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教師工作室對其成員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引領作用,通過閱讀和網絡學習,擴大專業(yè)成長視野;通過名師指導,加速專業(yè)成長步伐;通過課題研究,提升專業(yè)成長理念;通過論文撰寫,分享專業(yè)成長經驗等。
柳青曾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005年我成為常州市第五中學的地理教師,轉眼十年飛逝。十年是成長中的一個節(jié)點,按照常州市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五級梯隊建設,我從常州市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到常州市骨干教師。在參加工作三年后,我通過申報有幸加入了常州市中學地理李萬龍名教師工作室,成為專業(yè)成長中經歷的重要 “關鍵事件”。2008年底正式成為李萬龍名教師工作室成員,屬于李萬龍名教師工作室第二批成員,按照常州市教育局的要求,周期為三年。這期間李萬龍名教師工作室對我專業(yè)成長的作用和影響甚大。
一、閱讀和網絡學習,擴大專業(yè)成長視野
你樂意把時間花在什么地方,時間就回報你什么樣的樂趣。朱永新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筆者非常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工作室活動寫下3個人三年的發(fā)展目標和發(fā)的第一本書《空杯心態(tài)》,筆者意識到:未來的發(fā)展目標支配今日的行為和要努力做到主動付出、及時歸零。三年期間,李老師為工作室每位成員提供了《教學風格論》、《教師最需要什么》、《教師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Word繪圖技巧及教學應用》、《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第56號教室的奇跡》等書籍,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在一次次的閱讀與交流中,豐富了我的理論素養(yǎng),提高了專業(yè)知識水平。
經過李老師的指導,我對初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進行解讀,對不同版本的初高中地理教材進行對比分析,對《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地理教育》、《中國國家地理》等地理專業(yè)期刊進行通讀與精讀,對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書籍進行廣泛閱讀,如蘇霍姆林斯基 (作者), 杜殿坤 (編譯)的《給教師的建議》、林金炎的《教師成長那些事》、沙潤的《蘇派教學書系: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地理卷)》、唐少霞,畢華等著;關文信編的《基礎教育教學基本功叢書:基礎教育教學基本功(中學地理卷)》、劉祥的《青年教師的心靈成長之旅》、朱良才的《一個教師到底能走多遠》、劉波的《從新手到研究型教師:我的專業(yè)成長手記》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啟發(fā)。
網絡學習是信息時代的重要學習方式。李老師常給工作室成員推薦網絡學習資料。在網絡教研中,筆者先后通過星韻地理網、K12地理教學論壇等網絡認識了一批有絕活的地理教師,如南京六合高級中學蔣小潤老師的Word制圖、贛州三中譚禮老師的Goole Earth應用、吉林江城中學楊劍老師的GIS繪圖、愛弄PPT的老范——范國雄老師、通州高級中學張劍平老師的網絡教學、鄭州四十七中趙偉杰老師的地理課外拓展活動、樂于網絡帶徒的淮南二中劉登宇老師、淮南一中朱慶龍老師的博客書寫等,他們的絕活深深地震撼了我。我先后加入了常州地理教研團隊(群號:91688187)、李萬龍工作室(群號:20588262)、星韻地理超級群 (群號:54136684)、劉登宇地理第一工作室(群號:41479968)、百強校高考地理研討群(群號:391273581)、藍月亮中學地理群(群號:220975740)等QQ群,感受到不同地理教師對地理教育教學的熱愛與追求,交流、分享了豐富的地理教學資源。如曾在魯愛華老師主持百強校高考地理研討群中,看到地理特級教師周建中教師的建議,我以“注重學習、科學實踐、累積反思、促進成長”為主題寫下近2萬字的總結,后來成為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師夢·地理教師成長敘事》中個人敘事的一部分。筆者還積極參與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組織的地理名師課堂直播和網上優(yōu)質課、公開課視頻的學習,常被名師地理課堂中精湛的教學技藝所折服。
二、名師指導,加速專業(yè)成長步伐
在剛步入教師這個行業(yè)時,我們懷著教育理想,帶著工作的好奇與激情的精力,更有成長的渴望與需求,此時如果有優(yōu)秀教師成為“師傅”,那就是青年教師一生難得的機遇。一位地理老師的成長,在工作的前幾年非常重要,這一階段的學習積累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后續(xù)的發(fā)展水平。
常州一中李萬龍老師是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首批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知名中學地理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有著全省一流的專業(yè)水平和令人稱頌的人格魅力。
