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之歌》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說,也是她惟一一部以男性為主人公的作品。小說講述了黑人男子奶娃從繁華的大都市密歇根,到南方偏僻小鎮(zhèn)沙瑪理“尋根”的故事。在“尋根”的旅途中,通過了解祖先們的歷史,奶娃的家族榮譽感被喚醒,他從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自私冷酷,目中無人的“大少爺”,變成了有責任感,有愛心,有民族自豪感的熱血青年。莫里森從踏入文壇的那一刻起,就以發(fā)揚黑人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她認為,只有認識,欣賞和接受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才能抵擋外來文化,特別是白人強勢文化的侵襲。所以,在她的小說中穿插著大量具有濃厚非洲風情的神話傳說,宗教儀式,傳統(tǒng)歌謠等等。《所羅門之歌》從始到終都貫穿著這些“非洲元素”,它既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首動聽的“非洲文化之歌”。
一、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祖先觀念在非洲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作用,祖先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洲社會結構的特征,適應了各共同體內聚和認同的需要,對各黑人社會長期延續(xù)起著重大作用?!?[1](P12)非洲人有尊重老人的傳統(tǒng),祖先崇拜的基礎是非洲黑人的靈魂觀。非洲人認為人是有靈魂的,靈魂使身體具有生氣,充滿活力。他們相信自己的祖先即使在肉體死后,靈魂依然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在《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姑媽派拉特就在其已逝父親的召喚下,回到了當年她和哥哥麥肯·戴德藏身的山洞,將他哥哥打死的白人尸體背了出來?!鞍职指嬖V我去,他不斷的來找我。他告訴我,一個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你不能飛走而扔下一具尸體不管?!?[4](P206)派拉特的一生都在追隨著父親的意志,傳遞著祖先的精神。小說中,她是離祖先,離自然最近的一個人。她的名字(Pilate)給予了她“導航員”(pilot)的使命,她要指引侄子奶娃踏上回歸本族文化之路。
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廣大非洲人民,從古到今都要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做艱苦卓絕的斗爭,以獲得必要的生活來源。在長期與自然的共存中,他們形成了對自然的崇拜,并通過一些祭祀儀式等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之情。他們崇尚和親近自然,并把自己當成自然的一部分。
小說中,派拉特外表高大強壯,在奶娃的眼中,她就像一棵大黑樹。她不拘束于外表上的包裝,在衣著、飲食、行為舉止等各方面都展示了她率真自然的天性。和“奶娃”的媽媽露絲相比,“她們姑嫂二人十分不同。一個檸檬黃,另一個黝黑。一個內穿緊身胸衣,另一個衣裙里面一絲不掛。一個博覽群書可是足不出戶,另一個只讀過一本地理書,但是曾經從這個國家的一頭走到另一頭。一個完全靠金錢生活,另一個視金錢為糞土。 [4](P141)這段描寫充分展現了崇尚本民族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黑人與受白人思維同化了的黑人之間的區(qū)別。一個在赤祼裸的自然狀態(tài)生活,另一個則生活在一層層的包裹之中。在大城市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下生長的奶娃,一直渾渾噩噩地生活到三十幾歲仍然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他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感到困惑和無助。直到踏上了回歸故里,回歸自然的旅程,他才獲得了真正的新生?!八l(fā)現自己僅僅由于走在大地之上便振奮不已。走在大地上就像是他屬于大地;就像他的兩腿是莊稼的莖,是樹木的干;他的部分軀體就這樣往下延伸,延伸,直扎進石頭和土壤之中,感到在那里十分暢快——在大地上,在他踏腳的地方。他也不跛了?!?[4](P279)自然不僅給了他健全的心靈,甚至醫(yī)治了他殘疾的身體。莫里森頗具匠心地將主人公成熟的標志定義為與大自然的合一,這足以說明自然對黑人民族的重要性。
