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2011年《新亮劍》的熱播使得新時期軍旅英雄以嶄新的姿態(tài)出現,突破了以往高大全的固定模式,創(chuàng)造了個性鮮明、符合受眾需求的新英雄形象。本文通過對軍旅英雄形象突破的原因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新時期軍旅劇英雄人物塑造的創(chuàng)新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完善軍旅劇的發(fā)展。
關鍵詞:蘇軾 貶謫文學 品格教育
在百花齊放的中國電視劇中,軍旅劇一直是引領主流價值觀念的政治宣傳工具,無論是在主題還是形式結構上無不帶有濃厚的說教色彩。然而最令觀眾欣賞的則是劇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隨著時代的不同,社會生活的變遷,軍旅英雄們開始以嶄新的姿態(tài)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一.軍旅劇英雄人物形象急需突破的原因
1.受眾需求。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受眾的接受程度,審美心理的思維定勢和先在結構的改變決定著受眾對于軍旅英雄的審美需求隨之多元化發(fā)展。新時期的英雄塑造側重于多元化、缺陷性并盡可能的貼近生活,如觀眾對于《亮劍》中李云龍這樣小農軍人的喜愛、對《士兵突擊》中許三多這樣木訥士兵英雄的喜愛,英雄從神壇上走下來回歸到人性,給予觀眾心理回應和滿足。
2.藝術創(chuàng)作自身需要。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大眾文化漸趨向平民、通俗、真實,因此在當下英雄主義犧牲精神不足、人性趨向自私的時候,軍旅英雄的出現滿足了觀眾不敢為之的英雄氣概,在人心虛假、物質精神虛偽之風盛行的時候,帶著真實感搬上屏幕的軍旅英雄彌補了人們心里的恐慌。
3.媒介追求利益的需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電 ?視作為一種傳播媒介須從事經營活動,獲得利潤成為電視劇存活的保障。能否獲得利潤以及獲利的大小最重要的在于能否最大限度的收獲不同層次的觀眾群。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擁有單一英雄模式的軍旅題材電視劇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對軍旅英雄的突破與發(fā)展成為了關鍵。
二.新時期軍旅劇英雄人物塑造的突破與發(fā)展
1.形象的真實性。電視劇能提供給觀眾的無非就是在其中看到了他自身的影子,感到親切認同,抑或是提供了一種現實人生所匱乏的但人人都向往的東西。新時期英雄人物不再只局限于戰(zhàn)場廝殺,對于愛情、親情、友情乃至于家庭生活都有展現。如《新亮劍》第一、二集中出現了婦女獨立團一營三連的指導員鄭芳與李云龍在行軍過程中產生了情感,趙家峪村婦救會主任楊秀琴傾心于李云龍,戰(zhàn)地醫(yī)院護士田雨最終成為李云龍的妻子,李云龍與田雨的婚后生活,兩人性格上矛盾的沖突,關于人生價值觀的分歧,都為整部劇注入了生活氣息。另外,社會寬松化使人們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強。所以,李云龍罵罵咧咧的出現,張口‘老子‘你他娘的,一副小市民模樣,斤斤計較,觀眾看到了人物獨特的性格和特征,這樣的塑造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實。
2.形象的個性化。審美情趣的多元化和視覺文化成為審美文化主流的發(fā)展趨勢不斷地向影視業(yè)提出新的要求,作為軍旅劇靈魂的英雄人物個性是否能鮮明獨特則是一部軍旅劇成功的重中之重。仍以《新亮劍》為例,李云龍就是一個十分個性化的人物,他在發(fā)現國民黨部錢伯鈞與日本人相勾結意圖背叛其上司楚云飛時并沒有因為國共的矛盾而袖手旁觀,反而率領部隊全力營救被圍困的國民黨將領楚云飛,戲劇性的是在救出楚云飛后卻并沒有表現出一貫意義上的助人為樂不求回報,而是理直氣壯的把從楚云飛部繳獲的槍械彈藥全部掠走說是就當做辛苦費了。真真應了劇中引用狄士累利的那句明言:“沒有永恒的朋友,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狈鼡羧哲娙A北觀摩團時遭遇到一小股勢力的頑抗,李云龍帶領部下與日軍一對一的拼刺刀,在這幾個日本軍人被殺后,李云龍并沒有像以往一樣命人扒光他們身上的棉衣而是讓部下把這些人埋了,他說:“這些人像條漢子,只要是條漢子老子就尊重?!边@些反于常態(tài)的對比恰恰把李云龍身上特有的個性表現出來。
3.形象的多元化。新時期大眾文化更加生活化、更加靈活民主,從橫向上來看,李云龍式草莽型英雄、《DA師》中的知識型英雄、《士兵突擊》中許三多式的草根英雄、《我是特種兵》中莊焱式的80后個性英雄,這些人物已經突破了固定的類別。從縱向來看:《新亮劍》中李云龍狹路相逢勇于亮劍式英雄、政委趙剛知識分子出身卻能百步穿楊式英雄、二營長沈泉粗莽卻在關鍵時刻手持炸藥包犧牲自己炸損敵人的坦克、戰(zhàn)士小六子為保護首長與敵人貼身肉搏最終被殺。上至首長下至小戰(zhàn)士,作者給出了不同階層的英雄,他們擁有不一樣的英雄方式,受眾能夠從中找到自己鐘愛的那一款。
