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530000)
琴韻悠悠,載情言志
——論琴歌作品演唱風格的獨特性
劉慧
(廣西大學,廣西南寧530000)
琴歌,即撫琴以歌,或以言情、或以明志,是中國古代文人最常用的一種托物言志方式,琴歌的誕生與傳承至今,證明了其在中國古代聲樂藝術中不可低估的地位。琴歌藝術是中國古代文化所獨有的藝術瑰寶,當今所保留記錄下來的琴歌使我們對中國古代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有了一個大致的框架結構了解,同時也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追溯有了一定的助力。作為中國古代歌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琴歌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揭開了中國古代聲樂藝術的神秘面紗。作為當代的音樂學習者來說,了解琴歌藝術,準確地把握其演繹風格,是我們必須學習的步驟。
琴歌藝術;藝術風格;獨特性
琴歌,顧名思義,器樂為琴,人聲為歌,撫琴而歌之,多為文人雅士以抒發(fā)思想情懷、借以明志之方式。琴歌是中國古代聲樂中具有典型代表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古代文人皆以琴、棋、書、畫作為其個人內在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標尺。“撫琴弄瑟不僅是君子人格涵養(yǎng)的標志,亦是上層社會交際活動內容之一”。由此可見,琴歌一改單一的賦詩言志的形式,將詩歌與帶有旋律音調的聲樂藝術相結合,成為古代文人志士所普遍青睞的表現(xiàn)形式。琴歌藝術在古代文人志士個人修養(yǎng)及欲表之志上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琴歌藝術形式被古代文人琴家廣泛采納運用于實踐,很大程度地促進了中國古代古琴音樂和琴歌藝術的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那么在了解琴歌藝術之前,我們可以顯而易見且不可避免需要了解的便是古琴音樂在琴歌作品中的作用。
古琴屬于彈撥類樂器,有散音、按音、泛音三種基本音色,彈奏方式以撥弦、按音、揉音為主,通常我們所熟知的古琴音色構成為按音及之后的泛音兩部分。正由于古琴這種獨特而深沉的音色,余音悠遠,給人以溫而雅的印象,深具東方文化特色。
古琴獨特而悠揚的音色對琴歌產生了深遠影響。琴歌作品離不開撫琴的輔助。在琴歌作品的演唱過程中,字音隨著地域腔調不同而變化,我們模仿古琴泛音之聲的特點,根據(jù)字音的走向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最為典型的便是在一字一音的情況下適度添加倚音和字尾音的延長。這樣就形成了琴歌藝術“以聲依吟,疾馳隨心”①的特點。
1、折字的運用
中國的漢語聲調分平仄四聲,且由于各省地區(qū)方言種類之多,在朗讀同一字的音調頻率也不相同,故在琴歌的演唱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記譜上未出現(xiàn)的折字現(xiàn)象。
何謂“折字”?折在讀音為zhé時意為“斷,弄斷或彎轉,屈曲”等意義,“折字”即是將地方方言轉融為歌唱語言時所遵循的音調趨勢。例如,在琴歌作品子夜吳歌中,開頭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中,“片”、“月”的旋律唱名本都是“l(fā)a”,而“片”字為普通話中第四聲,屬仄聲字,故在兩字銜接處加入了倚音“si”,以符合字音音勢走向,起到了很好的潤飾作用避免旋律呆板生硬不便于傳唱。
既然折字在琴歌演唱中能發(fā)揮這樣的作用,那是否可以頻繁使用呢?這就是我們需要了解的琴歌演唱處理的第二點。
2、一字一音,淡雅簡飾
琴歌貫以語言簡練,聲韻和諧為旨。從有所記載的譜面來看,多為一字對一音為主。如由楊蔭瀏先生譯譜、取自《詩經(jīng)》的作品《關雎》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全取采用全音符記譜,一音一字,簡練明了。但我在欣賞完張曉農教授的中國古典詩詞演唱專輯后發(fā)現(xiàn)在作品《關雎》中,其并未按照譜面所記音符時值進行演唱,而是在保留原作品旋律原貌的前提下,進行了節(jié)奏上的變化處理,這便是我想提到的琴歌作品演唱特色之三——二度創(chuàng)作。
3、一曲多譜,多樣審美
以琴歌作品《關雎》為例,楊蔭瀏先生所譯譜面記載均為全音符,也就是說,嚴格按照譜面進行演唱,所有字音時值間距相同。但由于中國古典詩詞本身就帶有句逗,強弱、重音等變化,講求聲韻兼?zhèn)?,才能朗朗上口。故琴歌作品的演唱往往會加入演唱者自身對作品風格、內涵的理解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處理。如張曉農教授在演唱《關雎》時句子的節(jié)奏大體處理為后附點節(jié)奏加二八節(jié)奏,從我個人的角度理解來說,這與我們朗讀詩歌的節(jié)奏相吻合,如果我們嚴格按照時值均等來朗讀或演唱,便顯得整首詩過于呆板。又如在趙季平作曲的《關雎》中“窈窕淑女”四字也在音符旋律上特地兩兩加上休止隔開,這都離不開我們的語言斷字習慣。
