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伊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瓦爾登湖》美學價值論析
朱 伊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瓦爾登湖》是美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梭羅的重要作品,被譽為美國自然文化的代表作。本文從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的角度,從梭羅崇尚自然的理想之美、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和諧之美、精神世界的和諧之美四個方面審視《瓦爾登湖》的美學價值。
梭羅;《瓦爾登湖》;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亨利·大衛(wèi)·梭羅是19世紀美國超驗主義思想家和散文家。1817年7月12日,梭羅生于美國康科德城,1837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1845年,他單身一人,拿了一把斧頭,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在此“野居”了兩年零兩個月。在瓦爾登湖畔,梭羅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凝心靜氣地體驗著一種超然的生活,他依靠簡單的勞作,伐木蓋屋,自種自收,自娛自樂,粗茶淡飯,用大部分的時間來觀察自然,閱讀和思考以及創(chuàng)作,后來成就了名作《瓦爾登湖》。《瓦爾登湖》1854年出版,是梭羅在瓦登湖林中二年零二個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紀錄,是一部蘊涵哲理的散文集。在他的筆下,人與自然,超驗主義思想交融匯合,渾然一體。這是一本寧靜恬淡,清新自然,引人深思的書?!八罅_的《瓦爾登湖》不僅僅是對自然經(jīng)歷的文學書寫和清風野趣的詩意呈現(xiàn),而且是其智慧的表征,是其對真理和生活的絕對價值的追求”[1]本文不想去探求梭羅的哲學思想和藝術(shù)才華,而想從《瓦爾登湖》中審視和挖掘的那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一)《瓦爾登湖》的創(chuàng)作背景 19世紀的上半葉,在美國發(fā)生了三件大事。一是美國對外擴張和對外侵略。美國肆意掠奪鄰國的土地,殘酷地驅(qū)逐以至消滅印第安人,它的領(lǐng)土從大西洋岸擴張到太平洋岸,達到了它現(xiàn)今的疆界。二是黑奴制度及南北戰(zhàn)爭。北方各州所發(fā)展的是雇傭勞動制;南方各州所發(fā)展的是黑奴制。北方各州發(fā)展的是工商業(yè),南方各州發(fā)展的種植園經(jīng)濟。從20年代開始,要求廢除黑奴制度的群眾運動日益高漲,以至于后來導致了南北戰(zhàn)爭的爆發(fā)。南北戰(zhàn)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三是美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加速發(fā)展、交通和工業(yè)發(fā)展迅猛。工業(yè)和交通業(yè)的發(fā)展,以及連年的戰(zhàn)爭,使自然環(huán)境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梭羅深感憂慮。因此,他獨居山林湖畔,感受自然、關(guān)注自然,思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二)梭羅崇尚自然的理想之美 梭羅思想深受愛默生影響,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與自然的親密接觸產(chǎn)生了梭羅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觀。在他眼中,自然即是自己的戀人,里面有一種孩童般、牧歌式的愉悅,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一種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靈藥,一種外在簡樸、內(nèi)心富有的生活方式。
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改變了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和水平,但是也破壞了自然,青山被砍伐,河流被污染……工業(yè)文明與原始自然之間的矛盾,說到底是因為人們不斷發(fā)展的欲望令人類迷失。梭羅深刻敏銳的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提倡過簡樸生活的思想貫穿始終。與同時代人相比,梭羅做了前瞻性的預(yù)言:“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護這個世界。”荒野是什么?在梭羅的眼中,就是完全的自然。而人只有最大限度地消除欲望,才會真正地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并最終保護自然。
梭羅的一生都是在融入自然,在他的作品中,人與自然、人與動物達成了一種和諧融洽的關(guān)系。人不僅徜徉在山水中,觀察自然,而且已和自然融為一體,成為自然界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而言,梭羅是大自然當之無愧的兒子。[2]
