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梅
(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寧夏銀川750004)
李淑英主任從醫(yī)四十余年,為寧夏著名老中醫(yī),長期從事中醫(yī)內科的臨床和教學工作,對許多疑難雜證有獨到的見解。李主任根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總結出益氣養(yǎng)陰斂汗法、益氣養(yǎng)陰安神法、益氣養(yǎng)陰升津法、益氣養(yǎng)陰清熱法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出汗不止、神經(jīng)衰弱、慢性咽炎和更年期綜合征等,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F(xiàn)將李淑英主任應用益氣養(yǎng)陰法治療疑難雜證驗案4則介紹如下,與同道共享。
張某,女,42歲。2012年8月10日初診。
患者于一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xiàn)夜間汗出,當時未加重視,逐漸加重,甚至濕透衣服,曾服用中藥西藥均收效甚微,久病無效,病人十分痛苦。刻下:患者夜間汗出,白天無明顯汗出,嚴重時濕透衣物,影響睡眠,乏力,精神差,口干喜飲,但飲不解渴,無口苦,易煩躁,納食尚可,小便黃,大便干,三日一行,舌質紅絳、苔薄少津,脈細數(shù)。診斷為盜汗。辨證屬陰虛火旺,熱迫汗出。予益氣養(yǎng)陰斂汗法治療。處方:
太子參60g,麥冬20g,五味子25g,仙鶴草50g,浮小麥50g,郁金30g,合歡皮 30g,茯苓神 15g,夜交藤15g,百合10g,大棗3枚。7劑。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mL。
再次就診時,汗出明顯減少,可正常睡眠,但晨起仍有盜汗,于上方加煅龍骨25g、銀柴胡10g。繼服7劑。再診時患者睡眠正常,汗出不明顯,痛苦悵然若失,原方去煅龍骨、茯神,繼服7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生脈散是益氣養(yǎng)陰的代表方劑,出自《內外傷辨惑論》[1],原為暑熱損傷氣陰或肺中元氣不足而立,以補氣為務,以“生脈”為名,因肺主氣,朝百脈,肺氣不足,百脈空虛;肺氣旺盛,則百脈祥和。所以此方可益氣養(yǎng)陰,斂汗生脈。此方由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組成。針對患者陰虛火旺,李主任將有溫燥屬性人參更換為太子參,而且用量偏大,波動在30~60g,取其益氣養(yǎng)陰之義,去其偏燥之性;麥冬甘寒質潤,生津養(yǎng)血,滋陰潤燥增液,清權衡治節(jié)之司,補后天營衛(wèi)之本;五味子酸溫,斂肺生津,收先天天癸之源,與麥冬、太子參相合,氣陰雙補,加之收斂之功,補益的同時使氣津斂聚而不耗散,則補益之力更著,此方益氣養(yǎng)陰,使肺、脾、腎三氣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津生液復。加用仙鶴草補氣養(yǎng)陰,浮小麥固澀斂汗,郁金、合歡皮、百合養(yǎng)陰解郁,茯苓神、夜交藤安神,大棗調和諸藥。全方以益氣養(yǎng)陰斂汗,解郁安神為法,收到全功。李主任還將益氣養(yǎng)陰斂汗法應用于更年期綜合征所致的烘熱汗出和各種自汗、盜汗,在前者治療中加入菟絲子、桑寄生等補腎填精之品,后者加用五倍子、補骨脂等固表收斂藥,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白某,女,55歲。2013年2月20日初診。
患者主因“失眠、心悸、煩躁2年,加重3月”來診?;颊?3歲絕經(jīng),絕經(jīng)后出現(xiàn)失眠,間斷性發(fā)作,后逐漸加重,需服用“艾司唑侖”1片才能入睡,生氣后加重,伴心悸,煩躁易怒,情緒不能控制。3月前因情緒波動,失眠加重,甚則徹夜不眠,服用“艾司唑侖”2片無效,故前來就診。刻下:患者入睡困難,入睡后易醒,醒后再難入睡,每晚僅睡2h左右,偶有徹夜不眠,伴心悸,煩躁易怒,頭昏沉,精神差,納食不佳,口干,口苦,無噯氣,無泛酸,乏力,二便調,舌暗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shù)。診斷為不寐。辨證為陰虛火旺,熱擾心神。予益氣養(yǎng)陰安神法治療。處方:
太子參60g,麥冬10g,五味子10g,炙遠志10g,合歡皮30g,茯苓神 15g,夜交藤 15g,鉤藤 10g,梔子10g,生龍骨 60g,磁石 30g,琥珀粉(沖)3g,百合 10g。7劑。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mL。服用7劑后不服“艾司唑侖”可入睡3~4h。效不更方,同時囑調情志,繼服10劑后病情明顯好轉,每晚可睡6h左右,情緒穩(wěn)定,前后共治療1月余,患者滿意而歸。
