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橋
(寧波大學(xué) 人文與傳媒學(xué)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摘要] 愛德華·阿爾比作品的《三臂人》是一部有關(guān)“道德失控”的寓言,劇中主角“第三只手臂”的出現(xiàn)與消失喻示著人類“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及其復(fù)雜性,展示出理性意志與自由意志之間的倫理沖突。劇本圍繞著“他自己”因為“第三只手臂”先后所遭遇的一系列倫理變故而展開,講述了人們面對某種畸形與奇觀趨之若鶩的怪像,由此引發(fā)的價值扭曲與道德失控的局面。論文以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為研究方法,緊扣劇中“第三只手臂”的出現(xiàn)這一核心倫理事件,剖析“他自己”的倫理遭遇與倫理選擇的過程,探究包括“他自己”在內(nèi)的劇中人物道德失衡及背后的倫理動因,以此窺見劇作家的倫理旨趣:通過書寫極端的道德失控,寄寓人們對于理想道德法則的向往與正確倫理秩序的呼喚。
[關(guān)鍵詞] 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三臂人》;身份危機;道德寓言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4-012
“斯芬克斯的第三只手臂”——論《三臂人》中的身份危機與道德寓言
張連橋
(寧波大學(xué) 人文與傳媒學(xué)院, 浙江 寧波315211)
[摘要]愛德華·阿爾比作品的《三臂人》是一部有關(guān)“道德失控”的寓言,劇中主角“第三只手臂”的出現(xiàn)與消失喻示著人類“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及其復(fù)雜性,展示出理性意志與自由意志之間的倫理沖突。劇本圍繞著“他自己”因為“第三只手臂”先后所遭遇的一系列倫理變故而展開,講述了人們面對某種畸形與奇觀趨之若鶩的怪像,由此引發(fā)的價值扭曲與道德失控的局面。論文以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為研究方法,緊扣劇中“第三只手臂”的出現(xiàn)這一核心倫理事件,剖析“他自己”的倫理遭遇與倫理選擇的過程,探究包括“他自己”在內(nèi)的劇中人物道德失衡及背后的倫理動因,以此窺見劇作家的倫理旨趣:通過書寫極端的道德失控,寄寓人們對于理想道德法則的向往與正確倫理秩序的呼喚。
[關(guān)鍵詞]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三臂人》;身份危機;道德寓言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4-012
收稿日期:2015-02-20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理論建構(gòu)與批評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3&ZD128)和浙江省社科規(guī)劃課題“愛德華·阿爾比戲劇詩學(xué)研究”(項目編號:15NDJC072YB)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連橋(1982-),男,土家族,貴州沿河人,文學(xué)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和歐美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文獻編號] 1002-2643(2015)04-0088-08
Abstract:Edward Albee’s The Man Who Had Three Arms is a fable about “l(fā)osing control of morality”. The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the third arm”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is play not only symbolize the existence of “Sphinx Factor” and its complexity but demonstrate the ethical conflicts between rational will and free will. The play expands around a series of ethical changes “Himself” has undergone because of “the third arm”, and narrates a strange spectacle that people have shown up when facing with some kind of deformities and wonders. The play describes the value distortion and moral tailspin caused by this spectacle. Taking the approach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earance of “the third arm”, the core ethical event in the play.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ethical encounter and ethical choice of “Himself”,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thical motives behind the moral imbalance of characters, including “Himself”, in order to get a glimpse of the playwright’s ethical purport. By writing extreme condition about losing control of morality, Albee commits people about his yearning for the ideal moral law and calling for the correct ethical order.
