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大學生網(wǎng)絡受欺負、領悟社會支持與孤獨感的關系

        2015-04-10 09:41:08壽安慶陳友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5年2期
        關鍵詞:領悟個體量表

        壽安慶 陳友慶

        中國.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98 △通訊作者 E-mail:clhcyq@126.com

        網(wǎng)絡欺負(Cyber-bullying)是一種個體以某些電子手段惡意且反復地傷害他人的行為[1]。反過來,網(wǎng)絡受欺負(Cyber-victimization)便是指個體在網(wǎng)絡交流過程中被他人以電子手段蓄意且反復傷害的現(xiàn)象。盡管在很多情況下,網(wǎng)絡欺負包含的行為和傳統(tǒng)欺負一樣(例如,侮辱,散布謠言或威脅),但是前者以網(wǎng)絡交流作為媒介,所以它也有傳統(tǒng)受欺負所沒有的一些情況,例如網(wǎng)絡論戰(zhàn)、網(wǎng)絡騷擾、網(wǎng)絡恐嚇、詆毀、冒用、排斥和外泄等[2]。網(wǎng)絡受欺負與孤獨感密切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一定的時間內,個體經(jīng)歷的網(wǎng)絡受欺負頻率越高,其孤獨感水平越高[3]。

        孤獨感是指當對社會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存在差距時而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感受[4]。孤獨感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化等方面,例如孤獨感會阻礙個體建立親密關系,會令個體缺少朋友,感到沮喪,并對現(xiàn)有的人際關系感到不滿[5]。此外,有研究表明[6-7],大學生的孤獨感與其主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

        社會支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現(xiàn)實存在的支持,另一種是主觀感受到的支持[4]。領悟社會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是社會支持的主觀方面,它是指個體感受到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緒體驗或滿意程度[4]。有人調查了被欺負和感知到社會支持的頻率和重要性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水平越低,個體越有可能成為受欺負者[8]。網(wǎng)絡受欺負在一定意義上是傳統(tǒng)受欺負在網(wǎng)絡空間上的延伸,因此領悟社會支持與網(wǎng)絡受欺負之間也可能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

        大學生網(wǎng)絡受欺負現(xiàn)象越來越受關注,但以往研究主要關注它與其他變量之間的兩兩關系,卻很少將它同時與多個變量之間的關系綜合考察。傳統(tǒng)受欺負的理論研究認為,社會支持不僅能削弱個體應激評價的過程,降低對壓力事件嚴重性的評價,同時還能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降低心理應激水平,從而緩解壓力體驗的消極影響[9]。個體社會支持的不足是受欺負體驗引發(fā)其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如上所述,網(wǎng)絡受欺負可以預測領悟社會支持,而領悟社會支持又對孤獨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綜上推斷:領悟社會支持可能是網(wǎng)絡受欺負和孤獨感的中介變量。

        因此,本研究以大學生為對象,考察網(wǎng)絡受欺負對他們孤獨感的影響,并嘗試探討領悟社會支持在網(wǎng)絡受欺負與孤獨感的關系中的作用。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南京市兩所高校內針對本科生發(fā)放了問卷1000 份,回收903 份,有效問卷815 份(81.5%)。平均年齡為(20.14±1.12)歲,其中,男生248人,女生567人;農(nóng)村學生355人,城鎮(zhèn)學生460人;獨生子女516人,非獨生子女299人;理工科生281人,文科生534人,高年級生(大三、大四)321人,低年級生(大一、大二)494人。

        另外,我們根據(jù)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將被試劃分為:平均上網(wǎng)時間≤2 小時/天為“上網(wǎng)時間較少”(148人),≥6 小時/天為“上網(wǎng)時間較多”(206人),其他為“上網(wǎng)時間中等”(461人)。

        1.2 方法

        1.2.1 UCLA 孤獨感量表[4]20 個條目,Likert 4級評分。量表總分越高,則孤獨感越強烈。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隆巴赫α 系數(shù)為0.87。