按語:患者年過半百,天癸已絕,氣陰俱虛,陰虛無以制陽,陽熱過盛,熱擾心神,則不寐,心悸,煩躁不安;氣虛不能濡養(yǎng)全身,則乏力;熱傷津液,不能上潤于口,則口干口苦;陽亢于上,清竅失養(yǎng),故頭昏沉;脾胃虛弱,不能受納,故納食不佳;李主任在生脈散的基礎上把人參改為太子參,使益氣養(yǎng)陰之力更專,加用了炙遠志、合歡皮、百合養(yǎng)陰安神解郁;重用生龍骨、磁石重鎮(zhèn)收斂安神;夜交藤、茯神養(yǎng)心安神;鉤藤平肝潛陽;予琥珀粉沖服以清心安神。全方補氣養(yǎng)陰,重鎮(zhèn)安神,氣陰足,則心神得養(yǎng),故不寐得解。
吳某,女,65歲。2006年10月10日初診。
患者因“咽癢反復發(fā)作6年,加重1周”就診?;颊?年前因進食辛辣后出現(xiàn)咽癢不適,咽干喜飲,自行含服“銀黃含片”、“金嗓子喉寶”后癥狀減輕,但每每因異味刺激、飲食不慎、情緒不佳而誘發(fā),間斷服用中藥湯劑及含服含片可減輕,但癥狀一直不能完全緩解。1周前因進食辛辣后再次出現(xiàn)咽癢不適而來就診??滔拢夯颊哐拾W不適,口燥咽干喜冷飲,咽中有異物感,易引發(fā)干咳,飲水后可減輕,無口苦,納食可,乏力,精神差,睡眠尚可,大便干,3日一行,舌質紅絳少津、苔薄,脈細數(shù)。診斷為喉痹。辨證為陰虛火旺。治宜益氣養(yǎng)陰利咽。處方:
太子參 60g,麥冬 20g,五味子 15g,玄參 15g,牛蒡子 15g,升麻 5g,柴胡 6g,桔梗 10g,生地 30g,知母15g,黃精 30g,石斛 15g。7 劑。水煎服,每日 3 次,每次100mL。
再診時患者自述咽干好轉,咽癢減輕,仍有異物感,但可以耐受,未引起干咳。上方加黃芩10g、天冬10g。繼服7劑,患者癥狀大減,偶有咽癢不適,異物感消失,精神好轉,繼續(xù)服用原方半月后病告痊愈。
按語:患者年過花甲,氣血陰陽不足,陰液不足,不能上承,咽喉不能得到滋養(yǎng),故咽癢、咽干;喉為肺之門戶,肺陰不足,津液不能上布,故干咳,咽中有異物感;飲水后則可潤澤咽喉,故飲水可減;氣血不足,不能輸布全身,故乏力、精神差。李主任以益氣養(yǎng)陰之生脈散主方加味,加用玄參、牛蒡子養(yǎng)陰清熱利咽,黃精補氣養(yǎng)陰,生地、石斛、知母養(yǎng)陰清熱潤燥,同時予小劑量的升提藥升麻、柴胡、桔梗以引藥上行,使津隨氣升,引津上布,故虛火得清,咽喉得利。李主任以此益氣養(yǎng)陰升津法應用于慢性咽喉炎常取得佳效,屬獨到見解。
高某,女,49歲。2009年6月16日初診。
患者1年前出現(xiàn)月經(jīng)紊亂,月經(jīng)推后,每2~3月一行,同時出現(xiàn)陣發(fā)性哄熱,伴汗出、煩躁,曾在我院婦科就診,經(jīng)檢查雌激素水平較低,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予“更年康”、“更年欣”治療效果不顯,于是前來中醫(yī)科門診就診??滔拢宏嚢l(fā)性哄熱,以頭面部為主,每日發(fā)作數(shù)次,以午后明顯,自測體溫正常,伴汗出,汗后熱減身涼,自覺畏寒,煩躁不安,情緒不穩(wěn),易激惹,乏力,口干,口苦,無口黏,納少,眠差,夜寐夢多,大便干,2日一行,月經(jīng)已3月未行,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予益氣養(yǎng)陰,重鎮(zhèn)收斂法治療。處方:
太子參60g,麥冬10g,五味子10g,地骨皮15g,女貞子15g,旱蓮草 15g,懷牛膝 15g,磁石 30g,鍛龍牡(各)30g,夜交藤 30g,郁金 30g,百合 15g,合歡皮15g,川牛膝 5g,夏枯草 15g,雞內金 15g,焦三仙(各)15g,炒檳榔15g。7劑。水煎服。
再診時患者自訴服藥后陣發(fā)性哄熱及煩躁減輕,睡眠明顯好轉,飲食恢復正常,仍覺口干,于上方加生地30g。繼服7劑,病情明顯改善,前后共服用30劑中藥,癥狀完全緩解,但自此月經(jīng)全無。
按語:患者年近半百,天癸將絕,氣陰俱虛,陰虛無以制陽,陽亢于上則出現(xiàn)陣發(fā)性哄熱,以頭面部為主;虛陽迫津外出,則伴汗出;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氣虛不能濡養(yǎng)全身,則乏力;熱傷津液,不能上潤于口,則口干口苦;氣陰兩虛,不養(yǎng)心神,則夜寐夢多;陰虛不能濡潤腸道,則大便干,2日一行;天癸將絕,則月經(jīng)遲發(fā),甚至絕經(jīng)。針對此病人李主任應用生脈散加味,予大劑量太子參、女貞子、旱蓮草、麥冬、地骨皮益氣養(yǎng)陰清虛熱;磁石、五味子、鍛龍牡重鎮(zhèn)潛陽斂陰津;郁金、百合、合歡皮、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舒肝氣;雞內金、焦三仙、炒檳榔消食導滯通腑氣,小劑量川牛膝引熱下行。以此組方前后共治療1個月,取得良好療效。李淑英主任應用益氣養(yǎng)陰法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療效顯著。因該患者已至半百之年,雖癥狀完全緩解,但月經(jīng)未再行,是自然絕經(jīng),不必強求。
[1] 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