在工作室每次活動中,李老師“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的境界,上課、活動中“隨和融洽、自然輕松、民主平等、條分縷析、充滿思辯、邏輯嚴密”的風格讓人佩服不已。工作室活動時,李老師給我們在地理教學中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加強了對常州市中學地理學科教學建議的落實、用概念圖對地理課程標準和地理教材文本的解讀、對不同版本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對比研究、對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把思維導圖運用到地理課堂教學中、堅持寫博客記錄自己對教育教學的思考等。每次工作室活動筆者做好充分的準備,如聆聽專家講座前做好相關論文的閱讀,在觀課前擬好課堂觀察量表,議課時積極表達自己的收獲與想法;作為工作室成員開課,精心備課,注重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積極參加每一次的地理野外考察;及時記錄每一次活動的過程并寫好反思等。2014年我制作的地理微課《喀斯特的“前世今生”》,經過李老師多次建議與修改,最終參加常州市評比獲一等獎和江蘇省中小學教師微課競賽二等獎。
李萬龍名教師工作室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先后到常州、宿遷等示范學校學習、觀摩。其次,在李老師的帶領下,組內成員間積極參加教學實踐,觀課、議課,通過聽公開課、示范課,互相學習,認真交流、反思,在思想與智慧的碰撞中逐步領悟教育教學“以人為本”的理念。
更何況名教師具有一定的人脈資源,會創(chuàng)造機會讓你認識更多優(yōu)秀的行業(yè)人才,比如常州中學地理李萬龍名教師工作室和鎮(zhèn)江市中學地理侯建成名教師工作室聯誼活動后,筆者也常通過網絡向侯老師請教,收獲頗豐,侯老師還讓筆者在江蘇省丹江高級中學開設了一節(jié)示范課。在優(yōu)秀地理教師耳濡目染下,相信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腳步會走得更遠。
三、參加評優(yōu)課、基本功競賽,獲取專業(yè)水平認可
站穩(wěn)講臺以后,參加省市校級的各種評優(yōu)課、基本功競賽是青年教師專業(yè)水平得到認可的重要機遇,也是教師展示自己教學素養(yǎng)的重要平臺。每次遇到此類教學比武活動,李老師特別要求我們每一位成員主動積極做好準備,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給與針對性地指導,爭取取得優(yōu)異成績。
回想筆者參加常州高中地理評優(yōu)課時的情景,前一天下午5點告知題目,然后對教學設計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不斷地修改;努力追求教學目標的達成、新課導入的新穎、素材選用的適切、問題設置的梯度、重點的突出、難點的有效突破、師生互動的表現、過渡的自然、黑板的利用、練習的分層、結語的精煉等;晚上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的設想課堂中的流暢與意外;第二天早上比賽前一遍又一遍在腦海中回顧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抽完簽就進行講課。面對各位優(yōu)秀選手,最后我獲得常州市二等獎,自己的地理教學信心大增。十年來30多節(jié)公開課的歷練,成為我地理教育教學生涯中重要的一頁。
2011年、2012年經過常州市區(qū)、大市五輪比賽后獲得常州市地理基本功競賽一等獎后,筆者取得在南通中學參加江蘇省青年教師地理基本功競賽的資格,想想當時2天的情景,面對省內其他25名優(yōu)秀選手,內心充滿了忐忑和不安,筆試時的認真答題、板圖板畫板書時的規(guī)范、即興演講時的緊張、教學設計和課件制作時亮點的設計、模擬教學時教態(tài)的從容,在通報結果時獲得省一等獎的激動,現在都歷歷在目,成為專業(yè)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人生記憶”。
四、課題研究,提升專業(yè)成長理念
課題研究一定是有步驟、分層次逐步進行的。我是在李萬龍名教師工作室期間接觸課題研究的,李萬龍老師主持的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課題《導向優(yōu)質教學的地理教師教學風格研究》,是筆者逐漸熟悉了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加深了課題研究的意義,增強了對教育教學理論的閱讀,明確了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在李老師指點下,2009年在常州市第五中學上了同題異構課《地球的圈層結構》,讓筆者從更高的立足點來審視地理教學工作、為自己的教學水平進行了重新定位。后來我還參加了李萬龍老師主持的課題《基于信息技術的地理直觀教學研究》,強化了直觀教學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參加了常州二中汪紅艷老師主持的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省級課題《基于分層教學理論的“學案導學”模式研究》(編號JK9-L054),充分意識到分層教學的必要性和利用學案導學的可操作性;參加了常州五中沈斌校長主持的“十一五”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立項課題國家級課題《課堂轉型視閾下提升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編號GHB093192),明確了地理課堂上要注重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滲透,筆者的《地理教學有效進行藝術素養(yǎng)滲透初探》發(fā)表于2012年第7-8期《地理教育》。
