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 紅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何夢桂,浙江淳安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度宗咸淳前后在世。清代沈辰垣《歷代詩余》載,“何夢桂,字巖叟,初名應(yīng)祈,字申甫,淳安人。咸淳乙丑省試第一,廷試一甲三名(即探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潛齋集》小序說,何夢桂“詩頗學白居易體,殊不擅長王士禎,《池北偶談》以酸腐庸下詆之,則似乎巳甚。文則頗援引證,佐有博辨自喜之意?!睉?yīng)該說,這個評價還是較為公允的。何夢桂雖然不像李白杜甫那樣出名,但是既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能為他寫上兩筆,這就說明他的作品有值得稱道之處。更何況,何夢桂作為宋元遺民成員之一,他的作品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遺民們的風貌,這也是值得肯定的。出自何夢桂《潛齋集》的這首《鵑啼曲》就值得略析一二,茲錄全詩如下:
“蠶叢鱉靈兩丘土,玉壘靈關(guān)一荒莽。
杜鵑銜哀訴千古,萬里游魂腥血污。
冤聲無路叫天公,吻血灑地花為紅。
巴江東下流無極,目斷巴山歸不得。
此身豈是無羽翰,天梯石棧云漫漫。
落花冉冉江城暮,年年客夢鄉(xiāng)關(guān)路。
丈夫志氣笑沐猴,安知狐死還首丘。
沛公擊筑歌湯沐,錢王錦衣衣林木。
寄巢生子傍他誰,眾鳥雖憐只自悲。
哀號力盡飛不歸,老盡遺民城郭非?!?/p>
研究這首詩,不能不注意到“杜鵑”這一意象,這不僅僅是理解開篇四句話的關(guān)鍵點,也是理解全詩的關(guān)鍵所在。這里的杜鵑已經(jīng)不只是傳統(tǒng)意義上“杜鵑啼血”,更象征著故宋皇帝。
本詩開篇前6句“蠶叢”和“魚鳧”都是古蜀國的王,其中蠶叢又叫蠶叢氏,是古蜀國首位稱王的人,而鱉靈是古蜀國的叢帝,號開明?!坝駢眷`關(guān)”都是山名,分別指玉壘山和靈關(guān)山,這兩座山都在今天的四川境內(nèi)。而“杜鵑銜哀訴千古,萬里游魂腥血污”句則化用了“杜鵑啼血”之典。
杜鵑本來是一種鳥,俗稱布谷鳥,又叫子規(guī)、杜宇、子鵑。陳元龍《格致鏡原·格物總論》載:“杜鵑大如鵲而羽烏,三四月間夜啼達旦,其聲哀而吻有血,田家候其鳴則興農(nóng)事。《埤雅》:杜鵑一名子規(guī),苦啼,啼血不止,一名怨鳥?!墩f文》所謂蜀王望帝化為子嶲,今謂之子規(guī)是也”。而杜鵑之所以“游魂腥血污”和“吻血灑地花為紅”,是因為杜鵑鳥口腔上皮和舌部都是紅色,春夏季節(jié)叫個不停,古人便誤以為它叫得滿嘴是血,恰好四五月間杜鵑花開得正艷,古人便說杜鵑啼血染紅了杜鵑花,這就是所謂的“吻血灑地花為紅”。
值得注意的是,為什么杜鵑會“銜哀”呢?此外“萬里游魂”和“冤”也是值得注意的。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回到這個“杜宇化鵑”這個神話本身來?!度A陽國志校注·蜀志》記載,“望帝之時,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以除水害,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讓之義,遂禪位于開明,帝隱西山焉?!北蔽横B道元《水經(jīng)注》則指出,“時巫山峽而蜀水不流,帝使令鑿巫峽通水,蜀得陸處。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國禪,號曰開明?!薄短藉居钣洝酚涊d:“蜀王杜宇號望帝,因禪位,自亡去,后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每春月間,晝夜悲鳴?!贝送猓宕揭灾恰锻ㄑ拧游铩B》卷四十五有“催歸杜宇”詞條,該詞條指出,“蕆器引《蜀王本紀》曰,蜀王望帝淫其相臣鱉靈妻,亡去,一說以慙死化為子巂鳥,一說杜宇稱帝化鳥故稱杜宇?!?/p>
從這些記載來看,不管是哪種說法,杜宇都失去了王位,將自己的國家和臣民拿給了別姓君王來統(tǒng)治。因此這里的“杜鵑”可以說是蜀國國君所化之鳥,杜鵑所悲的正是自己的故國,萬里游魂念念不忘的也正是自己的故國,它所冤的無外乎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故國。
