然沒有被賣出去,仍四平八穩(wěn)地躺在書架上,專候我的光臨。我多么高興,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同時抵達的,還有一雙巨掌,十個手指大大地分開來,壓住了那本書的整個:‘你到底買不買?聲音不算小,驚動了其他的顧客,他們?nèi)炕剡^頭來,面向著我。我像一個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尷尬,漲紅了臉。我抬起頭,難堪地望著他——那書店的老板,他威風凜凜地俯視著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這種聲氣對待我。我用幾乎要哭出來的聲音,悲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嗎?”其實我的聲音是多么軟弱無力!在眾目睽睽下,我?guī)缀跏抢仟N地跨出了店門,腳跟后面緊跟著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氣對我還算是寬容的,仿佛我是一個不可以再原諒的慣賊。但我是偷竊了什么嗎?我不過是一個無力購買而又渴望讀到那本書的窮學生!”教好全文之后,把《竊讀記》原文印發(fā)給學生,并把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舊事》推薦給學生閱讀。很高興的是學完《竊讀記》之后,學生對林海音及作品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想這就算是教學的一大成功了吧!再如教學《小苗和大樹的對話》時,我又印發(fā)了《我的童年》,擴充孩子的閱讀量。不過學生好像對林海音的文字更喜歡些,可能季老樸實的文風還需要他們用人生的閱歷來慢慢讀懂吧!
我們農(nóng)村小學自有農(nóng)村小學的局限性,但我們老師不能囿于這個圈圈,應該打開視野,把自己和學生引領到“語文更深處”,因為透過教材這扇窗,能看到我們漢字文明的姹紫嫣紅,能享受到閱讀——人生一種生命的需要。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廣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