The Third Arm of Sphinx:
On Identity Crisis and Moral Fable inTheManWhoHadThreeArms
ZHANG Lian-qiao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Communi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Key words: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TheManWhoHadThreeArms; identity crisis; moral fable
1.0引言
當代美國著名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Franklin Albee)在上世紀50年代末被當作美國“荒誕派”劇作家而受到廣泛的關(guān)注,其創(chuàng)作的戲劇人物常常“是現(xiàn)實觀察和高度緊張的混合物,與此同時卻又有著荒誕不經(jīng)的夸張”(Hirsch,1978:6),“正如美國劇作家常常在一種明顯安全的現(xiàn)實主義的渴望和實驗的誘惑之間掙扎,因此在阿爾比作品中,我們看到一種介于現(xiàn)實主義和荒誕派戲劇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Kauffmann,2005),此外,阿爾比戲劇通過表現(xiàn)“殘酷、仇恨或是惡意損害著人類的自滿情緒;野蠻的謾罵、荒謬的陳詞濫調(diào),或是在大難臨頭時的幽默態(tài)度刺激著觀眾,使人感到日常生活的兇暴”。(哈桑,1982:225)然而,在榮膺了1967年和1975年兩次普利策戲劇大獎之后,他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創(chuàng)作的作品未被百老匯劇場追捧,阿爾比創(chuàng)作陷入低谷。加之阿爾比長期酗酒、放蕩不羈,批評家對阿爾比這一階段的作品更多的是持敵意的態(tài)度。尤其在1981年,阿爾比把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Lolita,1955)改編為劇本搬上舞臺,引發(fā)諸多爭議,甚至被認為是對納博科夫小說“可怕的褻瀆”(deplorable desecration)。(Way,1975)創(chuàng)作于1981年的《三臂人》(TheManWhoHadThreeArms)正是阿爾比創(chuàng)作低谷期的作品之一。實際上,阿爾比這一階段的作品同樣具有豐富的藝術(shù)價值。阿爾比于1993年再次奪得普利策戲劇大獎,這也證明了阿爾比“從這段所謂的戲劇荒蕪期受益匪淺”。(Bottoms,2005:7)
作為一部大膽創(chuàng)新的兩幕劇,《三臂人》劇中角色均以代碼命名:“他自己”(Himself)是此劇唯一的主人公,男主持人“男人”(Man)、女主持人“女人”(Woman)分別客串“他自己”人生歷程中的多個角色,包括“他自己”的妻子、醫(yī)生、領(lǐng)導(dǎo)、同事和“他自己”的經(jīng)紀人等。劇中男主持人介紹了“男人對男人”(Man on Man)系列節(jié)目的由來和曾經(jīng)在這檔節(jié)目里做嘉賓的名單,接著引出主人公“他自己”的出場。戲劇圍繞著“他自己”對自己傳奇式人生的講述而展開:“他自己”因突然擁有第三只手臂的風(fēng)光生活早已成為過去,此次作為受邀嘉賓講述自己的人生遭遇只為告訴他人他的成長經(jīng)歷、他擁有“第三只手臂”的過程、擁有“第三只手臂”之后的人生變故和“第三只手臂”逐漸消失之后的落魄與凄涼。
根據(jù)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文學(xué)作品的價值一方面在于通過具體的事例對時代的道德進行歌頌與弘揚,另一方面在于揭示時代轉(zhuǎn)變時期社會觀念變化引發(fā)的種種道德問題”。(聶珍釗,2014:248)而道德問題歷來探討的是向善與向惡的問題,積極向善的行為就是道德行為,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行為,這些不道德可能會因此觸犯法律,引發(fā)倫理混亂?!度廴恕氛沁@樣一部有關(guān)道德寓言的故事:主人公“他自己”的“第三只手臂”恰恰喻示著人類“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因為“他自己”等人倫理意識的淡薄,在面對金錢、名利與地位的誘惑時,其“獸性因子”控制并主導(dǎo)了“人性因子”,利用“他自己”“第三只手臂”的“奇跡”,四處斂財,放棄了對于道德準則的堅守,成為金錢與利益的奴隸。本文采用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研究方法,緊扣劇中“第三只手臂”出現(xiàn)與消失的倫理事件,逐一分析“他自己”陷入身份危機后所遭受的諸多倫理變故,探究“他自己”身份危機背后的根源及其倫理選擇的過程,進而分析《三臂人》內(nèi)在的倫理思想。
2.0畸形的倫理身份與突發(fā)的倫理變故
