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紅
在全球化趨勢下,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目前各國的教育部門和學者關注的焦點,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實踐也在不斷探索一些新策略和新途徑。研究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途徑及評價指標,對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更好地前行,無疑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很多國家將質量提升作為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策略之一。在學生申請留學的擇校因素中,教學質量仍是主因。目前,依然有很多高等教育輸出國并未建立起有效的高等教育質量監(jiān)控制度,跨境高等教育質量保證仍任重道遠。對高等教育輸入國而言,離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產品這一目標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如何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質量也是亟須關注的內容。近年來,盡管中國、泰國、韓國等亞洲國家在招生和教學上進步明顯,但大多數(shù)高校服務和產品仍不能滿足國際學生的需求。而同為亞洲國家的新加坡在這方面則建立起相對較為科學的質量體系,該國主要通過教學和科研評價體系國際化來實現(xiàn)這種高質量的國際化策略:借助有效的教育效果反饋系統(tǒng)和專家團隊評價,對教學質量進行嚴格的監(jiān)控,各個院系均設有國際咨詢小組等機構,這些機構成員大多是專業(yè)領域內的學術權威,負責評估研究項目,考核教學和科研成果。[1]
課程設置的國際化是比較常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實現(xiàn)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霸趪H化的過程中,教師是關鍵,課程設置是核心?!保?]在課程設置環(huán)節(jié),如果能夠很好地融合國際化要素,就可以實現(xiàn)高等教育國際化從形式到內容的轉變。目前,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都開設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國際意識和全球觀念的國際性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可以提高學生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工作的能力。
涉及國際化課程設置的典型研究是分析教育教學的過程。課程表是拓展跨國知識的主要陣地,可以將國際化元素通過課程表的設置放入課程設計中,這些國際化的元素可增加一些通識性的課程教育,加強關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交流,提高英語等語言性工具的掌握水平,通過一個國外研究輔修學位等方式來實現(xiàn)。[3]課程國際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授和學生共同推動的,因為教授可以讓學生閱讀國際性的資料,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化的學習活動并開展國際化的研究。[4]中國、日本、荷蘭三個國家開設的國際化課程都具有地域針對性,即根據特定的對象來設置國際化課程,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類是關于東道主國家的語言、文化和歷史的課程,這類課程主要是非學位授予的短期課程,專門為特定國家的學生準備,可以解決跨文化交流的問題,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的技能;另一類是提供地區(qū)或國際上都認同的專業(yè)課程,例如中國的中醫(yī)學,日本的工程學和醫(yī)學,荷蘭的農業(yè)、林業(yè)或管理學等。[5]
通過以上典型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課程設置不單單是一個知識傳遞的過程,更是一個思維方式和文化交流的過程,后者是前者順利實現(xiàn)、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國內外關于課程設置策略的研究都非常強調文化、思維、意識、觀念等方面的課程設置。今后對思維方式和文化方面的課程設置仍是推動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途徑。此外,建設以英文為教授語言的課程體系、設立混合學制的學位課程、改變落后的教育及課程信息建設也十分必要。
國際合作與交流成為大學教師和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策略選擇。在早期的研究中,有人提出以科技為基礎的合作策略,認為高等教育的伙伴組織可以通過與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更為全面的合作、尋求理性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創(chuàng)建基于網絡的資源、發(fā)布例行的國際內容、制定超越地域的政策等來加速高等教育國際化。[6]也有人通過對美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指出,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學生和教師的國際交流,通過這種方式最終實現(xiàn)其跨文化浸透,使美國文化向世界滲透,增強其對世界的控制力。[7]
目前,致力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學,有計劃地組織師生到國外交流學習、聯(lián)合培養(yǎng)、參加國際性的學術會議交流并與國際學術機構和組織合作,舉辦各種學術活動,增進不同國家之間的高等教育交流。同時,這些大學鼓勵每一個學院和教授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積極與國外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科研機構展開合作,站在學術前沿;進而與國際大型企業(yè)合作,建立高水平的校企科研基地,實現(xiàn)高等教育國際化;通過國際科研項目合作以及國際學術期刊、學術委員會任職等措施來擴大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通過國際合作課題的學術前瞻性,拓展本科生、研究生的國際化思維、全球視野以及研究解決全球問題的能力。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途徑主要包括人員的吸引與發(fā)展;合作辦學、建立海外校區(qū)、發(fā)展雙學位/聯(lián)合學位、特許經營項目、開放在線教育平臺等諸多國際化活動;建立相應的國際化機構、籌集資金組織等途徑。中外合作辦學、雙語教學則是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關注的兩個主要途徑。
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最主要的實現(xiàn)途徑是通過中外合作辦學的方式,吸引外國資本與中國高校合作辦學,把西方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吸引到國內,提高國內的辦學質量。1995年頒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guī)定》是中國在教育領域開放的一個標志性文件,隨后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使中外合作辦學進一步規(guī)范化。從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間,中國對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作了多次調整,原因主要有三:(1)由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勞動力流動性加強,公立學校培養(yǎng)的人才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中外合作辦學是一種引用國外優(yōu)質資源提高辦學質量和擴展辦學規(guī)模的一種見效較快的方式;(2)高等教育內部市場的供需變化,逐步形成了以公辦高等教育為主、以民辦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高等教育為輔的“一主多輔”的高等教育體制;(3)中外合作辦學可以使得“不出國的留學”和出國留學展開競爭。[8]
盡管中國政府在十多年間多次調整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但仍在一些方面存在缺陷與不足。第一,從課程設置這一中外辦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來看,中方在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等方面存在著依附現(xiàn)象。[9]這是中外合作辦學中有待解決的問題,如果不排除這種依附現(xiàn)象,中外合作辦學不但不會帶來積極的效果,反而有可能給社會帶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第二,從現(xiàn)行的合作辦學政策與目前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看,中國政府關于中外合作辦學相關的政策存在諸多失靈之處:(1)《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規(guī)定了中外合作辦學屬于公益性事業(yè),而辦學主體主要關注的則是經濟利益,所以政府、辦學主體在辦學的最終目標上存在著矛盾;(2)中國政府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業(yè)列入本科第三批和??频诙?,所以中外合作辦學的生源較差,而這部分生源使用的都是中外合作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這又形成一對矛盾;(3)政府和中外合作辦學單位信息不對稱,導致辦學專業(yè)重復,外國核心專業(yè)課程和外教比例過低等問題。[10]
