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冉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安徽 合肥 230022)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這片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大地上,孕育了深厚的歷史文化,也積累了非常豐富的音樂遺產。各地的民歌是隨著生活而產生的,在這些民歌中,又蘊含了各種生活哲理。山東民歌在幾千年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中,始終活躍在中國的音樂舞臺上,它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山東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通過民歌,讓更多的人了解山東人,體會山東的風格特色。本文以山東菏澤成武民歌《包楞調》為例,將山東民歌中所蘊含的美學意義進行粗淺分析。我認為,音樂可以表達一個地域的風土人情,也可以傳播地區(qū)的音樂文化。作為一名民族聲樂表演與教學專業(yè)研究生,應透徹地分析探尋歌曲中的音樂文化,這對演繹歌曲時的二次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內涵,潛移默化的提高和熏陶自身的演唱素質;教學上,也對學生在歌曲處理上提供理論指導。其次作為山東人,更應該把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歌曲發(fā)揚光大,這對民間傳統(tǒng)音樂的傳播與繼承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山東民歌《包楞調》是來源于菏澤市成武地區(qū)的民間歌曲。在歷史上,成武寺廟很多,而拜佛念經者以中年婦女居多,每逢廟會,這些婦女會在廟前“肩上挑著擔子,一頭是進香的香火,另一頭為了平衡而懸掛一個東西,口中念念有詞。后來這種形式被改成一頭是個蓮花盆,一頭是個用布或絹做的大鯉魚,擔子用半寸寬的5尺多長的竹片制成,光滑而有彈性。也有的用手撫著蓮花盆,招來眾人圍觀,邊舞邊唱小曲。唱詞有的來自佛經、孝經、民間故事等?!边@種形式被稱作“擔經”。①本文所說的《包楞調》就是其中的一首,后被演繹成多種版本一直流傳至今并活躍在音樂舞臺上。
1962年10月,成武縣文化館干部魏傳經,在采集這首民間小調時還頗費了些周折。當年,他在大田集鄉(xiāng)小程樓村聽說有一個名叫周金英的民間藝人會唱小曲,便登門拜訪,希望能有所收獲,周金英卻不承認自己會唱這首小曲,后來經過啟發(fā)和交談,才引導出《包楞調》。據(jù)她回憶,她是跟擔經、唱琴書的人學會的,而且《包楞調》用古箏演奏,曲調更為動人。由于魏傳經一個人的記譜能力有限,便請成武一中音樂教師孫嘯天共同記譜,后經魏傳經改寫填詞,孫嘯天整理記譜,總算完成了現(xiàn)在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包楞調》。
由這些資料可以看出,保留完整的民間曲目大都由一些民間小調整理出來,經過一定的加工和傳唱,表現(xiàn)手法和音樂旋律更加多樣化、更加優(yōu)美,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也因此能更好的將這些非物質遺產保留并傳承下去。
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發(fā)展,大眾的音樂審美水平也會隨之提高?!栋阏{》在原有的地域、時代風格基礎上,還要滿足大眾對音樂聽覺審美上的要求。但還要保留原有的個性,如果和其他的民間小調相似,它所擁有的美就會消失于一般化之中而無法凸現(xiàn)出來。這種個性又包含了一定的新異性,而正是它的新異性才具有吸引人的魅力?!栋阏{》之所以能為人們所熟識,正是因為其演變的結果,這就決定了它必須在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才能生存延續(xù)下去,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它的傳播力較廣,我們通過以下的資料可以得到詳細的了解:
1962年,《包楞調》問世以后,成武二中音樂教師宋慧芳首次演唱了它,并引起轟動。1963年,上海唱片廠根據(jù)姚月蘭在山東省的民歌會上演唱的《包楞調》,灌制成了唱片,并在國內外發(fā)行,由于同年的《歌曲》雜志第四期發(fā)表了此歌,因而引起了專家對它的關注。次年,山東省歌舞團獨唱演員張瑛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的演唱引起音樂界學者紛紛發(fā)表評論。1980年,彭麗媛在王音旋教授的帶領下,將此歌帶到了全國民間民族唱法會演的舞臺上,并在1982年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將《包楞調》推向了全國各地。近些年來,更多的歌手相繼演唱了《包楞調》,并把它介紹給世界。如今被編入《中國民歌》的《包楞調》已經不單單是一首歌曲,在經過更多的改變整理后,發(fā)展成舞曲、器樂曲和合唱曲,大大提升了它的研究價值。
《包楞調》是一首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歌曲,但是隨著它的傳播與演變,逐漸發(fā)展為具有中國民間花腔特色的民族歌曲,也正是因為它的這種新異性的美,使之成為中國民歌界中的一朵奇葩。