在劇中,“他自己”作為節(jié)目的嘉賓,以充滿冷靜的、漠不關(guān)心的、諷刺的和詼諧的語言風(fēng)格,講述他的成長經(jīng)歷、婚后生活的林林總總,其間穿插著“他自己”與主持人之間的重復(fù)的、嘮叨的和毫無意義的對話,包括兩位主持人對“他自己”生活中所涉人物的“客串表演”?!八綄さ男碌膽騽≌Z言,是其根深蒂固的本能的一部分,以此尋找處于現(xiàn)代經(jīng)驗的核心中的存在困惑的適當表達?!?Paolucci,1972:5)實際上,“他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與生活細節(jié)十分普通,毫無亮點,幾乎每個人都有著同樣的人生經(jīng)歷:在一個普通的小鎮(zhèn),一對普通的夫婦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嬰兒,之后這個嬰兒開始成長,先后讀小學(xué)、中學(xué),終于如父母所愿考上了大學(xué),大學(xué)畢業(yè)后順利留在了大城市。接著“他自己”又講述了自己為何選擇現(xiàn)在的妻子,因為現(xiàn)在的妻子比較傳統(tǒng),他喜歡傳統(tǒng)一點的女孩,然后是戀愛、結(jié)婚、生子,之后他在大城里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作為一家企業(yè)的高管,生活穩(wěn)定且較為殷實??傊八约骸钡囊簧及凑樟怂脑O(shè)想而展開,無論是其童年生活,還是成年后的婚姻生活都相對穩(wěn)定,正如“他自己”所說:
“他自己” 我的事業(yè)一路上升,可以說我的前途無量,妻子在我身邊,小孩在我膝邊蹣跚學(xué)步,充滿喜悅、成就、安全感和可預(yù)測性……迅速的提升,長久富裕的頂峰,計劃中的減速:簡單的生活,簡單的停止。然后。然后,這一切發(fā)生了,永遠改變了我命運,創(chuàng)造了我,毀滅了我,成長了我。”(Albee,2005:160-161)①
然而,突然有一天,“他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被打亂了,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突然間長出了“第三只手臂”?!暗谌皇直邸钡某霈F(xiàn)成為“他自己”的人生轉(zhuǎn)折點,不僅改變了“他自己”的人生軌跡,而且從此打破了平凡而可預(yù)測性的生活。
在過去平凡的生活里,“他自己”從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長出第三只手臂,這突然到來的“奇跡”(miracle)讓他措手不及,也驚恐不已,讓他更加恐慌的是,這第三只手臂有自己的“思想”,雖然長在“他自己”的身上,卻并不能完全由“他自己”所控制。正如“他自己”所說那樣:這突來的第三只手臂“改變了我的生活,改變了我全部的定義”。(P150)從此,“他自己”因有了第三只手臂被視為一個“怪物”(freak),他的倫理身份發(fā)生了改變:一方面,“他自己”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具有倫理意識的正常人而出現(xiàn);另一方面卻因為多了第三只手臂而變得不普通,這只手臂同原有手臂一樣受到意識和知覺的支配,卻又不完全受“他自己”所控制。因此,“他自己”的身份是一個“畸形的身份”(deformed identity)。自從“他自己”有了第三只手臂之后,他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由此遭受諸多的倫理變故。
“他自己”由于多了“第三只手臂”而被當作格格不入的“怪物”,在單位里不僅被人嘲弄,最后還遭受解雇,理由是與一個長有第三只手臂的“怪物”一起共事會引起恐慌。失去工作的“他自己”,開始混跡街頭,無所事事,然而各種賬單幾乎讓他瘋狂,不僅有抵押貸款、保險費、醫(yī)療費、學(xué)費、汽車費、食物費等,還有等待他“供養(yǎng)”的“第三只手臂”,此時的手臂還較小。之后,“他自己”在其表兄的推薦下,聘請一個退伍軍人作為自己的經(jīng)紀人。這個軍人對“他自己”的“第三只手臂”進行包裝與宣傳,很快“他自己”便大紅大紫,成為人們的追捧對象。然而,這一切并沒有讓“他自己”變得高興,因為這第三只手臂不完全受他自己意志的控制。尤其到夜間的時候,這第三只手臂居然強制對“他自己”進行手淫,完全不顧其妻子的感受,而他卻無法控制這第三只手臂,這讓他的妻子終究難以忍受,帶著孩子離開了他。至此,“他自己”因為突然擁有了第三只手臂而丟掉了工作、失去了妻兒,脫離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另一方面,經(jīng)過經(jīng)紀人和隨行團隊的策劃與炒作,“他自己”從一個“怪物”搖身一變,成為轟動全國的“名人”,“他自己”倫理身份再次發(fā)生改變,他的生活也隨之發(fā)生改變。
