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芳,陳 紅,李小飛
(1.荊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產科,湖北 荊州 434000;2.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婦產科,湖北 武漢 430071;3.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經腹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對女性盆底功能的影響
胡人芳1,陳 紅2,李小飛3
(1.荊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產科,湖北 荊州 434000;2.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婦產科,湖北 武漢 430071;3.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目的 觀察經腹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對女性盆底功能的影響。方法選擇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荊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確診為子宮病變的78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全子宮切除術。觀察組患者在腹腔鏡下進行全子宮切除,對照組患者進行經腹全子宮切除。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術中出血量及出血時長。結果觀察組的優(yōu)良率為92.3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79%,且觀察組可減少對盆底功能的損害。同時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和出血時長分別為(68.52±10.15)ml和(70.61±26.25)min,顯著少于對照組的(148.57±12.18)ml和(125.54±32.83)min,以上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盆底功能的損害,同時也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以及出血時長,且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推薦。
經腹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盆底功能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生存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一些子宮病變如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等疾病的發(fā)病率出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伴隨著醫(yī)療技術條件的迅速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對自身的健康意識也逐漸加強,選擇子宮全切術成為了治療女性子宮病變的一種方法。全子宮切除術是婦科常見手術,可分為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LTH)[1]、經腹全子宮切除術(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TAH)[2]、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Total vaginal hysterectomy,TVH)[3]及腹腔鏡輔助下的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等[4]。但子宮全切除術可能破壞骨盆底的解剖和盆腔自主神經,因而少數患者會出現尿失禁、便秘、性功能障礙等癥狀。隨著診療水平和技術手段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開始認識到全子宮切除術的手術療效和副作用,并選擇最優(yōu)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作為一種安全可靠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逐漸得到大家的認識和接受,這主要是因為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有易于操作、能夠拓寬手術適應證、減少盆底功能損傷、減少并發(fā)癥等優(yōu)點[5]。本文旨在比較腹腔鏡下和經腹全子宮切除術的治療效果以及術中出血量和出血時長,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荊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確診為子宮病變的78例患者,對其進行全子宮切除術,78例患者年齡35~65歲,平均(43.6±3.3)歲。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其中觀察組患者年齡36~64歲,平均(43.7±2.3)歲;子宮肌瘤13例,子宮腺肌癥15例,宮頸上皮內瘤變11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5~65歲,平均(43.8±2.5)歲;子宮肌瘤12例,子宮腺肌癥17例,宮頸上皮內瘤變1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子宮病變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進行婦科檢查,記錄陰道深度及大小便、性生活情況。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手術,對照組患者則進行經腹全子宮切除手術。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以及出血時長,同時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有無盆底功能損害。
1.3 療效評價 通過以下標準對療效進行判定[6]:“優(yōu)”為患者術后無陰道頂端脫垂以及陰道后壁膨出,無壓力性尿失禁,性生活質量沒有影響;“良”為患者術后有輕度陰道頂端脫垂以及陰道后壁膨出,有輕微壓力性尿失禁,性生活質量稍微受到影響;“可”為患者術后中度陰道頂端脫垂以及陰道后壁膨出,中度壓力性尿失禁,性生活質量有影響;“差”為患者術后重度陰道頂端脫垂以及陰道后壁膨出,嚴重壓力性尿失禁,性生活質量受到顯著影響。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優(yōu)良率為92.3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7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71,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出血時長比較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和出血時長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出血時長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出血時長比較(±s)
t值P值3 9 3 9 6 8 . 5 2 ± 1 0 . 1 5 1 4 8 . 5 7 ± 1 2 . 1 8 3 1 . 5 3 0 . 0 0 0 7 0 . 6 1 ± 2 6 . 2 5 1 2 5 . 5 4 ± 3 2 . 8 3 8 . 1 6 0 . 0 0 0
全子宮切除術是婦科常見手術[7],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療子宮病變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美國,每年有大約60萬婦女接受子宮切除,其中因子宮肌瘤行切除術約占30%,因子宮內膜異位癥行切除術約占20%[8],在我國,近年來行子宮切除術的患者也有不斷增加的趨勢[9]。對于全子宮切除的患者,提高手術療效、減少并發(fā)癥、不影響盆底功能,是患者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尤其是保持盆底功能最為重要,因為女性盆底主要有尿道、膀胱、子宮、陰道和直腸等,由盆底韌帶、肌肉、筋膜等相互協(xié)調,共同維持盆底功能,如果造成盆底損傷會出現二便失禁,陰道脫垂并且影響性生活。對于全子宮切除術的開展方式,在臨床上,最先使用的是經陰式子宮切除術,由于技術的成熟及理論的深入,這種手術方式不斷得到改進,手術難度也逐漸降低,但它也暴露出了一些弱點,如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多、手術時間長等,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創(chuàng)傷。而經腹子宮切除術切口長,損傷大,腹部瘢痕明顯,影響外在美觀[10]。
本文通過對腹腔鏡下和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對比,結果發(fā)現,觀察組療效的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實驗結果符合單淑芝等[11]報道結果,表明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治療良性子宮疾病,且可以減少盆底功能的損害。此外,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和出血時長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與李林等[12]報道一致,表明經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對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和出血時長有顯著改善作用。這可能與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是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完成,減少因空氣消毒不嚴格而導致感染的發(fā)生率,術中二氧化碳注入有效的減少血管滲血;腹腔鏡手術傷口小,屬于微創(chuàng)治療,因此減少了術中出血和盆底器官的損害;而經腹手術需要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大、切口大、出血量大、易感染,增加了盆底功能的損害。因此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能減少盆底功能的損害,同時也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以及出血時長,且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推薦[13]。
[1]鄭桂芹.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對良性婦科疾病臨床效果及術后生活質量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9):3174-3176.
[2]De Frana IS,Coura AS,De Frana EG,et al.Quality of life of adul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a study using the WHOQOL-brief[J]. Rev Esc Enferm USP,2011,45(6):1364-1371.
[3]喬秀枝.經陰子宮切除術34例臨床分析[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 2008,29(7):508-510.
[4]徐州棟,李 衛(wèi).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與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并發(fā)癥的比較[J].求醫(yī)問藥,2012,10(2):306-308.
[5]曾 磊,王志蓮.全子宮切除術對盆底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1,20(4):249-252.
[6]高 波,袁香梅.保留雙側附件的子宮次全切與全切術生殖內分泌功能的變化[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18(12):739.
[7]傅金英,孫 紅.子宮切除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45(5):832-833.
[8]高德文.經陰道子宮全切術后不同護理模式的效果探討[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8(26):93-94.
[9]李 蟬,蕭麗娟,黃素然.經陰道與經腹子宮切除術療效對比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0,12(6):605-606.
[10]顏 欣.經腹子宮切除術224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2,10(28):217-218.
[11]單淑芝,石 彬.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及相關生物力學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0,26(4):304-306.
[12]李 林.產后盆底肌康復治療對促進產婦心身健康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35):84-85.
[13]陳麗瓊.我院1310例產婦盆底康復效果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中旬刊),2012,3(9):246-247.
R713.4
B
1003—6350(2015)02—0249—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02.0088
2014-04-09)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編號:2013B308)
李小飛。E-mail:hurenfang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