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常增偉 趙永強 指導 汶明琦
(陜西中醫(yī)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咸陽 712046)
慢性膽囊炎是由于感染、膽囊運動功能障礙,膽固醇的代謝失常及膽囊壁的血管病變,導致膽囊粘膜的損害,造成粘膜扁平、萎縮,膽囊壁增厚并纖維化。慢性膽囊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fā)作,虛實夾雜,出現(xiàn)疼痛及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癥狀,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嚴重者危及生命。祖國醫(yī)學認為膽囊炎屬于中醫(yī)“脅痛”“膽脹”,如《景岳全書·脅痛》云:“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jīng)之脈,皆循脅肋故也?!敝饕怯捎诟文憵鉁瑵駸巅兆?,影響肝臟的疏泄和膽腑的通降功能而發(fā)病,與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暢有關[1]。2014年08月—2015年02月,筆者采用中藥利膽和胃方治療肝郁脾虛型慢性膽囊炎80例,總結報道如下。
160例患者均來自本院消化科門診及病房,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80例,男65例,女15例;對照組80例,男56例,女24例,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65歲,平均年齡(43±11)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2年,平均病程(5.35±1.1)年。全部病例均為慢性膽囊炎,均符合慢性膽囊炎診斷標準,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第13版)[2]擬定標準如下:(1)多數(shù)病人有膽絞痛病史;(2)反復發(fā)作性右上腹疼痛,牽涉到右肩背部;(3)消化道:有惡心、嘔吐、噯氣、腹脹和胃部灼熱等癥狀,進食油膩食物后加重;(4)病程較長,有急性發(fā)作和緩解交替的特點;(5)右上腹有輕度壓痛和叩擊痛,墨菲氏征陽性,當膽囊膨脹增大時,右上腹部可捫及囊性包塊,也可無陽性體征;(6)B超可見膽囊縮小或變形,膽囊壁增厚,粗糙,膽囊排空障礙或膽囊內結石光團(B超是診斷膽囊炎的首選檢查方法)。凡具備(6)項,加(1)~(5)項中之兩項者即可診斷。
參照衛(wèi)生部藥政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5月第1版)中慢性膽囊炎肝郁脾虛證的診斷標準擬定。
(1)主證:右脅疼痛,進食油膩后加重,倦怠乏力。
(2)次證:腹脹、急躁易怒,惡心嘔吐,口苦納呆,大便稀塘,舌淡或暗,苔白,脈弦或細。
上述主癥必備,加次癥任意兩項,結合舌脈,即可診斷。
(1)膽囊炎病史不足1年;(2)經(jīng)B超確診為急性單純性膽囊炎、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急性壞疽性膽囊炎、急性梗阻化膿性膽囊炎;(3)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65歲;(4)確診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病及精神??;(5)妊娠或哺乳期婦女;(6)對藥物過敏者;(7)依從性差,不能按規(guī)定用藥者;(8)同時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觀察的。
單純口服西藥。消炎利膽片(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6片/次,每日一次。
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治療組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利膽和胃方,藥物組成:柴胡15g,白芍12g,白術12g,茯苓15g,枳實15g,陳皮12g,香附12g,川楝子10g,郁金15g,山藥15g,炙甘草6g(隨癥加減)。痛甚者加青皮、延胡索;血瘀者加當歸、丹皮;陽虛者加吳茱萸、炮姜。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
兩組均予以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飲食,以及對癥綜合治療(減少膽汁分泌,減輕膽囊負荷),保持心情舒暢,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膩食物。30天為一療程。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參照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臨床治愈: B超檢查提示膽囊壁的壁厚、毛糙、透聲均恢復正常,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95%;顯效:B超檢查壁厚、毛糙、透聲,2項或2項以上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75%;有效:B超檢查中只有1項明顯改善,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50%;無效: 癥狀和體征及B超檢查基本無改善<30%。中醫(yī)癥狀計分標準:(1)主證:輕度疼痛,時間較短,2分;中度疼痛,可耐受,4分;重度疼痛,時間長,不能耐受6分;(2)次證:無:0分、有:1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μ2檢驗進行比較分析,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評分各維度評分基本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中醫(yī)證候評分各維度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
慢性膽囊炎主要是指膽囊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的一種慢性炎癥。慢性膽囊炎的常見類型是指急性膽囊炎癥消退后遺留下來的病理狀態(tài)。臨床上如何控制慢性膽囊炎的發(fā)作,成為我們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對照組口服消炎利膽片,藥物組成中穿心蓮內酯可使膽汁流量明顯增加并能對抗四氯化碳D-半乳 糖胺和乙酰氨基酚造成的肝毒性作用顯著降低ALTASTHTG 水平。具有抗炎、利膽、鎮(zhèn)痛作用,在治療慢性膽囊炎方面有一定療效。
筆者認為慢性膽囊炎,即中醫(yī)的“脅痛”。脅痛的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其病變臟腑主要是肝膽,其次是脾胃。在五行中,肝膽屬木,脾胃屬土,兩者有相乘、相侮的關系,肝氣橫逆犯脾胃,或者脾胃壅滯導致肝氣失疏,發(fā)為脅痛。若疏肝利膽,易使脾氣損傷或單純健脾和胃,則肝氣郁滯。治療上,加強疏肝利膽的同時,又不忘補益脾胃。本院自擬中藥利膽和胃方,柴胡、枳實疏肝理氣止痛;白芍、甘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茯苓、白術、陳皮、山藥健脾理氣和胃;香附、川楝子、郁金活血行氣通絡。通過收集資料,整理病歷,觀察療效等一系列過程,使患者對中藥治療慢性膽囊炎的效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中醫(yī)辨證治療慢性膽囊炎療效確切,明顯優(yōu)于西醫(yī),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優(yōu)勢,且患者容易耐受,無明顯的不良反應,可成為臨床上治療慢性膽囊炎的首選方案,值得推廣。
[1]寧惠蘭.中藥治療慢性膽囊炎30例臨床分析[J].青海醫(yī)藥雜志2000:60-61.
[2]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152-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