        1.2.2 PSSS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4]12 個條目,包含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 個維度,Likert 7 級評分。量表總分越高,則主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隆巴赫α 系數(shù)為0.91。

        1.2.3 網(wǎng)絡受欺負量表 Marciano 在2008年編制的網(wǎng)絡受欺負量表[2],經(jīng)由兩名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翻譯成中文,并經(jīng)兩名英語專業(yè)研究生修正語言。8個條目,用于評定個體在過去一年中經(jīng)歷8 種網(wǎng)絡受欺負行為的頻率。例如,“過去一年中,你的隱私信息被他人在網(wǎng)絡上公開過嗎?”。使用Likert 5 級評分(1 =從不,5 =極其多)。該量表總分越高表明個體經(jīng)歷的網(wǎng)絡受欺負頻率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隆巴赫α 系數(shù)為0.75。

        1.3 統(tǒng)計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采用SPSS 19.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2 結 果

        2.1 大學生網(wǎng)絡受欺負狀況及差異

        網(wǎng)絡受欺負量表的理論得分區(qū)間是8 到40 分,中值為24 分。表1表明,各種特征大學生的網(wǎng)絡受欺負平均分低于中值兩個標準差以上,因此可以說,大學生網(wǎng)絡受欺負現(xiàn)象并不嚴重。分別以性別、專業(yè)、是否獨生子女、年級、生源地和上網(wǎng)時間為自變量,以網(wǎng)絡受欺負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是否獨生、生源地和上網(wǎng)時間均無顯著差異;男生的網(wǎng)絡受欺負得分顯著高于女生(t =6.82,P <0.01),低年級學生顯著高于高年級學生(t =3.82,P <0.01),理工類學生顯著高于文史類學生(t=3.84,P <0.01)。

        2.2 大學生社會支持狀況及差異

        PSSS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的理論得分區(qū)間是12~84 分,中值是48 分。見表2表明,各種特征大學生的平均得分高于中值1 個標準差以上,故大學生的領悟社會支持較高。分別以性別、專業(yè)、是否獨生、年級、生源地和上網(wǎng)時間為自變量,以領悟社會支持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有顯著的性別差異(t=2.99,P <0.01),女生顯著高于男生;在其他變量上均無顯著差異。

        表1 不同特征大學生網(wǎng)絡受欺負的得分情況(±s)

        表1 不同特征大學生網(wǎng)絡受欺負的得分情況(±s)

        類網(wǎng)絡受欺負總分別男(n=248)12.13±3.74女(n=567) 10.47±2.92理工類(n=281) 11.58±3.66文史類(n=534) 10.66±3.02獨生子女(n=516) 10.89±3.21非獨生子女(n=299) 11.12±2.39來自農(nóng)村(n=355) 10.94±3.38來自城鎮(zhèn)(n=460) 11.00±3.20上網(wǎng)時間較少(n=148) 10.74±3.41上網(wǎng)時間中等(n=461) 10.97±3.09高年級(n=321) 10.43±3.05低年級(n=494) 11.32±3.38上網(wǎng)時間較多(n=206)11.16±3.60

        表2 不同特征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的得分情況(±s)

        表2 不同特征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的得分情況(±s)

        類領悟社會支持總分別男(n=248)61.25±12.91女(n=567) 64.13±12.52理工類(n=281) 63.88±12.10文史類(n=534) 62.93±13.01獨生子女(n=516) 63.77±12.90非獨生子女(n=299) 62.36±12.32來自農(nóng)村(n=355) 62.29±12.56來自城鎮(zhèn)(n=460) 64.00±12.77上網(wǎng)時間較少(n=148) 64.25±12.83上網(wǎng)時間中等(n=461) 63.01±12.68上網(wǎng)時間較多(n=206) 63.09±12.68高年級(n=321) 62.84±13.36低年級(n=494)63.52±12.26