為提高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中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中外合作辦學政策,使政府在法律上給予中外合作辦學以公平公正的保證,進而滿足社會的多樣需求。另外,還須進一步健全質量監(jiān)管和保障機制,根據市場需求調整中外合作辦學管理機構。
為了發(fā)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各國都相繼開展雙語教學或加強英語教學。通過比較中國、日本、荷蘭三個國家的大學教育課程的國際化,可以發(fā)現(xiàn),三個國家的共同特點是采用英語授課或英語項目來吸引外國留學生,英語課程教學發(fā)展速度很快。而在三個國家的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差異也是明顯的,中國提供較多的是非學位授予課程,在英語授課方面相比較少;荷蘭在提供專業(yè)性和學術性課程方面比較多,而且這些課程大部分都采用英語授課;日本則一方面像中國,有很多非學位課程,另一方面,有很多學位授予課程,且較為廣泛地采用英語授課。
在中國,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中等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主要是以應試教育的通用英語,而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學術英語為導向,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英語教育的目標應該轉向學術英語。另外,教學組織和管理方面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來適國際化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的交際能力。[11]目前,大多數(shù)觀點認為,在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工程學等專業(yè)比較多的理工類大學中應該更廣泛地推廣雙語教學,因為這些課程有明顯的國際性,課程講授采用英語的比重應該隨著課程開設的時間而變化,隨著學生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而逐步增加英語的課時。
雙語教學是目前中國在實現(xiàn)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重要嘗試,為了弄清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為目標的雙語教學和英語教學的課程安排,很多學者圍繞雙語教學模式、雙語教學、雙語師資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討論。但是,基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雙語教學研究目前還停留在“針對問題而研究問題”。未來在針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雙語教學中,可能會出現(xiàn)兩個方面的研究方向,即根據目前中外合作辦學經驗,提煉出一套完整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能被普遍采用的雙語教學模式;另一種研究方向就是針對目前的雙語教學政策的實施效果或某一個雙語教學實踐進行效果評估,院校層面還需要制定比較完整的雙語教學評價體系。
綜合中國知網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評估指標體系,較有代表性的是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指標體系初步構建為國際化觀念與規(guī)劃、大學國際化結構設置、學生結構國際化、教師結構國際化、課程國際化、科研國際化、中外合作國際化等七個大的一級指標。在一級指標下面分別設置二級指標:國際化觀念與規(guī)劃主要包括辦學理念、教師、領導等的國際化觀念以及國際化目標、措施、政策等兩個二級指標;大學國際化機構設置主要包括校級國際化事務委員會、院級國際化事務委員會、國際辦公室等三個二級指標;學生結構方面主要包含留學生占在校生人數(shù)比例、留學生的來源國分布、留學生專業(yè)分布、本校到國外學習的學生占在校生人數(shù)的比例等四個二級指標;在教師結構方面主要包括外籍教師和留學生歸國人員兩個二級指標;等等。[12]另外,還有經合組織的國際化質量評價過程、美國教育理事會(ACE)、日本大阪大學、中山大學等四種國內外相對有一定權威性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體系。[13]
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的指標評估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不同的學者采用的具體指標并不一致,但從主要的衡量維度上看是有共同之處的。這些指標將成為未來構建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的起點。這些共同的維度指標有:教育理念、培養(yǎng)目標、教師、學生、課程與教學、科研、組織、資金、成果、合作辦學等。
根據目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存在著針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的指標體系研究,但至今還沒有針對高校舉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效益指標而建立的評價體系。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深入,各國開展國際化越來越廣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國家推行教育國際化的目的是為了形成教育產業(yè)和教育服務貿易,為本國經濟創(chuàng)收,也有不少國家在政策制定時實行經濟型政策或創(chuàng)收型政策。雖然在開展教育國際化過程中,留學生能夠給其輸入國帶來經濟收益,但它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究竟在哪些方面可以給國家?guī)硎找?,發(fā)生的成本和風險包括哪些,這些都是在制定高等教育國際化績效評估中要考慮的指標維度。
[1]范燏.新加坡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3,(13).
[2]D.Schoorinan.Th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diverse conceptualizations of in ternationalization:AUS.based case study.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3,(3).
[3]M.R.Paige.The American case: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arch,2003,(7).
[4]J.Edward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incoming decade:Planned and opportunistic initiatives in American institutions.Journal of Studit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3,(11).
[5]Huang Futao.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a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Case studies of China,Japan and The Netherlands.Higher Education,2006,(51).
[6]曾滿超,王美欣.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國際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4).
[7]劉江南.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向及其策略意圖[J].中國高等教育,2011,(9).
[8]姚峰,戚利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環(huán)境分析[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1,(5).
[9]胡光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政府規(guī)制失靈問題[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1,(5).
[10]張菊.國際科研合作——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策略選擇[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8).
[11]談多嬌.雙語教學: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策略選擇[J].教育研究,2012,(11).
[12]李盛兵.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13]吳玫.大學國際化水平評價體系的比較研究[J].高教探索,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