梭羅的《瓦爾登湖》體現(xiàn)了一種高尚的和諧之美。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活方式的和諧之美 梭羅提倡簡單、簡樸的生活方式,反對日夜不息的經(jīng)營和勞作。他說,“人在一個謬誤下勞作,隨著日夜耕耘,人們最美好的年華很快便隨著犁頭融入泥土,化作肥料”。[3](P3)梭羅指出,人類無須委曲求全地拼命勞作,而是應(yīng)該愉悅心身,人類的生活越簡單越好,比如有食物、茅屋,燃料等足夠了。梭羅反對奢華的生活方式。他說,絕大部分奢侈品和那些所謂的能使生活更舒適的物品,非但毫無必要,而且還會大大妨礙人類精神的提升。關(guān)于奢華和安逸,最富于智慧的人反而生活得比窮人還要簡樸。古代的哲學家們,如中國、印度、波斯和希臘的先哲都是屬于此類,他們外表上窮苦不堪,而內(nèi)心世界卻異常多彩。對他們我們知之甚少,但令人驚嘆的是我們究竟還了解到一些。同樣的情況也表現(xiàn)在離我們更近些的那些改革家——各民族救星身上。一個除非能站在我們所謂的甘貧樂苦這種有利的立場上,否則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公正而睿智的人生觀察者。奢華生活產(chǎn)生的果實便是奢侈,無論在農(nóng)業(yè)、商業(yè)、文學和藝術(shù)領(lǐng)域,都是如此。梭羅認為,作為哲學家,在生活方式上必須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3](P8)
(二)人與動物的和諧之美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大量描寫了動物,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動物的熱愛。在全書中,他用“禽獸為鄰”和“冬天的禽獸”兩個篇章來記述和描寫動物。他與老鼠和松鼠玩游戲,喜歡美洲鶲在家中筑巢,知更鳥在屋旁鳴唱,還有怕羞的鷓鴣,他說,鷓鴣的雙眼“這樣的明眸似乎閃爍著全部的智慧之光”。[3](P51)他與老牛為伴,與烏龜嬉戲,秋日里以看潛水鳥和野鴨為樂。冬天,他與對梟的對話,傾聽狐貍踩著積雪的聲音,還有赤松鼠、樫鳥、山雀和野兔子。梭羅熱愛動物,與動物為鄰,與動物成為朋友,反對動物的捕獵。作者在他的字里行間傾吐出一種和諧——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互相成長的和諧,是一幅多美妙的畫面啊。
(三)人與自然風景的和諧之美 梭羅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了瓦爾登湖畔的景色,寫秋天,冬天,還重點寫了春天。所有的景色和季節(jié)都演變成了心靈的軌跡。暑往冬來,周而復(fù)始。他說:“每一個季節(jié),在我看來,對于我們都是各具奇妙的。因此春天的來臨,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chuàng)始,黃金時代再現(xiàn)”。季節(jié)變更因此也通過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之間的交流完成了人們精神歷程的一個循環(huán)周期。梭羅在“倍克田莊”里寫道“這優(yōu)美的風光再持久些吧,多么希望這生命的光彩永久地染在我的事業(yè)與生命之上。[3](P45)人融入風景中得到美的享受,風景因為有了人才更加美麗。
(四)人與人的和諧之美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因此,他反對黑奴制度,反對國家權(quán)威,他之所以“野居”,其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嘗試沒有國家,沒有制度約束的生活是一個什么滋味。他在一次拒絕交稅后被捕入獄,第二天獲釋后他回到獨居的山林,這里遠離國家權(quán)威,沒有任何人來騷擾他,甚至不用門栓,夜不閉戶。他說,“比起駐扎在周圍的大兵,我的小屋子更受尊敬?!盵3](P41)1849年,梭羅發(fā)表了《消極的反抗》一文,他認為政府自然要做有利于人民的事,它不應(yīng)該去干擾人民,但是所有的政府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更不用說保存了奴隸制度的美國政府了,因此,他要抗議和抵抗這一個政府,不服從這一個政府。他認為,如果政府要強迫人民去做違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應(yīng)當有消極抵抗的權(quán)利,以抵制它和抵抗它。這篇《消極抵抗》的論文,首先是給了英國工黨和費邊主義者以影響,后來又對于以絕食方式反對英帝國主義的印度圣雄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與“非暴力主義”有很大的作用,對托爾斯泰的“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影響,以及對羅曼·羅蘭也有一些影響。[4](P7)