        2.3 大學生孤獨感狀況及差異

        UCLA 孤獨感量表的理論得分區(qū)間是20~80分,中值是50 分。表3表明,大學生孤獨感的平均分約低于中值1 個標準差,故孤獨感水平較低。分別以性別、專業(yè)、是否獨生、年級、生源地和上網(wǎng)時間為自變量,以孤獨感得分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上網(wǎng)時間組差異顯著,F(xiàn)(2,812)=3.13,P <0.05,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LSD),上網(wǎng)時間較少組的孤獨感顯著低于上網(wǎng)時間較多組(P <0.05);其他各變量的差異均不顯著。

        表3 不同特征被試孤獨感得分的描述性統(tǒng)計(±s)

        表3 不同特征被試孤獨感得分的描述性統(tǒng)計(±s)

        類孤獨感總分別男(n=248)41.11±8.30女(n=567) 40.51±7.72理工類(n=281) 40.92±7.17文史類(n=534) 40.57±8.27獨生子女(n=516) 40.50±8.29非獨生子女(n=299) 41.03±7.19來自農(nóng)村(n=355) 41.04±7.34來自城鎮(zhèn)(n=460) 40.42±8.31上網(wǎng)時間較少(n=148) 39.32±7.70上網(wǎng)時間中等(n=461) 40.81±7.68上網(wǎng)時間較多(n=206) 41.41±8.43高年級(n=321) 40.71±8.23低年級(n=494)40.68±7.69

        2.4 各研究變量的相關分析

        首先將各量表的得分轉化為Z 分數(shù),然后進行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可得,大學生的孤獨感和網(wǎng)絡受欺負呈顯著正相關(r =0.20,P <0.01),大學生的孤獨感和領悟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r =-0.45,P <0.01),大學生的網(wǎng)絡受欺負與領悟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r=-0.17,P <0.01)。

        2.5 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分析

        根據(jù)溫忠麟等人在2005年提出的方法檢驗可能的中介效應[10]。首先,檢驗路徑c 的顯著性。以網(wǎng)絡受欺負為自變量,孤獨感為因變量做回歸,得到網(wǎng)絡受欺負對孤獨感水平的總體效應,即路徑c 的標準回歸系數(shù)顯著(β =0.20,P <0.01)。其次,檢驗路徑a 的顯著性。以網(wǎng)絡受欺負為自變量,領悟社會支持為因變量做回歸,得到路徑a 顯著(β =-0.17,P <0.01)。再次,檢驗路徑b 的顯著性。以網(wǎng)絡受欺負、領悟社會支持為自變量,以孤獨感為因變量,得到路徑b 顯著(β =-0.43,P <0.01);同時得到網(wǎng)絡受欺負對孤獨感的標準回歸系數(shù)c'顯著(β=0.13,P <0.01)。根據(jù)檢驗步驟,因為c、a、b、c'(各路徑參數(shù)見圖1,其中X 是網(wǎng)絡受欺負,Y 是孤獨感,M 是領悟社會支持)都顯著,所以領悟社會支持的部分中介效應顯著,中介效應量為0.07(a ×b),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為36.6%(ab/c)。

