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IgA腎病的應用
★姚木銘*
(龍巖市中醫(yī)院福建 龍巖 364000)
摘要:治未病強調未病先防,培育正氣;既病防變,已病防傳,病盛防危,新愈防復等。IgA腎病中,未病時,嚴防病癥出現(xiàn);病未顯時,要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控制病情;未傳時穩(wěn)定病情;未盛時要極力阻止或延緩病情發(fā)展,瘥后要注意各種調攝。
關鍵詞: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新愈防復;IgA腎病
中醫(yī)“治未病”思想最早見于《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焙笫泪t(yī)家多延續(xù)了這一思想,唐代孫思邈提出“上醫(yī)醫(yī)未病之病,下醫(yī)醫(yī)已病之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開篇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何也?”“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指出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預防性治療的必要性,以強調既病防變的重要意義。這些都是治未病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新愈防復等內容。
自1968年法國學者Berger首次提出IgA腎病(IgAN)以來,IgAN已經成為全球最為常見的腎小球疾病之一,其臨床表現(xiàn)多樣,主要表現(xiàn)為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血壓或腎臟功能減退。IgAN在亞洲人發(fā)病率較高,約占我國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的20%~45.26%,大多數(shù)IgA腎病患者在確診10~20年后逐漸進入慢性腎衰竭期。迄今為止,確切的發(fā)病機制仍無法闡明,但研究表明多種因素參與了本病的發(fā)生及進展;且由于本病臨床、病理的多樣及自然病程的個體差異,目前缺乏統(tǒng)一特異性治療手段。中醫(yī)界近年來采取辨證為主,并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各種檢查,以“微觀辨證”辨病為輔,應用中藥進行干預,獲得了較好的療效。因此,對IgA腎病患者早診斷、早治療,可控制誘發(fā)因素,改善患者體質,減少蛋白尿及血尿的反復,保護腎功能。這與中醫(yī)“治未病”的理念相一致?,F(xiàn)從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探討“治未病”理論在IgAN防治中的作用。
1未病先防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約40%~50%的患者表現(xiàn)一過性或反復發(fā)作的肉眼血尿,大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少數(shù)伴有腸道或泌尿道感染。提示IgAN與感染相關。學者們陸續(xù)在IgAN患者的腎小球中鑒定出多種抗原,包括多類病毒、副流感嗜血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胞膜抗原[1]。血尿(包括肉眼血尿及鏡下血尿)是IgA腎病最常見的癥狀。屬于中醫(yī)“尿血”“血尿”等范疇。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IgAN的病機主要為本虛標實,以氣陰兩虛最為常見,病位主要在腎。聶莉芳等[2]觀察了467例IgAN患者,結果顯示氣陰兩虛證最高(66.81%)。陳香美等[3]研究認為氣陰兩虛證最多見占41.7%,脾腎陽虛證最少占8.1%。林啟展[4]在總結國醫(yī)大師張琪教授辨治腎病尿血證經驗時指出,IgAN血尿的發(fā)生內在因素是肝腎陰虛或氣陰兩虛;外在因素是濕熱毒邪。王麗彥等[5]在對張佩青治療伴有扁桃體異常IgAN經驗時指出,IgAN初以腎陰虧虛為主,中期氣陰兩虛為主,后期以腎之陰陽氣血俱虛為主,貫穿始終之邪為火熱(實熱、虛火),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的重要誘因是外邪入侵。
綜上研究認為,IgAN病因之一為外源感染,與中醫(yī)認為的“本虛”,外邪易于侵入相關。因此《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云:“若人能養(yǎng)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睆娬{了防止外邪侵體的重要性,平時應節(jié)制房事,勿令竭乏;避免蟲獸(如蜱蟲)的接觸,防止腎功能受到損害;避免外感六淫的侵襲,尤其是寒邪最易傷腎,因此天冷時必須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擾。
2既病防變