我們再來詳細分析這四句話:“丈夫志氣笑沐猴,安知狐死還首丘。沛公擊筑歌湯沐,錢王錦衣衣林木。”
“丈夫”句化用“項羽沐猴而冠”之典。《史記·項羽本紀》:“人或說項王曰:‘關(guān)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椡趼勚?,烹說者?!?/p>
“狐死還首丘”句化用“狐死首丘”之典,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剛出生時的山丘。屈原《九章·涉江》有“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之句。
“沛公擊筑”句則意指劉邦擊筑而歌之事:劉邦平黥布還,過沛縣,邀清父老鄉(xiāng)親喝酒,酒酣時,劉邦擊筑而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錢王錦衣”句意指錢王作《巡衣錦軍制還鄉(xiāng)歌》事。錢王即錢镠,字具美(亦作巨美),小字婆留,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chuàng)建者。錢镠被封為吳越王后即作《還鄉(xiāng)歌》:“三節(jié)還鄉(xiāng)兮掛錦衣,碧天朗朗兮愛日暉。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遠來兮相追隨。家山鄉(xiāng)眷兮會時稀,今朝設(shè)宴兮觥散飛。斗牛無孛兮民無欺,吳越一王兮駟馬歸?!?/p>
這四句詩都用到了和歸鄉(xiāng)有關(guān)的典故。一連用了四個典故,西楚霸王項羽被嘲笑也要歸鄉(xiāng),狐貍就算死了也要望著家鄉(xiāng),劉邦打完了天下也要在家鄉(xiāng)擊筑而歌,錢镠當了吳越王也要回趟家鄉(xiāng),可見回鄉(xiāng)的決心是多么的大。
分析下一句,“寄巢生子傍他誰,眾鳥雖憐只自悲。”
寄巢生子本來是指杜鵑的“寄巢生子”的習性——杜鵑不自己孵卵育雛,而是把自己的卵產(chǎn)到其他鳥類的巢里。這里的意思是這樣的,大杜鵑把小杜鵑托付給別的鳥去撫養(yǎng),但是這別的鳥又是什么樣的鳥呢?這些鳥又怎么對待這小杜鵑呢?很明顯,這是個未知數(shù),因此只能說“傍他誰”了。再看下一句“眾鳥雖憐只自悲”。這句話正常語序應(yīng)當是這樣的:“(我們)雖憐眾鳥只自悲”,這里的眾鳥正是小杜鵑,由于小杜鵑前途未卜,大杜鵑對此也只能自悲了。這里的大杜鵑只能理解成為皇帝,只有皇帝才能關(guān)照如此眾多的子民。再聯(lián)系之前已經(jīng)分析的“蠶叢鱉靈”以及“項羽沐猴而冠”“沛公擊筑”“錢王錦衣”這四個典故,就不難得知“杜鵑”意象在這里象征著的是故宋皇帝,只有在這一層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能夠從頭到尾將這首詩的深層次含義說得通透:
“蠶叢鱉靈兩丘土,玉壘靈關(guān)一荒莽。”這句實際上通過詠古蜀國的物是人非,一片荒蕪來借指故宋舊地之現(xiàn)狀。“杜鵑銜哀訴千古,萬里游魂腥血污。冤聲無路叫天公,吻血灑地花為紅。”字面意義上是講杜鵑啼血,實際上是說故宋皇帝面對故宋河山,既“哀”又“冤”,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思之情。
“巴江東下流無極,目斷巴山歸不得。此身豈是無羽翰,天梯石棧云漫漫。落花冉冉江城暮,年年客夢鄉(xiāng)關(guān)路?!边@說的是杜鵑回歸不得,烘托著遺民們欲歸不得的哀思,復國之艱難?!凹某采影l,眾鳥雖憐只自悲。哀號力盡飛不歸,老盡遺民城郭非”句,表面上說得是大杜鵑身疲力盡飛不回故國,遺民老盡,城郭也早已物是人非,訴說的是杜鵑歸不得的悲哀,實際上是說,故宋皇帝面對著自己的子民落到異族蒙元政權(quán)手里,自己的江山被他人統(tǒng)治卻毫無辦法,只能痛苦哀號,遺民雖然渴望復國但也只能“老盡”,接受“城郭非”這一事實。
《鵑啼曲》末句為“老盡遺民城郭非”,“遺民”這一詞,含義較多,主要有四:“遺民”有亡國之民,前朝留下的老百姓之義,如《左傳·哀公四年》:“司馬致邑,立宗焉,以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薄妒酚洝ぶ鼙炯o》:“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遺民”也有前朝遺老之義,這層含義特指改朝換代不仕新朝的人,如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自稱“吾殷之遺民也?!薄斑z民”亦指淪陷區(qū)之民,陸游《感興二首·其一》詩:“爾來十五年,殘?zhí)斏杏位?。遺民淪左衽,何由雪煩冤?!标懹巍蛾P(guān)山月》詩:“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p>