對“他自己”來說,鮮花、掌聲、簽名和留影等各種“名人生活”讓他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然而,“他自己”同時成了人們滿足獵奇心的“玩偶”(doll),成了一個行尸走肉的“奇跡”?!八约骸钡乃醒孕斜唤?jīng)紀人和隨行人操控著,連吃面包是先吃外面的皮還是先吃里面的心,都由別人來設(shè)計??梢赃@么說,“他自己”成為了滿足人們好奇心的“丑角”:他以一個“玩偶”的形象供世人消遣、娛樂,“他自己”再次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他自己”作為自我的個體倫理存在,有著對生活的追求與熱愛;另一方面“他自己”作為他人的“玩偶”卻沒有了自我的存在感:“他為兩股相互糾纏又彼此爭奪的力撕扯著,使他無以自處也不知所終,只能任憑自己在一種帶有深刻自戕性質(zhì)的辯證法中扭曲、粉碎、分裂、掙扎?!?孫柏,2002:76)
在成為“名人”后“他自己”過得并不開心,相反無比沮喪。作為一個“名人”的“他自己”四處走穴,實際上只有著人的行為卻沒有人的思想和靈魂。正如劇中一個天主教牧師對“他自己”說:“你是大自然一個意外的產(chǎn)物?!?P151)在“他自己”被人們當成“玩偶”期間,因為在各個方面都被安排和被控制,一開始他經(jīng)常一個人獨自悄悄地哭泣,不但是為自己擁有“第三只手臂”而羞愧,更多地是為自己逐步失去了自我而悲戚。從這一點上來講,“他自己”的倫理意識尚未完全喪失,但當他妻子帶著孩子離開他之后,“他自己”逐漸變得麻木和玩世不恭。正如“他自己”所說:“與此同時,在深層意義上來說,解脫。突然一切負擔都離我而去,愧疚,恐懼……還有希望。不再有希望,也沒有拯救與詛咒。”(P154)
此外,“他自己”全國巡回演講的出場費最高的時候是每次2500美元,經(jīng)濟上的高收入并沒有給他帶來富裕的生活,相反,“他自己”出場費越高,他背負的債務(wù)就越多。自從“他自己”大爆料之后,“他自己”把孩子從學(xué)校接回到家里,高薪聘請教師單獨輔導(dǎo),昂貴的費用都是從經(jīng)紀人手中支??;此后,“他自己”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又高薪雇傭一群私人保鏢,這筆不菲的費用同樣來自于經(jīng)紀人的運作。毫不夸張的是,私人裁縫、廚師和私人醫(yī)生等只有娛樂界明星們所享受到的貴賓待遇“他自己”都擁有?!八约骸钡乃惺杖肱c經(jīng)紀人團隊五五分成,經(jīng)紀人越來越有錢,“他自己”則因為開銷過多而越來越窮。
最后,當“他自己”的第三只手臂開始逐漸變小、變短,直至消失的時候,經(jīng)紀人團隊和其他隨行人員紛紛離開了他,社會也再次拋棄了他,然而因為成為“名人”期間開支過多,“他自己”背負了近三百萬的巨額債務(wù)。尤其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他自己”受經(jīng)紀人的蠱惑,專門為他的第三只手臂購買了兩百五十萬的保險費,以防有一天第三只手臂的消失或受損。面對巨額負債,“他自己”希望保險賠償能夠還清債務(wù),結(jié)果保險公司告訴“他自己”,保險費的受益人是經(jīng)紀人,而經(jīng)紀人早已領(lǐng)走了這份保險賠償。
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認為,“在文學(xué)文本中,所有倫理問題的產(chǎn)生往往都同倫理身份相關(guān)”。(聶珍釗,2014:263)倫理身份的改變,會打破原有的倫理關(guān)系,進而引發(fā)倫理沖突?!度廴恕分忻艿慕裹c就在于主人公“他自己”倫理身份的改變:“他自己”因為突然出現(xiàn)的“第三只手臂”而成為“不正常的人”。值得補充說明的是,“他自己”因為突然多了“第三只手臂”而改變了其倫理身份并不是“他自己”主觀選擇的結(jié)果,而是作為一個受害者遭受這些倫理變故,這正是這出倫理悲劇的倫理結(jié)(ethical complex),直到“他自己”的“第三只手臂”消失,這一切才得以結(jié)束;然而,當“他自己”被社會拋棄之后,他并沒有選擇積極地改變自己的處境,而是選擇了通過包裝和炒作自己,利用“畸形的倫理身份”使得他成為他人滿足好奇心的“玩物”,形成“名人效益”后獲取不義之財,這一點卻是他主動選擇的結(jié)果。因此,倫理身份既是倫理選擇的前提,實際上也是倫理選擇的結(jié)果。
3.0扭曲的價值認同與缺席的道德約束
根據(jù)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衡量倫理選擇是不是道德的行為取決于倫理身份的不同。因為“倫理身份是道德行為及道德規(guī)范的前提,并對道德行為主體產(chǎn)生約束,有時甚至是強制性約束,即通過倫理禁忌體現(xiàn)的約束”。(聶珍釗,2014:264)在《三臂人》中,“他自己”因為有了“第三只手臂”而被社會拋棄,在通過包裝之后成為名噪一時的“名人”,然而“他自己”卻沒有發(fā)揮“名人”所應(yīng)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實際上道德約束的力量在“他自己”身上已經(jīng)不起作用,“他自己”所作所為只為斂財。人們紛紛追捧著“他自己”,把“他自己”視作這個世界的“英雄”,是“自耶穌受難后就沒有過這樣的故事”。(P182)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他自己”對信仰早已放下,信仰生活已離他遠去;作為“名人”的“他自己”沒有給社會帶來積極的效應(yīng),沒有做出更廣泛意義上的貢獻,也沒有對人們的精神價值有所提升,“他自己”之所以出名完全是因為他是一個擁有第三只手臂的“怪物”。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沒有炸開原子彈,我沒有寫過15行的四重奏,或者是拯救過國家。我長了該死的第三條手臂!這能有什么能耐呢?”(P148)