(一)人與自然是平等關(guān)系 在梭羅所生活的19世紀中葉,美國正處于以犧牲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代價的經(jīng)濟躍進時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頗為流行。梭羅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因此,他在《瓦爾登湖》中對人類中心主義提出了質(zhì)疑,他反對人類對資源、自然的無休無止地掠奪和開采,為大自然作出保護。梭羅回答了一個令人感到驚異的命題,即人類在大自然中充當一個什么角色?梭羅認為,人與自然是一種平等關(guān)系,自然是人、動物、植物、天空、海洋等物質(zhì)共有,人類應(yīng)該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親密無間、和諧相處。人類從來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孩子。
(二)人與自然是“親如骨肉的關(guān)系” 善待和珍愛一切生命是人類的行為原則。梭羅認為萬物是有靈的,包括動物,同時也包括植物。日本江本勝博士對“水”進行了上萬次的試驗,得出結(jié)論是水在不同的氣氛和情感中的結(jié)晶體完全呈現(xiàn)不同特征,充分證明物體有時也是有感情的,我們必須善待和珍愛他們。梭羅把小小的松針稱為“摯友”,把熟悉的松樹稱為“老相識”。他常常在最深的積雪中踏行去與一棵毛榛、黃樺或松樹踐約。在瓦爾登湖畔,甚至連松鼠都與他混熟了。在梭羅的筆下,大自然是那么的慈善和溫暖,為人類提供陽光、風雨、春夏秋冬,并永遠提供健康和快樂。他認為,所有的動植物都是兄弟姐妹。人與自然萬物的關(guān)系是平等的兄弟關(guān)系。
(三)要達到“天人合一”,必須回歸自然 梭羅說,如果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就不會感到寂寞。他一個人在瓦爾登湖畔獨居兩年多的時間,他就沒有寂寞感。他寫道“在一個夏天的早晨里,照常洗過澡之后,我坐在陽光下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桃樹和黃櫨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和寧靜之中,凝神沉思,那時鳥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聲地疾飛而過我的屋子,直到太陽照上我的西窗,或者遠處公路上傳來一些旅行者的車輛的轔轔聲,提醒我時間的流逝。我在這樣的季節(jié)中生長,好像玉米生長在夜間一樣。”他在“寂寞”一篇中寫道“我在大自然中以奇異的自由姿態(tài)來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因為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都成了他的伴侶。
(四)人是自然的忠實之子 他認為“與自然為伴,與拍打著窗沿的雨滴為伴,與屋子四周所聞所見為伴,是多么可愛?!盵3](P30)他每天與自然為伴,獨處的憂愁忘得一干二凈。梭羅是忠實的自然之子。
在梭羅看來,獨居的兩年零兩個月,物質(zhì)上雖然不富足,但可以自給自足,但精神上是十分富足的,也是和諧的,人生達到了一個崇高的境界。
(一)無拘無束的生活帶來了精神的和諧 在瓦爾登湖畔,有花草蟲魚為伴,沒有制度的約束,沒有外人的打擾,思想自由地飛翔,自由地閱讀,自由地思考,一切精神都是放松的,人的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華。他從自然中領(lǐng)悟到的信息就他所謂的真正生活。
(二)和諧的精神世界必須得到自然界的啟示
自然具有健康、樸素的天性,自然可以凈化人的心靈,恢復(fù)人的天性。梭羅把瓦爾登湖看成“神的一滴”,它生活得含蓄而有自尊,克制又簡樸,獲得了令人驚嘆的純潔。他在“結(jié)論”中指出“自己的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guī)律也就越簡單,貧困將不成為貧困,軟弱將不成為軟弱?!盵5]人的心靈有了自然界的啟示,就會變得富有而充實??梢哉f,《瓦爾登湖》的創(chuàng)作,也是自然界啟示的結(jié)果。
(三)明智地生活與鮮活地思考 梭羅對精神生活的重視,以及他的簡單生活方式是教人們怎樣明智地生活,鮮活地思考。智者的生活方式,就是外在的簡樸而內(nèi)涵豐富,比如中國的孔子、杜甫等人也是如此。“荒野中保存一個世界”,梭羅的這句箴言已經(jīng)成為了美國著名環(huán)保組織“塞拉俱樂部”的座右銘。
結(jié)束語:梭羅的《瓦爾登湖》不僅是文學名著,也是哲學名著,同時也是美學名著,環(huán)保名著。從這個意義上講,《瓦爾登湖》對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將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1]唐志欽.從《瓦爾登湖》看梭羅的生態(tài)理念[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1).
[2]盧凌.“梭羅《瓦爾登湖》的審美價值”[J].安徽大學學報,2003,(2).
[3]劉永生.瓦爾登湖[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0.
[4]徐遲.《瓦爾登湖》序言[M].上海:上海譯文版社,1982.
[5]李靜.從梭羅看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9,(1).
責任編輯 張吉兵
I109.4
A
1003-8078(2015)05-0038-03
2015-05-19
10.3969/j.issn.1003-8078.2015.05.10
朱伊(1994-),女,湖北羅田人,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英語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