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
語文課堂預留學生練習的時間是我們目前減負提質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練習設計存在練習設計封閉、缺少語文性和忽視學生語文能力培養(yǎng)等問題。如果課堂練習能夠提供一定的語言情境來落實“語言文字運用”,那么,學生的認知、情感、方法和能力都會在情境中有效遷移,通過碰撞、同化達到重構,這正是學生語言實踐的過程。
一、小學語文課堂練習設計要變“單一性”為“整合性”
我們要思考的是課堂練習有效性—— “含金量”,通過它我們可以提升學生哪些語文能力:是對語言的感知理解,是把握關鍵性詞語的能力,是語言表達的能力,還是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和綜合歸納的能力,從而減少并杜絕非語文的作業(yè)設計。課堂練習設計是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是練習設計有效性的關鍵,要盡可能的通過整合性練習來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案例】
五年級(第十冊)《橋》
1. 用“~~”畫出文中的擬人句,并請你仿寫一句。
2. 選擇一句照樣子把句子寫具體。
例:山洪咆哮著。像野馬。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瘋狂奔出來,勢不可擋。
(1)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2)他像一座山。
從以上兩個練習可以看出:練習1中學生仿寫的句子可能是他們以前就寫過的,是寫過的句子再重現,那是否跟課文的句子有關呢?只關注了句子是否是擬人句就行了,這就屬于單項練習。而練習2卻是拋給學生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課文為什么不把“雨”和“老漢”寫得如“山洪”一樣具體?這種整合性練習既讓學生了解了如何把句子寫具體,又讓學生關注了寫作技巧。
二、小學語文課堂練習設計要變“知識學習”為側重“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語言是有規(guī)律的。要在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探究、發(fā)現、掌握、運用這些規(guī)律,形成符合漢語規(guī)律而又有個性的言語,最終達到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目的。因此課堂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應表現在變重知識掌握為側重能力發(fā)展,全面培養(yǎng)學生理解、積累、運用、思維等語文能力。
【案例】
四年級(第七冊)《貓》
1. 課文是怎樣寫貓這么矛盾的性格的?畫出相反性格間的關聯(lián)詞。
2. 讀句子,體會句子之間是怎樣聯(lián)系的?體會關聯(lián)詞的作用。
3. 用“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說它……吧,可是……”的句式說說貓的性格。
4.試用其他的關聯(lián)詞,概括地說明貓的性格。例如“既……又……”
5.展開想象,選擇一個內容,用上關聯(lián)詞,寫寫下列情形:
考試以后,我的心情忐忑不安……
運動會上,我戰(zhàn)勝了我自己……
這道課堂練習設計先讓學生發(fā)現語段表達方式,再由老師提供句式“說它……吧,可是……”重組語言,接著遷移到其他關聯(lián)詞來拓展思路,最后完成能力遷移。目的十分明確,層次十分鮮明,這樣的練習設計集中體現了從知識的學習到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過程,知識的學習不是目的,最終設計目的落在語言能力表達訓練的培養(yǎng)上。
三、小學語文課堂練習設計要變“獲得結果”為側重“方法和過程”
提高語文課堂練習設計的有效性就要讓學生親歷練習過程、習得語文的方法。如果一道練習題的設計只是為了讓學生寫出標準答案,而沒有展開、體現學生求索答案的積累、理解、運用等思維過程,未能從中習得方法,那么就不能稱之為有效的課堂練習。
【案例】
五年級(第九冊)《學會看病》練習設計
(呈現醫(yī)院看病時的幾處場景)
如果你就是那個生病的兒子,在看病過程中又會想些什么?你可以選擇一處場景寫一寫心理活動,當然,如果你能夠把這些場景連在一起,完整地寫下兒子看病時的心理變化就更好了。
在圖片下方出示:來到醫(yī)院,我按照指引—— 。就這樣,我學會了看病。
這項課堂練習的設計通過“呈現醫(yī)院看病時的幾處場景”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展現了學生設身處地展開想象“兒子”心理感受的這一過程,同時學習作者通過人物心理活動來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這又為后面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做好了鋪墊,這樣的語文課堂練習設計不僅讓學生親歷練習過程,還習得語文的方法,一舉多得。
四、小學語文課堂練習設計要在內容理解中側重“自主感悟”
小學語文閱讀課被人詬病為“問答課”,一定程度反映出了我們小學語文閱讀課的弊端:教師問得多,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fā)現、自己領悟得太少。而且教師的問題多半指向文本內容,而非文本語言,這有悖于閱讀教學的本質。欲要解決這一現實不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本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與文本直接對話,在此基礎上自己去發(fā)現、去體悟、去活用,把文本語言通過課堂練習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在內容理解中落實“自主感悟”。
【案例】
五年級(第九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設計這樣的課堂練習:你喜歡文中的父親嗎?寫出你的想法。
這是五年級上學期的案例,這個案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高年級在學習語言表達形式的過程中要強調思維的獨特性。中高年級的孩子,已經不再滿足于亦步亦趨式的語言學習,他們更多的是想在寫中展示自己獨特的思維,獨立的思考,教師要珍視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并提供寬松的讀寫結合范圍供他們馳騁,也許學生寫的角度截然不同,但只要是合情合理,不管哪一種,都是學生基于自己的情感體驗,自己的思考,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
五、小學語文課堂練習設計要在語言訓練中側重“創(chuàng)造性的言語活動”
語文教學最終總是要落實在說和寫上,對學生的言語能力的培養(yǎng),重在言語表現實踐層面。這些年所謂的能力訓練表現出細微化的趨勢,學生缺乏整體上駕馭語言的能力,重要的是要有整體感,要在語言訓練中側重“創(chuàng)造性的言語活動”。
【案例】
教學《貓》一課教師再次呈現導課時歸納的詞語,并進行了一一對應的呈現,“試用‘說它……的確……,可是……的形式寫寫貓的古怪及對它的喜愛”。
此時呈現在學生面前的詞語,不再是簡單的一個詞匯,它已外化為一幅幅生動形象的貓的生活動態(tài)。以豐富的詞匯調動學生的生活感受后,學生再運用這一語言形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語言練習,不僅是對文本語言的內化吸收,更是在模仿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