作為一個“怪物”,“他自己”卻得到了人們的追捧和贊美,人們議論紛紛,爭先恐后地搶購門票,以便“聆聽”來自于一個奇跡般“偉人”的聲音?!八约骸钡慕?jīng)紀人先是舉辦了轟轟烈烈的記者招待會,之后舉行盛大的游行,把“他自己”的第三只手臂當作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跡”,“他自己”的“第三只手臂”高舉美國國旗,一時引起巨大轟動。接著出版各種各樣的小冊子、畫冊、介紹資料和“他自己”的自傳等。“他自己”的全國巡回演講也十分受歡迎,并通過這種形式收取高額的門票,同時,每次活動都收取高額的贊助費。此外,“他自己”受邀去多個王室作演講,接受總統(tǒng)的召見,參加?xùn)|京的世界醫(yī)學(xué)大會,成為各種雜志的封面人物等等??傊?,“他自己”成為世界最出名的人物之一?!皞惱磉x擇是從倫理上解決人的身份問題,不僅要從本質(zhì)上把人同獸區(qū)別開來,而且還需要從責任、義務(wù)和道德等價值方面對人的身份進行確認。”(聶珍釗,2014:263)然而,成為所謂的“名人”與“英雄”,“他自己”并沒有履行與之相應(yīng)的倫理責任與義務(wù),也沒有在道德上樹立榜樣,相反,“他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道德的,通過“第三只手臂”獲取金錢、名譽和地位,這是一種不正當?shù)闹赂环绞?,也是一種不正當?shù)慕?jīng)濟行為。
“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不僅要對文學(xué)史上各種文學(xué)描寫的道德現(xiàn)象進行歷史的辯證的闡釋,而且要堅持用現(xiàn)實的道德價值觀對當前文學(xué)描寫的道德現(xiàn)象作出價值判斷?!?聶珍釗,2006:9)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傳統(tǒng)價值觀受到前所未有的顛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沖擊著傳統(tǒng)價值體系,諸如信仰價值危機、存在價值危機、生態(tài)價值危機等導(dǎo)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耙环矫媸俏镔|(zhì)資料的高度繁榮;另一方面卻是傳統(tǒng)的價值觀及道德風(fēng)尚的日趨衰落?!?劉建軍,2005:255)人們對代表了傳統(tǒng)美國精神和核心價值的那些政治人物或歷史人物、科技人員、戰(zhàn)爭英雄等普遍持懷疑態(tài)度,人們對“名人”的認識發(fā)生了改變,對嬉皮士、娛樂明星、喜劇小丑等人物趨之若鶩,而人們所追求的“名人”身上并未體現(xiàn)出諸如勤勞勇敢、正直善良、積極進取、富有開拓精神、充滿信仰力量等積極向上的品質(zhì),相反,這些“名人”只是依靠一些搞怪、作秀來滿足人們獵奇心理和窺視心理。一些被人們視為英雄的人物事實上卻是“反英雄”(anti-hero)的,他們對傳統(tǒng)新教倫理所要求的價值原則和道德戒律已經(jīng)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人們把一些怪誕事跡與耶穌受難相提并論實際上是褻瀆了耶穌基督。因此,在宗教衰微的美國20世紀中葉,傳統(tǒng)清教道德的約束力量受到享樂主義的現(xiàn)實體驗的挑戰(zhàn),使各個層面的價值認同發(fā)生扭曲,傳統(tǒng)的清教道德預(yù)設(shè)(moral presupposition)沒有發(fā)揮作用,道德力量的缺席使得人們做出種種道德失衡的行為。
《三臂人》所凸顯的正是這種扭曲的價值評價(value evaluation)和道德約束(moral restraint)力量的缺席。人們紛紛追捧“三臂人”的背后,與社會價值評價標準的失衡是分不開的。這種價值評價的失衡,又與道德的約束力量的缺席分不開?!度廴恕匪宫F(xiàn)的價值評價標準的扭曲和道德約束力量的缺席,是與名譽、金錢和享樂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普遍盛行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又加速了這種扭曲和缺席,自我管理、社會輿論乃至社會心理、文化心理都深受影響。道德約束所具有的道德約束功能在于道德力量會對人們一些不良的言行形成一定的規(guī)避作用。當“三臂人”被吹捧為“奇跡”而成為紅極一時的“名人”時,這里折射出了“三臂人”作為名人的道德風(fēng)險(moral risk),無論是“三臂人”身邊的受益者、圍觀者,還是“他自己”,對名譽和金錢,乃至享樂,都是在這種價值評價的扭曲和道德約束的缺席的背景下所發(fā)生。“個體道德勇氣的喪失原因在于公眾需要一個英雄,盡管在這個英雄身上完全缺乏英雄的品質(zhì)。”(Roudané,1987:178)我們是否應(yīng)該把掌聲和鮮花送給一個有“第三只手臂”的“怪物”?而前文所概述的圍繞著“他自己”所包裝和炒作的“奇跡”,正好與人們熱衷名譽、騙取錢財、追求享樂的心理分不開。如此轟轟烈烈的包裝和炒作,誰是最大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經(jīng)紀人團隊、醫(yī)生和圍繞在“他自己”身邊的人。
