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建
(安溪縣實驗小學,福建 安溪 362400)
新課程標準以全新的視角揭示了《品德與生活》這一課程的特點和發(fā)展方向。新課程與原有相關課程有著根本的區(qū)別,教材與原來的《思想品德》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有根本的不同。它需要教師樹立新的教材觀,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得以體現《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之特點。
“按圖索驥”“照本宣科”是“品德與生活”教學之大忌。教材呈現的雖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和身邊的生活事件,然而,由于時空,地域的差異,教學對象的不同,所呈現的情景必然與實際有區(qū)別,如果不經過教師的消化、加工,拉近書中的情境與真實情境的距離,尤其是書中的榜樣人物與現實中的教育對象的距離,就不能撥動學生的道德情弦,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教育必然架空,更何況教材是個例子,期盼教師去“薄書教厚”“厚書教薄”。如教學《危險在哪里》(教科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話題,以下列舉均為教科版)這一主題時,教材中列舉生活中的危險的場景有:一個小孩要在標有禁止放煙火標志的倉庫旁放鞭炮;一個同學上下學要經過標有注意山崖落石標志的山路;等等。這些場景對于城里的孩子比較陌生,教學時不要簡單地復制課本,可以增補或替換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危險的場景進行教學,教師更不能把教材當作濃縮的知識體系一成不變的復制給學生。因此,使用教材不能照本宣科。
新教材呈現的方式以圖為主,圖文并茂,“圖”是作為《品德與生活》的教育載體而專門設計的。在使用以圖為主的新教材時,我們不能上成語文課的“以圖讀圖”“看圖說話”,要讓課堂中的兒童進入教材情景,讓他們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這樣教材中的人與景和現實中的人與景融為一體,從而潛移默化、巧妙地滲透道德情感與理念。
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看看時間》這一主題,教材安排了十幅圖,在教學中,不應只簡單引導學生看圖,回答書上的兒童是怎么做的,我們不要向他那樣做,而要通過書中的小男孩行為引發(fā)學生思考,找出更多的造成遲到的可能原因,為找出有針對性地解決的辦法打下基礎??梢赃@樣教學,在學生熟知第一到第六幅圖后,教師先夸夸本班學生:我們班同學都能按時上學不遲到,大家都有自己好的生活習慣。緊接著問:現在我們以小小組交流下自己的做法,幫幫奇奇找找遲到的原因,為奇奇出出主意,告訴他怎么做才不遲到好嗎?然后分小組交流討論,最后各小組派代表匯報交流。這樣用教材作為引子,讓教材中的兒童與教室里的兒童對話,從而引發(fā)學生內心真實的感受,也使教材中用圖片無法表達的兒童的內心世界通過活動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教材的思想性、情感性、范例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只有教師針對性地設計、引導,課堂上學生才能與教材中的兒童不斷對話,才能引起課堂學生與教材兒童思想的碰撞,觀念的融合。使他們相伴而行,共同成長。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生活性很強的學科,源于生活的話題學生滔滔不絕,有感而發(fā)。它又是一門活動型課程,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他們興趣盎然、忘我參與。但這是不是可以拋開教材不用呢?聽課中常見到一種教學現象,當教師引入本課課題后就一直引導學生去說,去議,去思辨,去展開各種活動,根本不去接觸教材。一堂課中,課本從不翻動一下,學生盲目跟從,不知道上課內容是在課本的哪一頁。陶行知曾打過這樣一個比方,把社會上、生活中的東西搬一些到學校里,好比搬一些樹枝到鳥籠里,但鳥籠畢竟是鳥籠,決不是鳥的世界。新教材在關注生活的同時更關注兒童,關注兒童的發(fā)展。它的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引起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思想活動,自我建構。教材是一把“拐杖”扶著學生去學走路,它又是一個個“范例”,引導學生由此及彼地去交流、對話,碰撞思想,擦出火花,得到德育效果。因此,教學中不能孤立教材,拋棄教材不用。
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中的“好好走路”這一話題時,因為現在一年級學生大部分是家長接送,他們自己走路上學的生活經驗不多,這時教材資源作用就顯得特別重要。此話題教材給提供了一個個范例:兩位小同學背著書包,掛著水壺,昂首闊步地走;三位同學有序地從公交車上下車;一位小男生坐在爸爸的自行車后座,手緊緊抓住坐墊把桿……這些范例就像“拐杖”,讓學生扶著去模仿、體驗、養(yǎng)成,在點滴的生活中塑造品德,從而體現了教材的價值??梢?,拋棄教材不用,不僅是資源的浪費,更不利于目標的達成。
總之,在用新教材時,即要看到教材的學習資源是有限性,而教材和學生由此創(chuàng)造出來的學習資源卻是無限的,更要看到教材是重要的學習資源,不僅要用教材,而且要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優(yōu)化教材。
作為面向全國的教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要認清它只是一個憑借、范例,實際使用中要聯系實際,靈活運用。那么該怎樣結合本地區(qū)的實際,靈活運用教材進行教學?