二、成人儀式
成人儀式是非洲古老的傳統(tǒng)儀式?!皩Ψ侵奕藖碚f,成年儀式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少男少女要做好進入成年的準備,它也是為了讓他們做好適應集體和社交生活的準備,它是社會、文化和宗教生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1](P418)一個人要想獲取各種生活技能,獲得群體里的認可,就必須接受成人儀式這一考驗?!俺扇藘x式有許多象征意義,往往輔之以戲劇性的場面和效果。在舉行儀式期間,受禮人要遠離村莊獨自生活,在此期間,長者要向他們傳授各種知識,如當地神話、傳說、諺語、狩獵、耕作等各種生產技能,以及性的知識?!?[2](P38)
小說中,奶娃正是在經過“成人儀式”后才“斷奶”,成為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黑人青年。奶娃為了找回父親失落的金子,也是為了逃避紛繁復雜的生活現狀,獨自一人踏上回歸故里的旅程。然而從他走出機場的那一刻起,各種考驗就接踵而至。他先是丟失了所有的行李,然后手表壞了,皮鞋破了,最后那漂亮的西服也不成樣子??梢哉f,他身上所有符合白人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東西全都離他而去。而他得到的,是對祖父生平的了解,鄉(xiāng)鄰們崇敬的目光和由此而發(fā)的自豪感。甚至他來南方的目的都變了,他不再是為了獲得財富而拿金子,而是想為祖父報仇,把以前被白人搶去的東西重新奪回來。然而,在家鄉(xiāng)沙瑪里,他揮金如土的“少爺”脾氣和溢于言表的白人思維,引起了當地黑人的不滿。“他們打量著他的膚色,看到他也和他們的一般黑,可他們知道他長著一顆白人的心?!?[4](P265)為了將奶娃變成真正意義上的黑人,他們邀請他去打獵。在打獵的過程中,奶娃看見別的獵手可以和動物交流,可以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在那茂密的樹木,漆黑的夜晚,他的錢,他的車,他的西裝、皮鞋都不能幫助他。這使他徹底地領悟到,“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就是與生倶來的身體,余下的便只有學著去應用的本領,以及堅忍的品德。還有視、聞、嗅、味、觸——還有他自知他所不具備的其它官能與意識:在需要感覺的一切事物中,要有一種分辨能力,一種生命本身可以仰仗的能力。” [4](P276)在經過九死一生的打獵之后,奶娃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接下來,獵人們對獵物貍貓的剝皮、切割過程則象征著他們對奶娃施行了傳統(tǒng)的“割禮”。最后,奶娃來到妓女“甜美”的家中,享受了美妙的性愛。奶娃之前已經和很多女人發(fā)生了關系,例如被他拋棄的哈格爾,但在兩性的關系中,他始終是自私,霸道的,他并沒有懂得健康正常的兩性關系應該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然而,這次在“甜美”的家中,他甚至主動提出給甜美洗澡,按摩。這一細節(jié)說明,奶娃經過這次“成人儀式”的洗禮后,不僅在黑人意識方面成熟了,在對待兩性關系的問題上也變得成熟了。他成為了一個有責任心,有愛心的黑人青年。
三、倫理道德
著名的非洲黑人學者、烏干達大學教授J·姆比蒂在他的《非洲宗教與哲學》一書中曾這樣概括非洲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倫理和道德規(guī)范:“友善,慷慨,不自私;仁慈;正義;忠實正直;不虛偽;不偷竊;遵守契約,不作假;幫助和保護窮人,弱者,和婦女;尊重老人,給他們榮譽?!?[2](P122)