在參與優(yōu)秀教師主持的課題后,筆者逐漸熟悉了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便從地理課堂教學中選擇一些“小課題”進行研究。如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腦海中基本沒有對地理科學觀點形成的認識,平時在地理課堂上就適當滲透地理科學史的知識,如學習宇宙中的地球時介紹哥白尼與“日心說”;學習熱島效應時介紹英國氣候學家赫華德與《倫敦的氣候》;學習全球氣候變化時介紹竺可楨對地理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習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時介紹時鄭和下西洋、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學習喀斯特地貌時介紹徐霞客與《徐霞客游記》;學習人口數量的變化時介紹馬寅初與《新人口論》;學習人口容量時介紹胡煥庸與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學習城市等級的服務功能時介紹克里斯泰勒與“中心地理論”;學習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時介紹杜能與杜能圈;學習季風水田農業(yè)時介紹袁隆平與雜交水稻;學習工業(yè)的區(qū)位選擇時介紹韋伯與工業(yè)區(qū)位論;學習可持續(xù)發(fā)展時介紹蕾切爾·卡森與《寂靜的春天》;學習海底地形的形成時介紹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赫斯和迪茨的“海底擴張學說”、勒皮雄的“板塊構造學說”等。經過長期的積累,現在筆者正主持著課題《地理科學史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從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到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的撰寫、從課題研究調查問卷的設計到課題研究資料的收集、從圍繞課題的開課到課題研究論文的撰寫等,加深了筆者對課題研究的認識。
五、論文撰寫,分享專業(yè)成長經驗
在教師專業(yè)成長過程中,要努力做一個善于思考、反思、總結、分享的教師。把自己對一節(jié)課的設計、一節(jié)公開課的展示、一個問題的思考、一次試卷的講評、一次原創(chuàng)試題命制、一次比賽的反思等,都可以作為素材和經驗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李萬龍名教師工作室堅持一月至少活動一次,筆者平時用一本厚度適中的本子及時記錄每一次活動的過程并寫好反思,并在常州市李萬龍工作室網站上堅持寫博客記錄自己對教育教學的思考。
加入李萬龍名教師工作室以來,筆者在研究地理教材方面,《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Ⅰ”新變化》發(fā)表于2008年第10期《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在教學設計方面,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節(jié)“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教學設計發(fā)表于2012年第10期《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在研究地理高考試題方面,《2009年高考地理試題江蘇卷評析》發(fā)表于2009年第5期《地理教育》、《一道2012年江蘇高考地理試題的評析》發(fā)表于2012年第9期《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在參加江蘇省地理基本功比賽后,《在礪練中成長吧——江蘇省青年教師地理基本功比賽心得》發(fā)表于2013年第1期《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在研究微課程方面,《例談高中地理微視頻的制作》發(fā)表于2014年第7~8期《地理教育》等。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教育科研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惫P者認為,地理教師從事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改進地理教育教學實踐,還可以改變地理教師的生活方式,從而在工作中獲得理性的升華和情感的愉悅,提升地理教師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質。
除以上所述外,教師專業(yè)成長過程中還有地理試題命制、地理競賽指導、制作地理實驗、地理野外考察、地理講座、班級管理工作、學生心理輔導等,這些也都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李萬龍名教師工作室經過三年的跌打滾爬,雖然沒有什么建樹,但自己感覺到頗有收獲。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正是因為李老師對工作室成員的高要求,促進了成員們的專業(yè)成長,同時對師德與做人、教育教學閱讀、教師職業(yè)規(guī)劃等多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經過三年的努力,2012年10月筆者被評為常州市中小學第二批名教師工作室優(yōu)秀成員。機會垂青于有準備的人,讓地理教師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反思,擁有更多的“機會”,在優(yōu)秀地理教師耳濡目染下,相信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腳步會走得更遠。在李萬龍名教師工作室的學習過程中,筆者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不會,也不能停止追尋教育理想的腳步,我要在不斷的學習中,讓自己能更專業(yè)、更從容的行走在地理教育教學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