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飛,林翠芳
(1.合肥濱湖職業(yè)技術學院 建筑工程與設計學院;2.安徽三聯(lián)學院 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230601)
高?!睹佬g鑒賞》課程教法新探
楊曉飛1,林翠芳2
(1.合肥濱湖職業(yè)技術學院 建筑工程與設計學院;2.安徽三聯(lián)學院 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230601)
目前高?!睹佬g鑒賞》課程教學多是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路線,以介紹美術作品和作者生平為線索展開教學,更多的還處于一種淺層的鑒賞狀態(tài)。要想進一步深化鑒賞內涵,創(chuàng)設深層鑒賞情境,急需構建新的課程教學模式,教師要結合作品的美學、圖像學、美術考古學、美術宗教學等交叉學科意義進行多角度的解讀、賞析,以及配以適當?shù)膭?chuàng)作練習,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手段,進行深度鑒賞剖析,最終將課堂主導權交還學生,真正實現(xiàn)美術鑒賞課程目標。
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模式;交叉學科
高?!睹佬g鑒賞》課程旨在以美術鑒賞方法為指導,以具體美術作品和現(xiàn)象為載體,以美術批評為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大學生獲得基本的美術理論素養(yǎng),進而實現(xiàn)對美術作品和現(xiàn)象進行理性的分析這一教學目標。
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應堅持以下原則:第一,課堂教學注重增強學生對美術常識性知識的積累和學生對于美術的鑒賞方法,使美術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綜合審美素養(yǎng),幫助學生建構科學的審美心理;第二,課堂教學注重激發(fā)學生對美術作品和現(xiàn)象的感悟和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采取流動式教學,鼓勵全體同學積極參與,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第三,要重視美術學科與邊緣學科間的滲透與互補;第四,積極創(chuàng)設第二課堂,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學生去美術館、博物館參觀展覽,采取體驗式教學,直面現(xiàn)實藝術,再布置相關主題性任務,形成感言或者心得并互動交流討論,讓學生在互動中獲得成長。
美術鑒賞課程結構是否優(yōu)化,教學脈絡是否清晰,梯度是否合理,是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起決定作用的還在于美術鑒賞課程的內容設置。
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對于作品的解讀不能局限于淺層的解釋或是對奇聞軼事的介紹,而要貼近作品本身,關注形式、內容、法則、風格、特征和價值等,使他們掌握批判性的觀看圖像、解讀圖像的方法,從而形成敏銳的視覺識別判斷能力,提高審美能力。
學生不僅要學習解讀美術作品表層的方法,同時對于美術作品的背景知識和交叉學科知識也要涉獵,譬如涵蓋在宗教學范疇的美術作品意義、人類學范疇的美術發(fā)生嬗變進程、考古學范疇的美術作品層位學和類型學的整體觀照、管理學范疇的美術市場流變、心理學范疇的美術心理特征等,這些都是深度挖掘美術作品涵義所不可或缺的,只有這些內容的介入,才不致使鑒賞變成空中樓閣。
學生的美術鑒賞力不是先天就具備的,而是需要經過后天的專門訓練才能獲得的。這種鑒賞力的形成有賴于對不同美術種類中藝術語言的認知、理解、體驗和感悟,這需要長期的專門訓練和實踐。適當?shù)娜L試創(chuàng)作或制作美術作品,對于單學理論的學生也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學生能夠切身去體會美術的特征和規(guī)律,不至于紙上談兵而流于膚淺。因此,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對于一些具體的技法的分析和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如:中國畫里面有“十八描”、“斧劈皴”、“披麻皴”等等,缺少這些技法的講解和實踐,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也會是蒼白無力或者淺嘗輒止的。
教學方法的采用其實就是教會學生鑒賞美術作品理論和方法的過程,通??筛爬橐韵聨追N方法:
(一)體驗式教學
學生鑒賞美術作品與情感體驗是同步過程,不同的鑒賞主體因各自的文化背景、活動區(qū)域以及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其對美術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體驗也會不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特點選取不同的作品,以增加鑒賞的情感實效性,當然在選取同一作品也可能出現(xiàn)對不同人群所產生的“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效應,這都是體驗式教學所需要的。例如對中國畫筆墨、章法、氣韻的鑒賞和體驗會讓很多學生感覺到意在像外,寓意含蓄朦朧等等,但是每個人感觸的不同又是那么的微妙,其中的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文化底蘊和中國古代美學精神在教學中是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引導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視知覺能力和感悟。