《所羅門之歌》在描寫奶娃“尋根”,接受“成人禮儀”的過程中,也將這些傳統(tǒng)的倫理美德一一賦予了他。在小說的第一部分,奶娃還在安逸舒適的家中過著花花公子的生活,他對愛情不忠誠,對父母姐姐也沒有多少愛,他和窮人間有明顯的分界線,不僅不幫助他們,而且在幫助他冷酷無情的爸爸打理生意的過程中,還會壓榨他們。他身邊只有吉他一個朋友,然而他們也不能互相理解。對于其它的人和事,他毫無興趣也不知道如何去了解。為了得到金子,他和吉他甚至去他的姑媽家偷竊,所有的這一切都與黑人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背道而馳。直到小說的第二部分,奶娃深入黑人社區(qū)內部,受到了文化的洗禮,尋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姓氏,了解了祖先的故事后,他才意識到自己以前的種種不是,深深的反省自己。
“奶娃想起了派拉特,臉上泛起了微笑。他想派拉特,想她的家,想她一意孤行要離開的親人……憎恨父母,憎恨姐姐們,現在看來實在愚蠢……他的思緒又轉到了哈格爾身上,轉到他最后是怎么對待她的態(tài)度之上。他為什么從來沒有請她坐下來同她談一談呢?認真地,誠摯地談一談”。 [4](P288-289)
在這條艱辛的尋根之路上,偉大的人性之光一點點照亮了奶娃原來死灰一樣的心靈,使他快速的成長,成熟了。這是莫里森“用黑人傳統(tǒng)文化教育黑人青年”的一個成功案例。
四、傳統(tǒng)歌謠
在非洲,音樂和舞蹈不僅僅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消遣活動,而且也是構成社會整體所必需的一種社會活動。黑人各族傳統(tǒng)的音樂藝術產生于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音樂是他們感情的宣泄和力量的源泉。在《所羅門之歌》中,歌謠更是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它不僅賦予了小說一個新穎的名字,而且像一根紅線將小說連接為一個有機整體,前后銜接,首尾呼應。在小說的開頭,當史密斯先生欲展翅飛翔時,派拉特用濃厚有力的低音唱道:
歐
售糖人飛走了
售糖人走啦
售糖人掠過天空
售糖人回家嘍…… [4](P9)
派特拉的歌聲既給史密斯先生悲壯的行為加上注釋,又增加了飛翔的神圣感。
麥肯·戴德是一個自私冷酷的黑人地產商,他生活的中心就是金錢和地位。然而當他聽到派拉特,麗巴和哈格爾祖孫三人的歌聲時,他也向這歌聲屈服了。
“她們唱出的歌聲使他想起了田野,野生的火雞和長斑點的野獸……他在窗口附近,躲在暗處,感到白天的煩躁從身上消失了,自然而然地陶醉在燭光中婦女歌唱的美感之中……當麥肯在記憶和音樂的重壓下覺得自己軟化下來的時候,歌聲消逝了。氣氛是寧靜的,但麥肯卻無法離開?!?[4](P32-33)
因為這歌聲是黑人傳統(tǒng)文化向他發(fā)出的召喚,是來自祖先的聲音。歌聲讓他沉浸在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中,觸動了他心底最柔軟的部位,使這位“長著一顆白人的心”的黑人也開始融化了。
奶娃在完全聽懂了“所羅門之歌”后,結束了他尋根的旅程。通過這首歌謠,他找回了屬于自己家族的姓氏,了解了從曾祖父到他的四代家族史。這首歌謠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一扇古老而塵封的門,也解開了這部小說從標題開始就設得一個懸疑:究竟誰是所羅門?所羅門之歌是一首什么樣的歌?在小說的結尾,派拉特中了原本射向奶娃的子彈,死在了吉他的槍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派拉特的要求卻是“唱點什么給我聽”。奶娃不會唱什么歌,也沒有讓別人愛聽的歌喉,但他還是飽含深情的為派拉特背誦了“所羅門之歌”的歌詞。只是這一次,他把曾祖父所羅門的名字,改成了售糖女,也就是指派拉特?!笆厶桥灰盐襾G在這里/棉花球鈴會把我窒息/售糖女不要把我丟在這里/巴克拉的胳膊會把我扼起。” [4](P333)這歌詞表達了奶娃對于派特拉的愛和不舍,也是向派特拉表明,他已經是一位真正的有家族榮譽感和自豪感的男人,派特拉的心血沒有白費,她把他帶到這個世界,最終又為了他獻出生命,這些都是值得的。
五、結語
莫里森的敘述手法具有公認的后現代主義色彩。然而,在她跳躍的思維,多視角敘述背后,從更深層的角度分析她的作品,我們不難挖掘出一些最傳統(tǒng)最古老的東西,那就是對非洲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再現和傳承。在被問及社會對黑人的成見何時會消失時,莫里森悲觀地答道:“只要教育和經濟狀況不改變,就永不會消失?!?[5](P226)如果黑人只是接受白人的教育,學習他們指定的課程是很危險的。《所羅門之歌》透過奶娃成長的故事說明,黑人真正需要接受的教育必須從黑人文化中獲得,只有民族自豪感、責任感被喚醒,黑人才能抵擋住白人種族主義文化的侵襲,自豪而自信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