作為一個經(jīng)紀人,他的道德預(yù)設(shè)應(yīng)該以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和保護當事人的名譽為前提,但事實恰恰相反,劇中的經(jīng)紀人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想著充分利用“他自己”的“畸形”和人們的獵奇心理,采取各種措施讓那些癡迷的觀眾不斷掏出銀子。即便到了后期,在“他自己”的第三只手臂開始變小并逐漸消失時,“他自己”的經(jīng)紀人也只顧自己的利益,策劃出了一次盛大的記者招待會,聲稱這是一次告別會,第三只手臂將告別人間,就像上帝要收回所有榮光一樣。于是那些沒有看過這只手臂的人們,再次爭先恐后購買門票,以免錯失目睹自耶穌基督受難以來所沒有過的“奇跡”。之后經(jīng)紀人團隊從中獲得了大量的金錢,并在“他自己”的手臂徹底消失的時候,不見了蹤影。
作為一個醫(yī)生,他的道德預(yù)設(shè)是以救死扶傷為天職,把病人的病情控制在最早的階段,或者以減輕病人的痛苦為前提,然而當“他自己”第一次去看病的時候,醫(yī)生并沒有做出認真的檢查,而是充滿好奇和窺視心理,期待著“他自己”的“凸起”部位能長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出來,這樣他的臨床報告就有內(nèi)容可寫,于是他不斷糊弄著“他自己”,讓“他自己”過一個星期再來,錯過了切除或治療的最佳時期。這種職業(yè)操守的缺失,讓“他自己”的第三只手臂不斷長大。醫(yī)生為了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多次欺騙“他自己”,最后出版了他的臨床研究案例,還登上了暢銷書榜首,為自己謀取名利。此外,圍繞在“他自己”身邊的裁縫和保鏢等都無一例外地獲得了大量金錢。
而那些爭先購買門票目睹“他自己”的第三只手臂的人們,和那些擁擠在報告廳聆聽“他自己”的故事和奇跡的人們,他們之所以熱衷于追捧“他自己”的“怪物個體”,最主要的動機就是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和窺視心理。此外,受“性開放運動”的影響,《三臂人》還講述了“他自己”因為有了“第三只手臂”,很容易就得到婦女的青睞,他洞悉了這些婦女的心理,對這些婦女也來者不拒。這些婦女以能和有“第三只手臂”的男人分享性愛而倍感榮耀,這種開放、大膽的性愛觀與美國傳統(tǒng)清教道德影響下的性愛觀大相徑庭。
4.0“第三只手臂”:“斯芬克斯式的寓言”
在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實踐過程中,通過分析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組合與變化,并探究這種變化與組合的根源與結(jié)果,能為充分理解文學(xué)作品的道德內(nèi)涵提供參考視角?!八狗铱怂龟P(guān)于人的謎語實際上是一個怎樣將人和獸區(qū)別開來的問題”(聶珍釗,2014:37),而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的存在喻示著人在倫理選擇過程中有著善惡并存的現(xiàn)象。在《三臂人》中“他自己”因為有了“第三只手臂”而被當做“怪人”,但“他自己”到底是人還是獸并非取決于身體上有著完整的人的外形,因為“人同獸的區(qū)別,就在于人具有分辨善惡的能力,因為人身上的人性因子能夠有效地控制獸性因子,從而使人成為有理性的人”。(聶珍釗,2011:6)在《三臂人》中,“他自己”作為一個倫理存在的人,來到舞臺上,告訴人們他的悲劇是如何發(fā)生的,和這種所謂的“奇跡”對他自己的傷害,這時候“他自己”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反思體現(xiàn)了“他自己”作為一個倫理存在的個體,在社會中的合理存在。
在劇中,“他自己”因為突然有了第三只手臂而成為一個“畸形”的“怪物”,所以遭遇了諸如丟失工作、失去妻兒等種種倫理變故;“他自己”和經(jīng)紀人團隊通過暴露和包裝這種“畸形”獲得了空前的追捧,“他自己”享受著“超級明星”般的待遇,享盡了榮華富貴。當“他自己”的手臂逐漸消失,就像當初逐漸長出來的那樣,跟隨在“他自己”身邊的人也紛紛棄他而去,“他自己”再次成為一個普通的人,而且負債累累,心靈空虛。在此,我們不禁追問:“他自己”的第三只手臂為何會長出來?人們追捧著“他自己”的“怪物形象”和這“第三只手臂”之間存在什么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又是什么原因?qū)е铝恕暗谌皇直邸钡闹饾u消失?