案例:筆者在教學中選取德國畫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的作品《母親》做體驗式分析,只有少數(shù)學生認為這是單純的素描作品,他們對于畫面的線條、結構給予很高的肯定,大部分學生第一印象則是畫面母親形象并不美麗,甚至是丑陋的,但是這種形象又是那么震撼人的心靈。很多來自農村的孩子對于這種形象感觸很深,認為這一形象雖不好看,卻深層的揭示出作為社會底層人物的內心苦痛以及對于生活往往表現(xiàn)出的那一份難以相處、斤斤計較等女性性格。在他們認為,這是一幅以丑為美的經典作品,使他們不自覺的聯(lián)想到自己的母親,想到母親的偉大。
其次,美術鑒賞競賽、辯論活動的開展也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鑒賞的積極性,在參與的互動過程中學生能體驗到鑒賞的快樂。再有就是可以通過外部資料的輔助解讀幫助學生進行體驗,譬如對中國畫上面的詩詞題跋等進行闡釋,可以使學生更深層次理解畫面信息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和心境。美術史學界往往存在著一些難以定論的課題,主流觀點的確立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依賴眾多外部資料的輔助與支撐,換言之,一種佐證材料。
案例:筆者曾開展唐寅其人其畫辯論,參與辯論的學生對唐寅生平做了詳細了解,收集了大量的作品資料,學生對唐寅作品的評價有褒有貶,正反雙方在辯論的時候很多都結合了唐寅繪畫中的詩文題跋,在感性的體悟基礎上深層次地透析其在不同時期所面臨的境遇以及在畫面中想表達的深層內涵,這種方式可謂是一種良性的體驗式鑒賞。
(二)讀圖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法對于鑒賞美術作品是最直接有效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通常是先通過美術作品表層結構與形式上的分析,借助形式、線條、色彩、材料及技術手段,再結合作品知識性的解釋,挖掘作品背后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意義,以此獲得對作品本身視覺品質、圖像信息和文化意蘊的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加入個人的情感以及判斷事物價值的取向。所以,讀圖能力實質上可以理解為視覺判斷能力,或者理解為視覺審美素養(yǎng)。
案例:在介紹文藝復興時期揚·凡·愛克作品《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時,筆者將鑒賞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或者三個層次,先讓大家就作品本身的視覺品質分析圖像,它包括畫面形式、線條、色彩、材料及技術手段,這一階段的體驗使學生獲得了對作品最表層的體悟。接下來幫助學生獲得藝術品圖像的知識性解釋,這就涉及到畫面中人物身份、故事內容、歷史背景和傳統(tǒng)脈絡,以及某種表現(xiàn)方式的某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以此來進一步揭示人物站立姿勢的含義和畫面中不同事物所具有的不同象征意義。第三階段是挖掘作品潛在的政治、社會、文化意義,藝術作品不是獨立存在的,從《阿爾諾芬尼夫婦像》這幅畫中我們可以了解十五六世紀尼德蘭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和背景,作品展示了當時人們現(xiàn)實的生活景象,側面印證了當時正處于中世紀禁欲主義開始破除,人文主義觀念開始萌芽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這個層次的分析目的在于,從文化、政治、經濟、宗教、社會慣例與風俗等方面,把藝術家與作品置于具體的文化環(huán)境,實現(xiàn)意義的互證,證明作品所從屬的特定世界觀,同時也從作品的意義上返回到對整體歷史條件的認識。通過這三個階段的解讀,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也由表及里發(fā)生著遞進。
(三)人類學式鑒賞教學
美術人類學主張文化多元及互補,試圖建立一種以網格狀的時空、地域文化理想來詮釋人類美術行為和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此種研究范式對于理解和觀照人類的美術事像和各民族民間藝術是大有裨益的,任何民族民間美術的產生都有其母體根源和歷史必然性,從風土人情到歷史淵源再到文化傳統(tǒng),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產生、發(fā)展,它承載著不同民族區(qū)域文化的審美理想以及美術存在的多樣化。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映射以及影響那一民族特有的心理和性格,教學過程中融入美術人類學的方式方法,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多元文化植被下美術存在的多元和異同,尤其是對于有著廣闊生存土壤的民間美術而言。