4.形象的缺陷美。新時期的英雄在突出其個性的同時不約而同把重心放在了人物的缺陷性上,李云龍為救自己的老婆擅自發(fā)動一場十多個旅、團參加的戰(zhàn)役,未向上級請示就擅自攻打平安縣城致使整個西北地區(qū)亂成了一鍋粥;為了給魏和尚報仇,他軟禁了前來勸解的老友,不惜違反軍紀,強行攻打已經被共產黨招安的土匪山寨,成功后又不顧共軍優(yōu)待俘虜的政策手刃了土匪頭目為戰(zhàn)友報仇。正是這種至情至性的性格,深深的打動了觀眾。他常常從敵軍身上撈“家底兒”,愛占便宜不能吃虧,愛講粗段子,無視組織紀律,他身上的缺點一堆卻深受觀眾喜愛。
5.形象的娛樂性。電視劇的娛樂性不是其本身所原有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受眾需求層次的轉變而不斷進化的。比如《新亮劍》里李云龍無視組織紀律擅自攻打平安縣城而被旅長訓斥,他嬉皮笑臉的討好旅長的窘相給觀眾一種輕松地感覺;又如在趙家裕被拉去給村子里的婦女群眾講話時充分展現了李氏風格,插科打諢略帶粗魯的言語不僅使得趙家裕的婦女會成員哄堂大笑,也把觀眾帶進了輕松的氛圍中。
三.新時期軍旅英雄形象創(chuàng)新的影響
1.擴大了市場需求。隨著軍旅題材劇越來越形象生動人物塑造,人物類型也不斷被創(chuàng)新,軍旅劇市場打破了原有的央視獨尊局面,需求市場擴大到地方電視臺,軍旅劇的市場不斷擴大。據數據顯示,2002年到2005年間,軍旅題材電視劇共創(chuàng)作了84部,占軍隊創(chuàng)作總量的86.8%,其中不少作品相繼入選了“五個一工程”獎、電視劇“飛天獎”和中國電視“金鷹獎”。同時,軍旅劇在人物塑造上下足了功夫,創(chuàng)作了立體感強、個性特征鮮明的新時期英雄人物形象,滿足了市場多元化需求,進一步促進市場的擴大。
2.滿足了不同年齡層受眾需求。新時期軍旅劇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使得其內容、人物滿足了受眾的多重需求,贏得了多層次年齡段的受眾群體。在收視調查中可以看到,軍旅劇越來越被年輕人所接受,比如《我是特種兵》就是針對于大學生塑造的軍人形象,深受大學生朋友的喜愛;《DA師》中塑造的掌握著高科技的軍人形象受到了知識分子的喜愛,這些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使得軍旅劇的受眾層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3.帶動了其它媒介良性發(fā)展。隨著軍事題材的創(chuàng)新、軍旅劇的熱播,引發(fā)了讀者對于原著文本的閱讀熱潮。比如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都梁的《亮劍》等等。2007年電視劇《士兵突擊》熱播,該劇的同名小說也成為暢銷書,連續(xù)數月名列書城文學類暢銷書榜的前十名,平均月銷量達到數百冊。不僅如此,在軍旅小說盛行的情況下,人們越來越多的會選擇電子媒介作為閱讀的載體,帶動了電子媒介以及紙質媒介的發(fā)展。
新時期軍旅題材電視劇打破了舊式人物塑造模式,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感情飽滿的新型英雄人物。這種突破與發(fā)展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前進,他們與人民群眾生活相貼近、與社會文化道德相吻合,雖然在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過程中存在著不少缺點和瑕疵,但是,在社會經濟發(fā)展、受眾審美文化審美趣味不斷發(fā)展、民主不斷擴大和國家政策不斷調整的作用下,這些突破與發(fā)展仍舊為軍旅題材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借鑒和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胡智鋒,楊乘虎.電視受眾審美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靳智偉.電視受眾市場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吳雨紅.解讀電視受眾:多元化需求與大眾化電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5]陳云萍.使用與滿足理論視閾下的軍旅題材劇.電影文學,2011.(4)
[6]陳友軍.略論軍旅題材電視劇審美趣味的變遷.當代電影,2008.(4)
[7]康永斌.新世紀戰(zhàn)爭題材電視劇英雄形象的嬗變.河北大學,2009
[8]李夢蘇.當代軍旅劇中類型敘事的美學特征.中州學刊,2010.(5)
(作者介紹:馮衛(wèi)寧,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