        圖1 中介變量示意

        3 討 論

        3.1 大學生網(wǎng)絡受欺負、領悟社會支持和孤獨感的特點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網(wǎng)絡欺負現(xiàn)象并不嚴重。我們認為,這一方面反映了大學生身心進一步成熟,能夠合理健康地利用網(wǎng)絡的現(xiàn)實;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種調查假象,即大學生被試內心里將一些屬于網(wǎng)絡欺負的現(xiàn)象歸屬于程度較輕的“網(wǎng)絡騷擾”而未在調查中反映出來。我們認為,欺負主要發(fā)生在中小學階段,而大學生主要接觸的是騷擾而非欺負。因此,發(fā)生在兩個未成年人中的“網(wǎng)絡欺負”,若發(fā)生在成人之間,或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之間應該用“網(wǎng)絡騷擾”[2]。大學生被試會將網(wǎng)絡欺負視為較嚴重的行為,而將網(wǎng)絡騷擾視為較輕行為,故將他們的一部分網(wǎng)絡受欺負經(jīng)歷視為“網(wǎng)絡受騷擾”而沒有報告出來。對于上述的疑問,有待于日后的研究在明晰網(wǎng)絡欺負與網(wǎng)絡騷擾概念后,獲得更多的證據(jù)來解答。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男生比女生、低年級生比高年級生、理工類生比文史類生更易遭受網(wǎng)絡欺負。本研究中網(wǎng)絡受欺負在性別上存在差異,這與國內外的研究不一致[11-12]。主要原因可能是以往研究受欺負或網(wǎng)絡受欺負的研究其對象往往是中小學生,而本研究的對象則是大學生。還有男女因為性別角色認同和生理等方面因素,即青年男性往往更加血性、沖動且社會文化也會要求男性要富有侵略性,因此他們使用網(wǎng)絡更容易出現(xiàn)欺負與受欺負的情況。此外,男生大多是理科生,而女生大多是文科生,可以發(fā)現(xiàn)性別差異恰好與本研究中的專業(yè)差異契合。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越小,出現(xiàn)欺負的情況往往越多[8],由于日常欺負和網(wǎng)絡欺負有高度的關聯(lián)性,因此網(wǎng)絡欺負也有這種年齡特征。高年級學生的社會閱歷,能力以及網(wǎng)絡使用水平都相對較高,他們網(wǎng)絡使用更多更廣泛,因此遭遇網(wǎng)絡欺負的情況可能要比低年級更頻繁些。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理工科生網(wǎng)絡受欺負相對于文科生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理工科學生相對內向,不善言辭,孤獨感強,更喜歡技術類的活動,因此,更喜歡使用社交網(wǎng)絡,這樣可以彌補他們現(xiàn)實生活人際交往能力的缺陷,因此他們可能遭遇到的網(wǎng)絡欺負現(xiàn)象也要較文科生多些。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領悟社會支持總體水平較高。這可能是因為學校、家庭和身邊的同學和朋友等都給予大學生足夠的關心和幫助,所以大學生感知到的社會支持較高。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存在性別差異,即女生比男生能夠從支持源上感知到更高水平的社會支持。原因可能是客觀來源和主觀領悟兩方面的差異所致。國內社會對男女性別角色的期許是不同的,一般認為女性柔弱遇到問題可以依賴他人,而男性則要獨立自主解決問題。此外,男女在尋求幫助的積極性上存在差異,女生在生活中更愿意向家人和朋友傾訴來獲得同情和支持,而男生的自尊心較強,遇到問題相對不愿求助。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上網(wǎng)時間不同的大學生的孤獨感存在顯著差異。平均每天上網(wǎng)時間在2 小時之內(上網(wǎng)時間較少)的學生的孤獨感要顯著低于那些上網(wǎng)時間超過6 小時(上網(wǎng)時間較多)的學生。我們認為,那些沉溺于上網(wǎng)的學生往往忽略了現(xiàn)實中的社交,其線上生活刺激豐富,但其線下生活缺少伙伴,缺乏學習和交往的動力,生活索然無味,而在現(xiàn)實世界中體驗到的孤獨感反過來又促使他們力圖在虛擬世界中排遣寂寞和孤獨,從而進一步遠離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感受到更強烈的孤獨。

        3.2 大學生網(wǎng)絡受欺負和孤獨感的關系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網(wǎng)絡受欺負和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這一結果支持了以往有關受欺負、網(wǎng)絡受欺負與孤獨感之間關系的結論[3,5,13],即受欺負或網(wǎng)絡受欺負的經(jīng)驗越多,個體的孤獨感越高。可能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交換模型(Transactional model)認為,受欺負不僅能夠預測個體未來并發(fā)的心理適應問題[14],而且青少年經(jīng)歷了心理適應問題后更容易成為同齡人欺負的對象[15],這可能導致個體的心理創(chuàng)傷感和孤獨感加重。研究表明,社交適應困難的青少年更容易將同齡人的行為感知為侵略性的,故其報告的受欺負水平也越高[16]。Crick 等人提出的社交信息加工視角(Social-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也支持交換模型,即先前消極的同伴體驗會發(fā)酵認知偏見,這種偏見在隨后又會加強未來消極的同伴體驗[17]。因此,我們認為,大學生遭受了網(wǎng)絡欺負后,容易產(chǎn)生較高的孤獨感,并產(chǎn)生其他的心理問題(如抑郁等),而且在未來更容易對他人的言行報有警惕或排斥。