案例:在學習民間美術章節(jié)中,筆者介紹了灘戲面具,結合儺戲面具實物和面具圖像,解讀儺戲面具被賦予的宗教與民俗含義,最主要的,作為一件藝術品,儺戲面具它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它遵循著自身的藝術規(guī)律與原則。儺戲面具的各種藝術造型、質料選擇、色彩運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審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異。通過這種人類學式鑒賞教學,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藝術的形成與發(fā)展內在的客觀必然性。
(四)比較式教學
比較式教學是建立在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基礎上的,在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將美術信息和內容加以整合與優(yōu)化,通過空間維度的比較使不同國家和區(qū)域的美術進行橫向梳理,實現(xiàn)歷史文化背景、美術種類、美術流派、藝術家、藝術家創(chuàng)作過程、美術作品的比較,幫助學生客觀理解異質文化語境下的美術作品異同及影響,把握民族文化基本特質,升華學生審美情感和共鳴,以此達到區(qū)域文化的傳承、借鑒和創(chuàng)新;亦可通過時間維度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發(fā)展變化進行縱向比較,從中找出美術作品和現(xiàn)象的演變規(guī)律或軌跡,最終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和現(xiàn)象進行分析、比較、判斷。
案例:比較式教學的運用是非常普及的,尤其是針對美術史課程內容,筆者曾將達芬奇與達利作品《最后的晚餐》讓學生進行比較,“最后的晚餐”這一題材眾多畫家都先后創(chuàng)作過,其風格面貌、內容涵義區(qū)別非常之大,將這些作品提出來進行比較是非常有意義的。達芬奇與達利二人的作品在表現(xiàn)形式、思想意蘊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使得藝術作品具有了獨特品質甚至是唯一的。學生面對這兩幅作品,不可回避的問題聚焦在兩幅作品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或相同?兩位作者在各自所處時代背景及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該作品初衷以及動因是什么?因此,學生自覺的都回歸到對藝術家們各自生活的社會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和生活環(huán)境、藝術發(fā)展狀況的解讀上,最終形成比較式的結論。
(五)批評式教學
無論是面對傳統(tǒng)美術作品還是現(xiàn)當代這個良莠不齊的美術語境,鑒賞過程中批判性思維必不可少,批判性思維的缺失,學生很容易迷失在多元文化和藝術形式中。美術批評最終的落腳點必然是對美術的終極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融合形式主義批評、文化學批評、精神分析批評、女性主義批評、社會學批評等視角,使學生對藝術作品及其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等方面做進一步理解和判斷,當然這種批評并非完全是否定的,合理的批評對于對象的理解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有著催化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避免以自己既定的評判標準或結論影響到學生甚至是強加給學生,要給學生留足批評的空間而不至于受到先入為主傾向的毒害。
案例:筆者在現(xiàn)當代藝術章節(jié)中介紹了8幅非常有爭議的作品,以徐冰的《文化動物》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對其進行藝術批評,發(fā)表各自的觀點。有學生認為這件作品暗示出“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強奸”,意義深刻,也有學生認為藝術家的這一行為充斥著低俗和惡劣,是對藝術的踐踏和褻瀆,各自都闡述出各自的理由。當然,對于藝術作品我們還是要懷著一種包容的心理去面對和審視,不同的批評視角會有不同的批評結論,這也是我們對待藝術作品應有的態(tài)度,這便是藝術作品之所以稱為藝術作品的本質原因。
總之,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和手段學生能夠獲得對美術作品自律性和他律性的認識,從形式特征、社會背景、文化意蘊由表及里的認識,能夠多角度、多層次的感悟、剖析出一幅美術作品。
在宗教美術里學生如能理解宗教宣揚的人性的崇高和偉大,就能更好的去體悟作品中透發(fā)出來的崇高的人道主義宗教情感,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真實性理解和人生價值的肯定,因為二者有著本質上的一致性,也就是以情感人。在人類學范疇對美術發(fā)生的研究主要包括還原美術發(fā)生的歷史原型、自然環(huán)境的異化以及與美術相關的人類文化現(xiàn)象,這種研究方法,對于處于日新月異的我們去調適自身身心狀態(tài)有著積極意義。考古學上的某些發(fā)現(xiàn)對美術的作用有時候是震撼性的,它往往會填補美術史上某一研究領域的空白,或者是某一論斷決定性的論據(jù),亦或者是推翻、顛覆以往某一得到大家共識的重要資料。所以,考古學方面關于美術的最新信息也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具體而言,《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或程序來進行:
首先,教師要在課程開設之初教授學生關于鑒賞美術必要的藝術方法和角度,這同時涉及到圖像學、宗教學、考古學等學科知識的介紹,如果沒有對這些學科或者與美術相關的邊緣學科深層意義的探尋,我們是無法獲得對美術作品形式與內容方面的整體認識,更加無法深刻的體會美術的本質。突破單一學科知識體系,構建美術邊緣學科資源優(yōu)化與整合課程體系,對于美術課程改革以及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也是哲學觀念、生態(tài)觀念關于系統(tǒng)論、局部與整體思想的延伸。
其次,在課程教學中期,采用理論講授和美術作品欣賞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此階段的理論講授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于不同美術類別的藝術語言的介紹,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不同美術類別的本質特征,才能提高學生關于美術作品的理解能力及審美意識。作品欣賞可通過教師講授為媒介,亦可選取優(yōu)秀的影像資料,使學生獲得更加直觀的感悟。
再次,必要的動手實踐活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學生或者教師動手完成的作品具有實體性,在分析上更加直觀和有說服力。
另外,教學內容以單元形式組織和編排,教學設計過程要針對每一教學單位合理安排主題和側重點,再整合、優(yōu)化好必要的美術理論知識,構建好完備的美術鑒賞基礎平臺,單元課程結束時,學生有必要針對某一特定的美術作品或者現(xiàn)象定期開展主題性探討和總結,這樣,課堂的主導權就交還到學生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調動,其知識面和視覺表達能力亦得以延展。教師最后可結合學生觀點和課堂效果給予點評,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比較和分析,探尋其深層意蘊和內涵,使學生更加深刻的把握時代審美意識、文化特征及美術的本質。以上各環(huán)節(jié)直接相互銜接構筑為一個動態(tài)而完整的閉環(huán),即主題目標設定-知識平臺搭建-審美引導拓展-審美活動執(zhí)行-審美評價反饋。
鑒于以上所述,高校美術鑒賞教學模式的轉型有賴于交叉學科知識的介入以及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和整合,鑒于筆者對于外文資料的涉獵、美術鑒賞單元課程設計及美術專題研究深度不夠,使得本論文在實踐教學案例的舉證和教學效果的評價上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此為筆者今后學習和研究的方向。
New agen t on the teaching app roach of A r t Connoisseu rship in college
YANG Xiaofei,L IN Cuifang
Currently,the traditional low-level teaching approach of Art Connoisseurship is still widely applied in college,which focuses on introducing artworks and the authors'lives.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establish a high-level connoisseurship,teachers need to app ly a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integrated with artworks'meanings of other cross discip lines such as aesthetic,iconology, archeology,and religious studies,and to analyze the artworks from various angels while giving appropriate practice,thus allowing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and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art connoisseurship.
A rt Connoisseurship;teaching approach;cross discip lines
G652
A
1009-9530(2015)04-0136-04
2015-04-27
安徽省2014年度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高校美術鑒賞課程與邊緣學科整合及優(yōu)化研究"(SK2014A351)
楊曉飛(1982-),男,合肥濱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建筑工程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設計教育。林翠芳(1976-),女,安徽三聯(lián)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