一個國家之大,東西南北中各個地區(qū)的環(huán)境條件、人的生活習慣千差萬別,學生的生活視野也完全不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結合本地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親親大自然》這一主題,因為條件的限制,好多農村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大面積、快速高效地再現國內外的美麗大自然,讓學生聽到自然的語言,如虎嘯、猿啼等。但是大自然的美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是豐富多彩的,是花香、草香、果香,是泥土的芬芳,也是藍天白云、綠樹紅花。教師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帶領學生開展“親親大自然”的活動,先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給他們取個好聽的名字,然后帶領他們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去聽、聞、看,摸……從中感受大自然的無限美妙,體驗喜愛大自然的情感。這是城市學校和教師學生都難以做到的。
(1)結合學生日常生活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薄罢n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fā)點;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因此,品德教育應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將品德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品德教育回歸生活。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我們的老師真好》這一主題時,如果一上課就讓學生說喜歡哪個老師,為什么喜歡,學生可能一下子說不上來。教師可借助圖片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這些圖片都是平時在學校舉行的各種活動中拍攝下來的場面,有音樂教師給孩子們排練舞蹈的場面,有語文教師在給同學們輔導功課的場面,還有教師和孩子們一起玩游戲的場面,學生一看到這些圖片,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都非常激動,七嘴八舌地便說起了自己最喜歡的教師。由于圖片再現了生活實景,讓學生感到了教師的親切,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巧妙運用“圖片”來喚起兒童親切追憶中的對話、體驗、感悟,就能誘發(fā)并培養(yǎng)了學生愛老師,尊敬老師的情感。
(2)聯系學生非日常生活實際
教學除要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外,還要巧妙填補“真空”,聯系學生未親身經歷的生活。例如:一年級上冊《平安回家》這一主題,對于城市的孩子來說,他們已認識城市交通、交規(guī)……都有初步認識和親身體驗,活動起來比較容易,也比較有現實意義。而農村的學校,學生見到的交通標志較少,知道的交通規(guī)則也較少,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確有距離,活動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指導,或者結合當地交通情況設計相應的活動,以填補“真空”、縮小“距離”??蛇@樣設計,教師先準備一些紅綠燈標牌,在操場上畫出人行道,啟發(fā)學生動手制作小安全帽等。然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模擬在十字路口看著紅綠燈的指示過馬路的表演,表演時教師可當總指導,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要扮演的角色(交通警察或行人或紅綠燈)?;顒又?,學生還可輪流交換表演角色,讓每個人都有過馬路和拿標牌的機會。這樣,學生通過模擬演習如何過馬路,不僅熟悉了常見的交通安全標志,學會了怎么安全過馬路,還增強了安全意識。
在教學的時候,我們還要考慮到教學的可操作性和差異性,不可照搬教材。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看看我們的學?!窌r,目的是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學校,熟悉校園環(huán)境;認識與自己密切相關的設施,會用這些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培養(yǎng)熱愛學校的情感。如果單憑書上列舉的學校軟硬件或特色,告訴學生,這就是可愛的學校,很可能既不符合授課學校的實際,也難以達到教育目的。因為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環(huán)境和設施,教學就要從各校的實際出發(fā)。在教學這一主題時,可以結合本校特點安排活動,先確定參觀路線,讓學生討論參觀校園的辦法,再進行參觀。這樣,學生對自己的學校不僅心中有數,也易激發(fā)愛校之情。
教材體現自由意志,要開放,得用多形式、多層次的資源。品德與生活課程,作為教材,它不只是課程載體,它還是教育的“抓手”,是師生對話的“引子”,是提升學生“知、情、意、行”的“利器”。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只有緊扣地域特點,靈活運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1]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王愛芳.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思品課堂[J].廣西教育,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