宋元易代催生了數(shù)量極為可觀的遺民群體,何夢桂就是其中一員,而宋朝覆滅,蒙元統(tǒng)治中原,夷夏之辨,節(jié)操觀念,強烈的民族意識,這是催生遺民群體的內(nèi)在動因:“宋滅元興,趙宋王朝的覆亡不僅使士人普遍感受到亡朝之痛,而作為異族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不只是改朝換代,文人士大夫思想中的“華夷之辨”與民族觀念更讓漢族士大夫痛心疾首……經(jīng)過幾百年理學思想的熏陶,節(jié)操觀念深入人心,夷夏文化觀念已經(jīng)浸入士大夫的骨髓,形成一種無意識的心理機制,而其往往在社會動亂之時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特別是在遭受外來異民族或文化的入侵或干涉之時,更加容易被誘發(fā)?!?/p>
所以無論是心理層面還是在現(xiàn)實層面來看,故宋都是值得懷念的,希望回到故宋統(tǒng)治的時代也是順理成章的,面對蒙元政權(quán)對漢族尤其是廣大南方故宋人民的壓迫這一現(xiàn)實,這種遺民意識就不可能不表現(xiàn)出來。這種“遺民”意識在何夢桂的《鵑啼曲》里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既通過“此身豈是無羽翰,天梯石棧云漫漫”暗指復國之艱難,又通過“寄巢生子傍他誰,眾鳥雖憐只自悲。哀號力盡飛不歸,老盡遺民城郭非”暗指宋元遺民境遇之慘,遺民對于未來的絕望??梢赃@樣說,何夢桂的《鵑啼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元遺民的風貌,相比一般杜鵑詩而言,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何夢桂是宋元遺民主要成員之一,可是一直以來學界對此研究甚少,而這首《鵑啼曲》系筆者從其作品集中析出,并加以斷句分析。其作品集《潛齋集》多少反映了當時遺民群體的面貌,也收入了《四庫全書》,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史料價值。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1](清)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65:613.
[2](宋)何夢桂.潛齋文集[M]//(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88:387.
[3](清)陳元龍.格致鏡原[M]//(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32:462.
[4](東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7:182.
[5](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10:252.
[6](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78.
[7](明)方以智.通雅[M]//(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57:842.
[8](西漢)司馬遷.史記[M].韓兆琦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4:71.
[9](清)彭定求,沈三普等.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2:83.
[10]任紅敏.文化遮蔽下的宋元遺民及其遺民文學(J).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12-3,33(2):159.
[11]徐雷.元初杭州宋遺民研究(碩士論文)[D].浙江師范大學,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