        第二,研究指出,那些孤單的、遠離人群的青少年同時體驗著糟糕的心境,他們有時會通過網(wǎng)絡來彌補現(xiàn)實社交的匱乏[18]。那些容易遭受網(wǎng)絡欺負的青少年往往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手機或網(wǎng)絡上[19],而上網(wǎng)時間越長,其網(wǎng)絡受欺負的風險越高,又會導致他們更強的孤獨感。有人認為青少年個體如果在同齡人群體中被邊緣化,可能會產(chǎn)生心理創(chuàng)傷,心理創(chuàng)傷又會引起高水平的孤獨感[3],而網(wǎng)絡排斥屬于網(wǎng)絡欺負行為,其對孤獨感的加強有著直接聯(lián)系。

        3.3 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

        如前所述,網(wǎng)絡受欺負對大學生的孤獨感具有不利影響,但是網(wǎng)絡受欺負起作用的過程離不開社會支持的影響。本研究考察了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模型,獲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發(fā)現(xiàn)。首先,本研究中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假設得以驗證,網(wǎng)絡受欺負會影響個體的領悟社會支持,進而對其孤獨感產(chǎn)生影響,這與前人的結論有一致性。Holt 等人在2007年發(fā)現(xiàn)[8],受欺負者感知到的社會支持要少于沒有那些欺負或受欺負經(jīng)歷者。領悟社會支持包括三個潛變量,分別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4]。

        就家庭支持而言,如果大學生感知到的家庭支持較低,可能暗示著父母對其的網(wǎng)絡活動的控制水平較低[20]。而缺少監(jiān)督的大學生更容易花較多時間在網(wǎng)絡上,其網(wǎng)絡受欺負的風險越高,孤獨感也更強。還有研究者指出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和健康地使用網(wǎng)絡之間的關系,權威型的或忽視型的教養(yǎng)方式與網(wǎng)絡受欺負相關[21]。此外,家長關注的錯位(過度反應、指責、沒收手機和斷網(wǎng)等形式)也會讓學生不愿同父母溝通來獲取家庭支持。

        好朋友的社會支持能夠緩解關系欺負帶來的社交心理失調[12]。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22],與利用成人支持時的矛盾心態(tài)相反,大部分學生報告即使是問題的萌芽階段和即便他們想要成人支持時,他們也還是主要利用朋友支持來處理網(wǎng)絡受欺負問題。這可能是因為大部分人認為同齡朋友處理這些問題更加嫻熟,同時由于同齡人偏好效應,所以年輕人更愿意向同伴求助。因此,大學生從朋友身上獲得歸屬感和情感支持來緩解網(wǎng)絡受欺負的痛苦以及伴隨的孤獨感。

        傳統(tǒng)受欺負的相關理論[9]認為,受欺負的學生容易產(chǎn)生3 種認知偏差:自己很失敗;現(xiàn)實世界殘酷得令人沮喪;未來沒有希望。這些不良認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受欺負學生的消極、痛苦的情感和心理困境。老師或權威等其他成人能夠幫助大學生理性地認識自我,正確分析現(xiàn)實的處境和未來問題的走勢,從而使學生轉變不合理的認知,最后圓滿地解決問題。此外,其他成人也會帶給大學生其他背景資源(例如,引導學生在網(wǎng)絡中保護隱私信息,幫助鎖定網(wǎng)絡欺負者的IP 等),而有利于降低大學生遭受網(wǎng)絡欺負的風險,從客觀上減少網(wǎng)絡受欺負的頻率。國內還有研究者提出,學生在學校中感知到的受關愛程度越高,其卷入欺負行為的概率就越低[23],即學校中教職工的關愛也能夠減少大學生網(wǎng)絡受欺負的頻率。