我們知道,“一曲多譜,一譜多唱”均來自于演唱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安煌姹镜那俑韫抛V,是記載琴家個人不同演唱處理標注的依據(jù)。從現(xiàn)代音樂理論看,琴歌樂譜僅僅是記錄樂音的弦位、指法,以及關于演奏技法的說明書”。因此,我們在研究學習、演唱琴歌作品的過程中,應該對作者的生平閱歷、寫作風格、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地方語言習慣等諸多因素加以考究,進行合乎作品邏輯的二度創(chuàng)作,這樣才能在不失原貌的情況下進行良好的再創(chuàng)作。那么,在當下眾多的一曲多譜創(chuàng)作氛圍下,各二度創(chuàng)作成果之間是否毫無關聯(lián)呢?我們以琴歌作品《子夜吳歌》為例。
就我個人所了解到的兩個版本進行對比。詩詞內容固然是相同的,在曲譜方面,兩個版本開頭句動機依次為E-A-D-E-A和E-G-C,兩者音高不同,節(jié)奏各異,但動機進行方向一致;第二句所用音符順序一個為C-D-E-E-E-E,另一個為E-G-G-G-G,兩者音高不同,節(jié)奏大致一致,音符間距、級進方向一致。兩個版本之間出現(xiàn)如此多的共性不由得讓我們思考,一曲多譜的情況下,各版本之間是有著某些共性的。從聽覺上來說,同一曲各版本間存在相似性,從譜面分析來看,一曲下的多譜版本或在保留某一創(chuàng)作因素前提下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以衍生多個其他版本。這也間接說明琴譜只是記錄琴曲基本要素的說明書,琴歌藝術必須融入個人對琴樂詩詞的主觀意識把握、個人審美感受才能體現(xiàn)其獨特性。
4、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在歌曲的演唱過程中,我們通常會根據(jù)歌曲的風格類型應用不同的聲音位置進行歌唱,又或者根據(jù)歌詞的內容,旋律的起伏走向進行聲音強弱對比的處理變化,以使得整個作品流暢而富有情感變化,是歌唱者和聽眾之間引起良好的互動共鳴。
在琴歌作品中,因為詩詞內容的固定性,往往會出現(xiàn)同一段歌詞反復演唱的情況,以張曉農教授《中國古典詩詞演唱續(xù)集》中所演唱的琴歌作品《子夜吳歌》為例:“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秀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全曲描繪的是征夫之妻對遠征邊陲良人之懷思,借秋夜月朗風清之景,倚聲寄托自己對邊關親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原譜為兩段,歌詞內容相異。在張曉農教授的演唱專輯中,該作品進行了二度創(chuàng)作,采用了第一段歌詞重復演唱的方式。第一段類似哼唱式,借以表現(xiàn)秋季蕭瑟風高之景,渲染出朦朧、微涼之意;若將第一段音色寓之以虛,則第二段可比之以實。第二段中,張曉農教授的音色鏗鏘中地,在音色方面與第一段行程強烈對比,以前段之景喻該段之情,將女子在秋夜孤寂的情境下撩發(fā)出對夫君的思念之情表現(xiàn)的生動形象,以意傳實,聲情并茂,給聽眾以強烈的聽覺共鳴感。
當代的琴歌藝術以簡淡溫雅為特點,以抒懷明志為主要目的。琴歌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下的瑰寶,具有醇厚的文化底蘊魅力。與以往不同的是,現(xiàn)今我們所聆聽到的的琴歌作品不再單單以古琴輔以歌唱形式呈現(xiàn),在保留原有琴歌風格之獨特性的前提下,也有很多使用鋼琴或其他民族樂器伴奏形式出現(xiàn),這大大豐富了琴歌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在現(xiàn)今某些古代文化因保存形式不當而逐漸消逝的情況下使琴歌藝術的保存更具有持久性。我們作為藝術學習者來說應該細細學習品味琴歌藝術的獨特性,掌握琴歌藝術的演唱特點,正確把握琴歌藝術的演唱風格,以助琴歌藝術活力生生不息、長久長存。
[1]張曉農.中國古代聲樂藝術[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祝伶.詩詞曲聲韻之音-論如何把握琴歌演唱的風格[J].科教文匯,2006,(04).
[3]劉明瀾.中國古代琴歌的藝術特征[J],音樂藝術,1989(2).
[4]安潔.琴歌的演唱風格及特點[J].飛天,2011(14).
[5]陳湘輝,淡淡幽情,聲律兼美-鄧麗君與張曉農古典詩詞歌曲專輯演唱風格之比較研究[J].大眾文藝,2013(05).
J607
A
1008-7508(2015)08-0039-02
2014-11-01
劉慧(1992-),女,湖南常德人,廣西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