既病防變包括:(1)急則治標。若不慎而感受外邪,須及早治療,祛邪外出,滅病邪于萌芽之時?!督饏T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云:“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y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勿令九竅閉塞。”IgAN初起,病情未顯,常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腸道感染等癥狀為主,尚未見血尿、蛋白尿、浮腫等腎臟病癥狀,此時當及早治療,不能拖延,以免貽誤病機,使病情復雜難治。
(2)緩則治本。IgA腎病緩則治本,本于肝脾腎,精微物質的固存為治療的關鍵。大量臨床研究顯示,大量蛋白尿是最強也是最可靠的預后不良的臨床指標[6]。血、蛋白均屬精微,精微物質丟失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常的結果。三者生理上密切相關,病理上相互影響。肝藏血,腎藏精,二者同處下焦,乙癸同源,精血同源,如兩臟封藏功能失司,精微物質下泄,則可見血尿、蛋白尿。腎為元陰元陽之臟,為先天之本,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為后天之本?!捌⒎窍忍熘畾獠荒芑I非后天之氣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若腎中元陽不足,則不能溫煦脾土,而脾胃之氣虛弱,化源不足,則不能充養(yǎng)腎臟,久則脾虛不能統(tǒng)攝升清,腎虛不能封藏固精,則可見神疲乏力、腰膝酸軟之癥,亦可見血尿、蛋白尿。脾胃五行屬土,主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肝屬木,主藏血和疏泄,體陰而用陽,喜條達而惡抑郁。若肝腎陰血虧虛,水不涵木,則可致肝氣條暢疏泄失職,可致氣滯血瘀。此外,肝氣郁結,肝木橫克脾土,則脾運化功能失司,久則脾失升清統(tǒng)攝,可見血尿、蛋白尿?;谏鲜隼碚?,IgAN遷延過程的治療注重調治肝、脾、腎三臟,強調從三臟的生理特點出發(fā),脾虛不攝,肝腎虛不藏,均應固攝內守,精微物質周身運行,復其生理之常。臨床治療時在補脾腎之外應選擇一些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的藥物,如水陸二仙丹、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等以減少蛋白、血液的丟失。
3新愈防復
治未病包括瘥后防復。注意病后調攝,采取各種措施,防止疾病的復發(fā)。新愈后邪氣未盡,正氣未復,氣血未定,陰陽未平,必須進一步調攝方能穩(wěn)定康復,需慎起居、避風寒、節(jié)飲食、勿作勞。IgAN經口服激素或中藥等治療有效后,雖然可能癥狀消失,復查尿蛋白或血尿陰性,但在撤減激素過程中,或標準療程激素全部停用后,病情出現(xiàn)反復。提示瘥后調攝失當,所以在激素減撤激素等藥物可根據(jù)辨證適當應用中藥益氣養(yǎng)陰,后期以溫腎健脾益氣等方藥鞏固療效,同時配合飲食調補,勞逸得當、起居有常,則可穩(wěn)定康復,防其復發(fā)。
多年來醫(yī)療界對控制感染、控制血壓、減少蛋白尿、抗凝等方面不懈嘗試;中醫(yī)亦從辨證辨病進行了系列研究,中西醫(yī)結合治療IgAN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仍應長期隨訪及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因此,“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理論在本病的防治中更顯重要,在臨床實踐中應做到正氣存內、未病先防及外邪內犯、既病防變,以期阻斷或延緩IgAN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惡化。病情平穩(wěn)后注意多種措施調攝等。貫徹“治未病”理論,能減少發(fā)病率和復發(fā)率,能延緩患者腎功能惡化,提高生活質量,帶病延年。
參考文獻
[1]謝靜遠,陳楠.IgA腎病的臨床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1,31(2):90-93.
[2]聶莉芳.腎病血尿的中醫(yī)辨治[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1,2(11):621.
[3]陳香美,陳以平,李平.1 016例IgA腎病患者中醫(yī)證候的多中心流行病學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6,26(3):197-201.
[4]林啟展.關于張琪教授辨治腎病尿血證經驗[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23(3):234-236.
[5]王麗彥,劉娜,張佩青.張佩青治療伴有扁桃體異常IgA腎病經驗[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8,42(6):10.
[6]王海燕.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 008.
收稿日期:(2014-11-21)編輯:李叢
中圖分類號:R221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姚木銘(1973—),男,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腎內科。E-mail:mmy2002c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