從歌曲整體角度來看,詞和音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包楞調》較多使用了菏澤民歌中傳統(tǒng)的“白楞楞楞”、“包楞楞楞”襯詞作唱詞,故稱為《包楞調》。在整首歌曲中,前者和后者分別用了20和42個“楞”字,用同一個字做襯詞在漢族民歌中是絕無僅有的,這就形成了《包楞調》最突出的特色。詞中襯詞的加入,將正詞切分開,使節(jié)奏變得更加緊湊勻稱,增強了音樂旋律的跳躍性和靈活性,旋律更加豐富,這種襯詞襯腔的加入正是由于歌曲內容表現(xiàn)、內心感情抒發(fā)的需要所導致,詞和曲配合貼切,提高了歌曲的審美層次。據(jù)資料記載,最早的《包楞調》還叫《包楞戲》,它有六十四段詞,現(xiàn)存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歌詞格式嚴密:第一到第四句句尾分別是“白楞楞楞”、一個字“紅”、組詩中的字眼和“緊包楞”。歌詞內容涉及廣泛,猶如一幅史詩畫卷。后隨著新民歌的發(fā)展需要,將歌詞內容精編為“月亮”、“太陽”、“棉花桃”、“高粱”、“飛鴿”和“百花”,但歌詞格式沒有變化。每句歌詞句末均以eng、ong、ang、ing之類的后鼻音韻母結束,體現(xiàn)了山東方言“侉”的特點,并帶有濃厚的“芋頭干兒味”,增添了地方語言的特色,加入了原汁原味土語的樂趣,使得整首歌曲極具特殊性和個性,促進了美感的產生和傳達。
《包楞調》的曲調風格具有山東民歌長期發(fā)展而遺留下來的藝術特點和創(chuàng)作個性,它與諸多的外界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其旋律起伏就源自菏澤方言語調語氣的高低起伏,它的旋律自身就是對方言的加工和補充。再者,在它的曲調結構中,主題音調音色歡悅、活潑、明朗并伴有很強的戲劇性,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親身感受當?shù)氐纳钋槿ひ话?。其曲調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結構嚴謹?!栋阏{》在音樂結構組織上屬于非方整型的單段體曲式,第一樂句為1-6小節(jié),第二樂句為7-11小節(jié),第三樂句為12-18小節(jié),第四樂句為19-32小節(jié),最后加入6小節(jié)的尾聲構成全曲。由于襯詞的加入,樂句長短不一,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結尾的變化在現(xiàn),第三句是第一句旋律的反向進行,有明顯的對比色彩,第四句是第一句的兩倍,音樂具有較強的展開性,使用了重復、逆行、長短對比等旋律發(fā)展手法,前奏形成了段與段的接合,歌曲中間有兩小節(jié)間奏,類似戲曲伴奏的鑼鼓點,使音樂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銜接更加自然嚴謹。
其二,音樂表現(xiàn)干脆、直接。曲調上裝飾音的運用多由于方言的需要而產生,曲調節(jié)奏緊湊連貫,強弱對比明顯,給旋律帶來鮮明的性格,同時也促進演唱者飽含熱情的歌唱情緒。整首歌曲旋律線受菏澤方言影響,明顯的體現(xiàn)了山東人豪放、爽朗的性格。
《包楞調》中“白楞楞”的“白”字在唱上不念bai,而念bei,這是方言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它的特點所在。在演唱中,音色要歡快、清脆、明亮靈活,因為《包楞調》有山東花腔的美稱,所以在音色處理上要接近花腔的發(fā)生理念。主詞清晰、連貫;襯詞要輕巧快速,脆生生地拋出去,有很強的穿透力,并且字字分明,同時還要將尾音的“eng”快速歸韻并保持高度的連貫集中,運用中西結合的新式民歌演唱法去演繹。
在咬字方面,要短促清晰,嘎嘣脆的感覺。最后一段,在歌曲的開頭要與前兩段快速的曲風形成對比,處理成由慢到快并充滿情趣和幽默感。唱到最后一句有兩種處理,一種是強結束,一種是弱結束,在演唱時,我感覺強結束更好一些,因為前三段用聲都比較明亮,后面忽然弱下來,給聽覺上帶來落差,讓人感覺不盡興,所以,在高音強音后音量漸漸弱下來,悄悄的、一字一頓地結束,使觀眾在鴉雀無聲中有所回味,在聽覺上可以達到音響美。
這首民歌的拖腔很有特色,拖腔長而聲調轉折、旋律技巧多,包括倚滑音裝飾音、快而急的音階進行以及七、八度音程的大跳等等,音符短暫急促、跳躍,旋律很華麗,多集中在高音區(qū),音色明亮清脆靈活,演唱者需有優(yōu)秀的高音區(qū)演唱、換氣技巧,用飽滿的氣量和耐力來表演,完美展現(xiàn)中西結合的聲樂演唱方法。
山東民歌具有質樸、淳厚、豪爽、強悍、粗獷和詼諧、風趣的特點,往往以民間生活小調為基礎,表現(xiàn)山東人民的憨厚性情。本文就山東菏澤地區(qū)《包楞調》中的美學意義和演唱技巧展開淺略分析,以文化背景為基礎,經過對它詞曲的分析,演唱方式的解析,初步的探析了山東民歌中所蘊含的音樂美學思想,以及它帶給人們的美學認識。當代山東民歌中,蘊涵著美的各種因素,既具有綜合體中的個性美,也具有將個性美融合為一體的綜合美。歷史是綿延的,文化是傳承的,山東人的音樂文化審美思想經過幾千年前儒家學派較為完整的音樂美學思想的沉淀,成為一種珍貴的遺產,它必將為我們現(xiàn)代所用。歷史告訴我們:“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要將經過世世代代積累遺留給后人的音樂文化仔細保留,繼續(xù)傳承,發(fā)揚光大。
注 釋:
①中國非物質遺產名錄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民間音樂
[1]戲劇背景.根據(jù)中國非物質遺產名錄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民間音樂部分.遺產編號:Ⅱ-17 申報單位:菏澤市成武縣申報日期:2006 年
[2]魏占河.山東民歌演唱漫議.中國音樂學,2004 年第4 期
[3]詹橋玲.民族聲樂的潤腔美.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 年第1 期
[4]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年11 月
[5]張前.音樂美學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