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
最近,班上經(jīng)常發(fā)生一些因人際關系處理不當而引發(fā)的小矛盾。據(jù)此,作為班主任兼心理輔導老師,我專門上了一堂“換把椅子坐坐”的心理輔導活動課。課堂中,學生很投入,并能設身處地地解決一些情境問題。但心理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只有潛移默化、慢慢熏陶,方能心領神會。所以在這堂課后,我的輔導并沒有停止,而是繼續(xù)著“換位思考”的教育之旅。
一、展心理歷程,縮心理距離
在一些習以為常的細節(jié)中,如能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把“換位思考”的過程展示出來,就既能拉師生心理距離,又能促進師生心理成長。
(一) 在商量中展示
師生交往中,雙方越相互理解,彼此的心理距離就越近,關系就越融洽。在一些小事的處理中,如老師展示出自己換位思考的思維歷程,學生的思維就會和你同步,從而達到縮短心理距離的效果。
如布置家庭作業(yè)時,忽然聽到一學生“哎”了一聲。這時我會想,作業(yè)是否多了?于是,把自己的心理歷程向?qū)W生作了展示:
“假如我是老師,會覺得這兩項作業(yè)都要做,因為能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而且希望同學能不折不扣地完成?!?/p>
“假如我是學生,看到語文、數(shù)學、英語都有作業(yè),心情有些沉重,回家還要做這么多作業(yè),太累了。希望老師能少布置一些?!?/p>
此時,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對”,覺得我講得很在理,照顧了雙方的要求。該怎么辦呢?我和同學們商量后,把抄寫兩次的作業(yè)改成準備聽寫。如此,師生的心情都很好。
(二)在沖突中展現(xiàn)
師生沖突時,如果老師總是以勢壓人,學生就會在忍氣吞聲中,對老師懷恨在心。時間一長,師生間便會形成一堵厚厚的妨礙交流的心墻。而如果發(fā)生沖突時,不急著爭辯誰是誰非,而是花點時間把自己的思維演繹出來,所起的效果會大不一樣。
如小張是個很任性的孩子。在一次朗讀中,看著她趴在桌上,嘴巴一動不動,一副懶洋洋的樣子,就想她可能又耍脾氣了。于是走到她身邊,希望她能直起身來朗讀課文,可她卻全無反應。我于是輕聲而有力地說:“坐直,朗讀。”這時她生氣地說:“我頭痛!”教室里的空氣仿佛一下子凝固了。同學們都等著我應對。我遲疑了一下,拿了兩條凳子到講臺桌前,開始“空椅子”技術換位思考。
“小張,全班同學都坐得筆直,大聲朗讀,只有你趴在桌子上,我心里真難受,希望你能馬上坐直朗讀。”
“老師,我頭很暈,不愿朗讀,只能趴在桌上。你用命令的口吻對我說‘坐直,我心里委屈極了。老師不理解我,不關心我?!?/p>
“我一聽到你頭暈,心里也很難過,你為什么不早說呢?”
……
經(jīng)過一來二去的換位思考過程展示,小張的心情好了很多,大家也松了口氣。
二、借負面事件,優(yōu)心理品質(zhì)
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絕不只是學生的問題和有問題的學生,而應該著眼于全體學生心理品質(zhì)的全面提高。利用“負面事件”進行團體輔導,既能助人自助,又能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
有一天上午,英語老師與英語課代表因為交作業(yè)本的事而發(fā)生了不愉快,兩人都很傷心。在處理這件事的過程中,我相信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于是引導他們利用換位思考自己解決。
師:上午英語老師和英語課代表小許發(fā)生了不愉快,他們都很傷心。作為老師的學生和小許的同學,怎樣讓他們友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生1:我覺得小許很委屈,因為上午他確實很忙,沒有一點時間去交作業(yè)。再說課間活動時,還有一個同學到他那兒背英語課文呢!
生2:是我去他那兒背課文,我可以作證。
師:原來是這樣!大家都理解小許,沒有及時交本子是有原因的,覺得小許不該受到老師的批評,是嗎?
(生點頭表示贊同。)
師:那么,英語老師當時是怎樣想的呢?請同學們來猜一猜。
生1:我想英語老師是想盡快幫我們批改完作業(yè),好讓我們能在課堂上及時做練習??捎捎跊]及時交作業(yè),所以就無法做練習了,她心里很著急。
生2:老師也是為我們好。
師:看來,他們都有道理。那么,使他們發(fā)生沖突和不愉快的原因可能是——
生1:老師不理解小許,而小許的態(tài)度又很不耐煩,沒有尊敬老師,使老師很傷心。
生2:他們都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都覺得自己有理,結果都不高興。
生3:由于兩人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沒從對方角度想問題,所以雙方都得理不饒人。
師:我們都是小許的同學,也是英語老師的學生,那么我們怎么做才能讓他們感覺好起來?
生1:我們可以給小許作證明,他確實沒時間交本子,希望老師能理解、寬容他。
生2:也可讓小許進行換位思考,理解老師的苦衷。沒交本子老師本來就不高興,再加上小許生硬反駁,讓老師覺得沒有尊重他,心里更傷心了。
小許(心平氣和地):在大家討論之前,我心里一直憤憤不平,不過現(xiàn)在好一些了,可能我說話的語氣讓老師生氣了。
其實,討論的過程就是心理成長的過程。對于班級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這樣或那樣的小事,如能放手讓學生處理,無疑會是最生動的心理健康課。
三、講心理故事,促心理感悟
從詞源上看,隱喻來自希臘語,代表傳遞,意指將真實的事物以影射、類比的方式傳達出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就是漂亮的隱喻。老師可隨時結合發(fā)生的情景講隱喻的字或故事。如:
平時,學生經(jīng)常會因為看法不同而爭吵,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時,可讓學生面對面地坐著,在中間寫一個“由”字,讓他們讀,一邊會讀“由”,另一邊則會讀“甲”。這是為什么?由此讓學生感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結果就不一樣。
學游泳時,每個同學都興奮不已,這時小張卻哭了。原來他個子特別矮,從沒下過水,本來膽子就很小的他,一看到水沒過了脖子,就怕得不得了。而同學的取笑使得他更加自卑,所以他在水里一點兒也不敢動,就爬起來躲在角落里。同學們看見了,不但不去幫助他,反而更放肆地嘲笑他。這時,我想到了一個寓言故事,于是用它去引導學生。說是有一頭豬、一綿只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畜欄里。有一天早上,牧人進來捉豬,豬大聲地嚎叫,猛烈地反抗。綿羊和乳牛很討厭豬的嚎叫,便一起責備豬:“你吵什么啊,他常常捉我們,我們并不大呼小叫的。”豬聽了回答道:“他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我,卻是要我的命??!”學生聽了后沉默下來,也許覺得“不要隨意去取笑別人”,也許覺得“我們認為無關緊要的事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天大的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其成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見到,需要我們有一顆平凡而持久的心,去和學生一起成長。
(作者單位:嵊州市鹿山教育集團鹿山校區(qū)
浙江紹興 312400)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