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孝志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2-000-02
摘 要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支教活動既是團中央向廣大青年學生發(fā)出的一份倡議,又是廣大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弘揚時代精神的最佳平臺。以乒乓球文化為依托,大學生暑期支教活動不僅可以將“國球”精神發(fā)揚光大,而且可以有效支撐大學生支教活動的其他內(nèi)容。本文擬探討以乒乓球文化為依托的大學生暑期支教活動模式,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 乒乓球文化 大學生 支教活動 模式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支教活動是在共青團中央的統(tǒng)一倡議下,各高校團委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文化傳播活動、政策宣講活動、能力培養(yǎng)活動、社會調(diào)研活動,其最終目的在于讓廣大青年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受教育、長才干,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xiàn),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通常由學校院系、社會機構及學生社團組織的大學生通過參加深化改革觀察,理論政策宣講,科技支農(nóng)幫扶,“節(jié)能減排”實踐、愛心醫(yī)療、法律援助、網(wǎng)絡輿論引導、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交通安全志愿服務,弱勢群體、教育關愛,美麗中國實踐等團隊達到實踐目的。表現(xiàn)形式大多體現(xiàn)在深入農(nóng)村、街道、社區(qū)、學校、企事業(yè)單位通過橫幅、標語、授課、宣傳冊、音樂、書畫、文藝表演、體育文化傳播等。而乒乓球以其獨特的“國球”地位深受廣大民眾喜愛,也因此成為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支教活動的理想憑借。
一、大學生暑期支教活動中傳播乒乓球文化的意義研究
我國的乒乓球文化是在引入、傳播、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獨具中國文化印跡文化現(xiàn)象,以高超的技藝、厚重的文化積淀、豐富的人文景觀等形式及價值觀念為精髓,以語言及文字的形式表述乒乓球本體的特點、本質(zhì)、規(guī)律、功能及其制勝要素,該體育運動在產(chǎn)生及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社會價值,乒乓球文化為審視這項競技運動的本質(zhì)含義開啟了廣闊的視角及視野,已成為了我國體育文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乒乓球運動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具有“小、快、靈、狠、準”的特點,彰顯了中華民族靈敏、機智、果敢、拼搏的民族心理特點,在我國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乒乓球的知識、技能得到我國人民的認同,并得以大范圍的流傳和普及。人們通過乒乓球運動,進行相關的競技比賽并與大自然交流,其精神文化生活得以充實豐富,其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得以實現(xiàn),通過身體鍛煉從外達內(nèi)和由表及里,從形而下的身體有形活動來促成形而上的無形精神的升華,以實現(xiàn)理想人格的塑造,因而傳播乒乓球文化,不但對我國體育運動的發(fā)展進程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還極大地增強了我國國民的體質(zhì),充實國民的精神境界,培養(yǎng)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感及審美情趣,對豐富我國社會精神文明內(nèi)容促進社會繁榮起著積極的教育作用。大學生暑期支教活動中傳播乒乓球文化,是實現(xiàn)乒乓球運動與教育有機融合的重要形式,有“現(xiàn)代奧林匹克之父”的法國著名教育家、國際體育活動家顧拜旦認為競技運動是對青少年實行民主教育的最好方式,而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就是將競技納入教育體系,可見傳播乒乓球文化,使乒乓球運動這項國人喜愛的運動項目很好地與教育相結合,不但能充分彰顯該運動本身所具有的競技、健身及增加友誼的內(nèi)涵,還能在運動中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教育。
二、以乒乓球文化為依托的大學生暑期支教活動模式探討
(一)以完善的培訓機制為基準
大學生暑期支教活動模式需要以完善的培訓機制作為基準。作為生活在象牙塔里的群體,大學生需要進行必要的崗前培訓,才能將自身的角色由學生有效轉換為教師,崗前培訓同時也是給大學生系統(tǒng)傳授教學理念、教學手段以及與支教相關的基礎知識,給學生提供一個支教前的工作平臺,以提高學生的教學工作能力及實踐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領導才能及其整體素質(zhì),使大學生暑期支教活動更具針對性及專業(yè)性,這都是以完善的培訓機制為基準的。以乒乓球文化為依托的暑期支教首先需要幫助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合理定位,讓大學生志愿者認識到自己是知識信息的傳播者,主要任務是傳播新鮮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乒乓球文化的興趣,了解新鮮事物并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支教的真正意義所在是通過支教使志愿者和受教學生都有收獲。進行崗前培訓,教師除了要抓好“三筆一畫”教學基本功的培訓,以提高學生的教學業(yè)務水平,還應著重進行體育理論課,乒乓球文化專業(yè)知識、乒乓球發(fā)展史的講授,以及乒乓球專業(yè)競技技藝,使大學生志愿者掌握教學的知識內(nèi)容及教學方向,并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教學中可視情況結合自身創(chuàng)造性,篩選適當?shù)慕虒W內(nèi)容進行傳授,還需對大學生志愿者做一定的教學方式培訓,確保志愿者能將知識內(nèi)容正確有效地傳達給受教學生,使受教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此外,教師可與學生共同探討在支教過程中有可能碰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及方式,確保支教課堂得以順利進行。