在正常情況下,如“他自己”所講述的一樣,每個人都不曾想到自己會突然長出“第三只手臂”,人到中年也不可能再長出其它的肢體。如果“他自己”的“第三只手臂”是從娘胎里就帶來的則另當別論,那是先天性的畸形;然而,后天長出“第三只手臂”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劇中“他自己”透露,大多數(shù)人都經(jīng)歷著和他一樣平凡的人生歷程,那些瘋狂的人群因?qū)Α八约骸蓖蝗粨碛小暗谌皇直邸钡纳疃錆M種種好奇與向往,甚至對“他自己”一度風(fēng)光無限的“名人生活”跟風(fēng)模仿。在劇作家的精心策劃下,這種對比效應(yīng)能帶給觀眾持續(xù)不斷的沖擊,同時諸如人們渴望奇跡的出現(xiàn)、人們面對瑣碎生活的浮躁、人們對天才人物和英雄人物的渴望,也滿足了觀眾的期待心理。
人們盲目相信著“他自己”的“畸形”像耶穌受難一樣偉大、一樣不可思議、一樣具有不可企及的道德精神,為目睹一次“他自己”的容顏和聆聽一次“他自己”的故事而瘋狂追捧,甚至把“他自己”當作神的再世而頂禮膜拜?!度廴恕匪v述的“他自己”受邀參加醫(yī)學(xué)大會、參加總統(tǒng)的見面會、參加教皇主持的活動、對王室成員做演講,這一切都是因為“他自己”的“奇跡”被與耶穌受難相提并論。20世紀的美國社會,宗教的衰微已成普遍現(xiàn)象,人們信仰力量的缺失和信仰對象的模糊化,使得新教傳統(tǒng)社會所傳頌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尺度逐步被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所遮蔽。
“他自己”因為長出第三只手臂而發(fā)生人體局部“變異”,與格里高爾·薩姆沙(Gregor Samsa)突然發(fā)生“變異”不一樣的是,“他自己”發(fā)生“變異”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不知不覺的過程,并非一覺醒來已徹底完成了“變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xiàn)代社會由于工業(yè)文明(industrial civilization)、技術(shù)文明(technology civilization)和理性文明(Civilization of Rational Mind)等多方面對人的約束和壓抑,造成了對人體部分肢體或者部分功能的異化,這種異化恰恰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諸如一些技術(shù)工長期工作造成雙目失明、長期在講臺上教學(xué)的教師導(dǎo)致咽喉病變,或者其它諸如耳朵、鼻子、或者味覺、視覺等在某方面發(fā)生變異,導(dǎo)致了人體部分的殘疾或畸形一樣?!八约骸遍L出第三只手臂也是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后背有一個“凸起”(bump),但是往往人們對這種十分不明顯的征兆視而不見。正如“他自己”在劇中所追憶的那樣:
“他自己” 那是周日——還在那兒,既然沒痛,也沒有明顯的發(fā)炎,我就沒管。恩,看:我們從來不會完全把事情放一邊。我是說,人們總是感覺到什么事比如這個凸起,但是會習(xí)慣,如果你明白我的意思。我決定,要是痛了或者是長大了,或發(fā)紅了,或是很突然的,感到一陣本能的癌癥的恐懼,我就會馬上跑去看醫(yī)生——否則,就不去。讓它順其自然——產(chǎn)生,治愈。(P171)
由此可見,“他自己”對這種“變異”是有一定的預(yù)感的,但他并不在意?,F(xiàn)代社會里,由于受到環(huán)境污染,或者其它習(xí)以為然的事情所干擾,使得人們的身體發(fā)生某種變化,由最初的不在意并任其發(fā)展,最終導(dǎo)致結(jié)果的不可收拾?!度廴恕愤@種不經(jīng)意間所發(fā)生的“變形”恰恰隱喻了現(xiàn)代社會里,深受各種精神和肉體上的欲望、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發(fā)生改變,這種改變一開始大家都不以為意,或能接受,然而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這種變化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地麻木了人們的思想,甚至顛覆了人們原來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某種信念?!八约骸钡谌皇直勐L出來,就如慢慢消失一樣,作為人體的部分“變異”過程,正好象征了人們的欲望的產(chǎn)生過程,隨著欲望的膨脹,人們對金錢、權(quán)力、地位和美色的需求變得不可收拾,直至最后喪失理性,造成悲劇。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把具有享樂主義、放蕩不羈和游戲人生的道德規(guī)范稱作為“消費倫理”(consumption ethic),“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方式被享樂主義所控制,正是這種享樂主義顛覆了為社會提供道德根基的新教倫理”。(Bell,1976:84)
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三臂人》主人公由于身體局部“變異”導(dǎo)致其身體的異常,被界定為“怪物”而不被社會接納,只是悲劇發(fā)生的開始。隨著“他自己”的經(jīng)紀人對其包裝和策劃,使他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人,最終“他自己”也喪失了自己的倫理意識,成為一個不會思考、沒有感情的“木偶”?!叭诵砸蜃咏柚硇砸庵局笇?dǎo)、約束和控制獸性因子中的自由意志,讓人棄惡從善,避免獸性因子違背倫理。但是,一旦人身上失去了人性因子,自由意志沒有了引導(dǎo)和約束,就會造成靈肉背離?!?聶珍釗,2011:10)在利用“他自己”的“變異”謀取巨額財富的過程中,無論是經(jīng)紀人、醫(yī)生,還是其他利用“他自己”的人們,無一例外也遭受到了某種“變異”,他們身上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尺度已經(jīng)被金錢所腐蝕,淪落為金錢的俘虜。此外,那些花費大把金錢以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和窺探心理的人,他們身上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力量逐漸缺失,淪落為沒有自己的判斷、沒有自己的價值的“空心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人的內(nèi)心和“他自己”沒有區(qū)別,他們身上的獸性因子主導(dǎo)并驅(qū)動了人性因子,成為了欲望的奴隸。