        此外,網(wǎng)絡欺負行為的匿名性可能會加劇受欺負者的不安全感,進而使受欺負者更加封閉自我,體驗到強烈的孤獨感,而領悟社會支持或許能通過緩解不安全感使其重拾社交的信心,從而緩解社交問題并降低孤獨感。

        [1]Patchin J W,Hinduja S.Bullies move beyond the schoolyard a preliminary look at cyberbullying[J].Youth Violence and Juvenile Justice,2006,4(2):148-169

        [2]Battaglia K B.Cyber victimization and bullying assessment(CVBA):Validating a measure for a new form of aggression among a college sample[D].The USA:Wheaton College,2012

        [3]Sahin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yberbullying/cybervictmization and loneliness among adolescent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2,34(4):834-837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284-287,131-133

        [5]Olenik-Shemesh D,Heiman T,Eden S.Cyberbullying victimisation in adolescence:Relationships with loneliness and depressive mood[J].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2012,17(3-4):361-374

        [6]馬素紅.在校碩士生的社會支持度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3):452-453

        [7]劉曉秋,朱曉喻,白志軍,等.高職生領悟社會支持、孤獨感與網(wǎng)絡成癮傾向[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5):679-682

        [8]Holt M K,Espelage D 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mong bullies,victims,and bully- victim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7,36(8):984-994

        [9]吳素梅.受欺負經(jīng)驗引發(fā)學生心理問題的中介機制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3(1):105-109

        [10]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37(2):268-274

        [11]Brown C F,Demaray M K,Secord S M.Cyber victimization in middle school and relations to social emotional outcom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5):12-21

        [12]張文新,谷傳華,王美萍,等.中小學生欺負問題中的性別差異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4):435-439

        [13]Prinstein M J,Boergers J,Vernberg E M.Overt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adolescents: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aggres sors and victims[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2001,30(4):479-491

        [14]Vernberg E M.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experiences with peers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Reciprocal,incidental,or un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90,18(2):187-198

        [15]Crick N R,Bigbee M A.Relational and overt forms of peer victimization:A multiinformant approach[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8,66(2):337-347

        [16]Lochman J E,Dodge K A.Social-cognitive processes of severly violent,moderately aggressive,and nonaggressive boys[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4,62(2):366-374

        [17]Crick N R,Grotpeter J K,Rockhill C M.A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to children's loneliness[J].Lonelines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1999:153-175

        [18]Peter J,Valkenburg P M,Schouten A P.Developing a model of adolescent friendship 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2005,8(5):423-430

        [19]Lathouwers K,de Moor J,Didden R.Access to and use of Internet by adolescents who have a physical disability:A comparative study[J].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09,30(4):702-711

        [20]Brighi A,Guarini A,Melotti G,et al.Predictors of victimisation across direct bullying,indirect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J].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2012,17(3-4):375-388

        [21]Law D M,Shapka J D,Olson B F.To control or not to control?Parenting behaviours and adolescent online aggress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6):1651-1656

        [22]Fenaughty J,Harré N.Factors associated with young people's successful resolution of distressing electronic harassment[J].Computers& Education,2013,(61):242-250

        [23]梁曉燕,薛小婷,高虎,等.中學生學校道德氛圍感知與欺負行為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3):380-382

        猜你喜歡
        領悟個體量表
        了解“SSA” 領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領悟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三種抑郁量表應用于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的編制
        心理學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中學生智能手機依賴量表的初步編制
        PM2.5健康風險度評估量表的初步編制
        吃“螃蟹”之后的領悟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推| 成 人色 网 站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爽| 国模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观看麻豆 | 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5j|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亚洲性69影视| 熟女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成熟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乱人伦中文字幕成人网站在线|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 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有|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a片| 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 啪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入囗| 偷拍熟女露出喷水在线91| 免费观看a级毛片|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乐播|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新线路| 日本又色又爽又黄又免费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亚洲男人在线无码视频| 丝袜美腿制服诱惑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丰满多毛少妇做爰视频|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66| 国产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奶头又大又白喷奶水av|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在线视频| 久久久婷婷综合亚洲av|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剧情| 又粗又硬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