(二)以健全的激勵機制為依托
雖說大學生暑期支教是一種無償?shù)姆眨Ы袒顒赢a(chǎn)生的意義卻是極其深遠的,志愿者只有在支教活動中鍛煉自己,以自身的乒乓球文化知識及精神影響受教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及體育惠民的理念,傳播乒乓球體育文化精神,吸引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加乒乓球體育鍛煉,掀起了校園內(nèi)外體育鍛煉熱潮,甚至在暑期支教結束后,志愿者還應與受教學生保持長期的溝通與聯(lián)系,了解受教學生的成長困惑與煩惱并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可見大學生暑期支教活動并不是一個暫時階段性的活動,只有端正態(tài)度、嚴謹以待、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實現(xiàn)支教的作用,支教活動需要健全的激勵機制作為依托。可啟動支教服務記錄制度,并逐步開展實施志愿者星級評定,加大對大學生暑期支教過程中涌現(xiàn)出的先進人物與先進事跡的獎勵制度,實施支教集體及大學生志愿者的星級評定,授予先進集體及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對有良好志愿服務記錄、表現(xiàn)優(yōu)異的星級志愿者將享受諸如入黨、獎學金評定、升學、招聘優(yōu)先錄用等優(yōu)惠政策,以健全的激勵機制激發(fā)大學生參加暑期支教的熱情,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感。
(三)以提高支教教學質(zhì)量為根本
教學質(zhì)量是檢驗大學生支教水平的標志,關乎大學生暑期支教工作能否得以順利持續(xù)開展的根本,因此,以乒乓球文化為依托的大學生暑期支教活動需將提高支教教學的質(zhì)量視為根本。提高支教教學質(zhì)量需加強對教學質(zhì)量的管理,選用適當?shù)脑u價標準衡量暑期支教學生的教學效果,例如可將受教班級的乒乓球文化成績與大學生的暑期支教效果聯(lián)系起來,及時監(jiān)督暑期支教的教學質(zhì)量,一旦發(fā)出問題及時將其解決并做好總結工作,大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體育專業(yè)的技能,將乒乓球文化與體育精神傳遞給受教學生,并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受教學生的喜好,詢問其聽課感受,了解受教學生是否接受并認同所授知識,并鼓勵學生提出教學建議,針對學生的喜好及時修改教學方案,調(diào)整教學安排,使教學的模式得到受教學生的認同與喜愛,從而真正做到寓教于樂,真正使學生受益,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
(四)以有力的監(jiān)督與專業(yè)指導為保證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支教活動都是在各高校共青團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各院、系團委都是直接的組織者與參與者,為保證支教活動能有效深入地開展,既讓大學生通過活動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又確保受教群體確實受益,擴大各高校的文化輻射力與社會影響力,建立由校團委,各院、系領導組成的督導組定期深入實踐一線進行檢查監(jiān)督非常必要。以乒乓球文化為依托的大學生暑期支教活動具有的特殊性在于乒乓球運動是我國的“國球”。所以人們喜聞樂見便于開展實踐活動,同時也因為是“國球”,人們的欣賞水平、期望值很高,往往也會給實踐活動帶來很多困難,普通大學生經(jīng)過短期的培訓與指導是很難解決實踐活動中的困難的,所以配備一至二名乒乓球專業(yè)的老師或高水平運動員對實踐活動進行全程的指導與幫助也很是必要。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聯(lián)課題,編號SKL-2014-1079。
參考文獻:
[1] 徐鳳,張偉.暑期“三下鄉(xiāng)”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教師職能作用發(fā)揮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02).
[2] 陳超文.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體系的構建——以湖南理工學院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為例[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2(02).
[3] 秦寧.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的探索和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3(12).
[4] 顧蕓,董亞寧.大學生短期支教問題及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1.
[5] 李醒東.支教模式分析:機制與限度[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
[6] 朱洪生.乒乓球文化的演進和發(fā)展趨勢[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