與此同時,“他自己”身體上的“變形”也給他心靈上帶來了更為沉痛的傷害。一開始,人們對“他自己”的隔離、拋棄,使得他不被社會所接納,不被社會所承認,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感;當“他自己”成為“名人”之后,受到人們的追捧,此時的他,一舉一動都被設(shè)計、被安排,他原來所具有的自由、獨立的個體,已不復(fù)存在,唯有按照經(jīng)紀人和贊助商的要求,滿足人們對“他自己”的那種期待,他的存在才有意義。“他自己”徹頭徹尾成為了一個“空心人”,沒有靈魂,也沒有思想?!八约骸蔽ㄒ坏拇嬖趦r值就是作為人們的“玩偶”。更具諷刺意義的是,《三臂人》的“他自己”在這種身體的“變形”過程中,沒有反抗的能力,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反抗。這也告訴我們,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異化與傷害,往往是潛在的,是不可預(yù)知的;而且這種傷害發(fā)生之后,很快又被新的傷害所覆蓋和遮蔽。當一個人被異化為“怪物”的時候,他的倫理意識也逐漸發(fā)生改變。
5.0結(jié)語
綜上所述,《三臂人》圍繞著主人公“自己”的演講而展開,追憶著自己曾經(jīng)擁有“第三只手臂”的風(fēng)光生活和“第三只手臂”消失之后的落魄與凄涼?!暗谌皇直邸贝嬖诘臅r候,他的經(jīng)紀人和那些圍繞著他的手臂而大發(fā)橫財?shù)娜藗?,充分利用著他的“畸形”,然而當他的第三只手臂消失之后,社會再次拋棄了他,人們也逐漸忘記了他。有趣的是,“他自己”倫理意識的變化伴隨著“第三只手臂”的出現(xiàn)與消失而變化,在他擁有“第三只手臂”的時候,他在別人的操控下,逐漸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靈魂,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而他的這種思考和反思能力隨著手臂的逐步消失又逐漸找回。對于人們?yōu)楹螣嶂杂谧放酢八约骸边@樣的一個“怪物”,主要原因還在于人們倫理意識的淡薄,其身上的獸性因子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影響下、在傳統(tǒng)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價值衰微的社會環(huán)境里,人們普遍缺乏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相反對金錢、名利和享樂不擇手段、不顧一切?!度廴恕犯嬖V我們,當人們的獵奇心理發(fā)揮作用的時候,會把具有某種畸形的人當成具有影響的人物和時代的杰作,并在這一過程中喪失掉人最基本的道德觀念,而道德評價的失衡也象征著這個時代的“畸形”。
說到底,《三臂人》是一則有關(guān)“斯芬克斯的寓言”:“他自己”作為一個有著倫理存在的個體,當他面對突然的倫理變故與不幸遭遇時,由于倫理意識的淡薄,輕信他人的“大爆料”建議,導(dǎo)致其獸性因子未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疏導(dǎo),最終為了所謂的名譽、地位和金錢喪失了作為倫理存在的理性,淪落為一個行尸走肉的“玩偶”;而圍繞著“他自己”“第三只手臂”的“奇觀”,包括“他自己”在內(nèi)的人們皆因為了滿足私欲而集體陷入“道德失控”的泥潭不能自拔?!度廴恕吠ㄟ^書寫這種極端的道德失衡,旨在呼吁人們對于理想道德法則的向往和倫理秩序的維護。
注釋:
① 選自Edward Albee,TheCollectedPlaysofEdwardAlbee(Volume 3,1979-2003). New York: Overlook Press, 2005。有關(guān)《三臂人》的原文皆出自此書,以下隨文只注明頁碼。
參考文獻
[1] Albee, E.TheCollectedPlaysofEdwardAlbee(Volume3,1979-2003)[M]. New York: Overlook Press, 2005.
[2] Bell, D.TheCulturalContradictionsofCapitalism[M]. New York: Basic Books,Inc, 1976.
[3] Bottoms, S.TheCambridgeCompaniontoEdwardAlbee[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4] Hirsch, F.Who’sAfraidofEdwardAlbee?[M]. Berkeley: Creative Arts Book Company, 1978.
[5]Kauffmann, S.LolitaUndone[J]. In S. Bottoms (ed.).TheCambridgeCompaniontoEdwardAlbee[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127.
[6] Paolucci, A.FromTensiontoTonic:ThePlaysofEdwardAlbee[M].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2.
[7] Roudané, M. C.UnderstandingEdwardAlbee[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7.
[8]Way, B. Albee and Absurd:TheAmericanDreamandTheZooStory[A]. In C. W. E. Bigsby (ed.).EdwardAlbee:ACollectionofCriticalEssays[C].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75.26.
[9] 伊哈布·哈桑. 當代美國文學(xué):1945-1972[M]. 陸凡譯.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
[10] 劉建軍. 基督教文化與西方文學(xué)傳統(tǒng)[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
[11] 聶珍釗. 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與道德批評[J]. 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6,(2):8-17.
[12] 聶珍釗. 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倫理選擇與斯芬克斯因子[J]. 外國文學(xué)研究,2011,(6):1-13.
[13] 聶珍釗. 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導(dǎo)論[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4.
[14] 孫柏. 丑角的復(fù)活:對西方戲劇文化的價值重估[M]. 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