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偉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當前教育界的最新政策是為學生“減負”,減少學生學習的重擔,全面發(fā)展學生的素質教育。然而,其中一部分學生就對這個政策產生了錯誤理解,因此做出了一些與之不相應的行為。本文將具體分析在素質教育下“減負”的負效應和相對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減負;負面影響;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分析“減負”的實質性內容
我國教育的最新政策“減負”是指減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業(yè)重擔、心理負擔以及經濟負擔,主要包括兩方面:1.減負的前提是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業(yè)量和一些課外的學習時間;2.減負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水平,讓所有的學生能夠在擁有合理學習負擔的同時可以健康、全面的發(fā)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張揚自己的個性,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社會發(fā)展提供自己的力量。但是很多的學生和教育工作者都忽視了減負的最終目的。
二、分析在“減負”過程中出現的負效應案例
(一)全面減負,完全減負
“減負”的實質內容并不是學生不用做作業(yè),在學習方面,學生應該做到適當地做練習。新時期的教育教材增加了很多內容,例如研究性的課題、調查報告、論文作業(yè)等,擴大了學習訓練的內容和形式。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只有經過自己獨立思考,運用自己的想象力、洞察力,才能從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真諦。一個學生不愿意做練習去鞏固知識,一味地去埋怨作業(yè)量,不知道去利用有限時間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將會直接導致學生聽課的時候感覺無力,學生開始出現厭學、棄學現象,學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二)思想減負,不思進取
實施“減負”后,學生的思想也出現了“減負”,作業(yè)出現了照搬照抄的現象。學生失去了頑強的學習意志、刻苦求學的學習精神,在做作業(yè)時完全成了“拿來主義”?!皽p負”非但沒有使學生輕松學習、健康發(fā)展,反而使學生出現了投機鉆營的現象,學生在“拿來”了第一次之后,就會有好多次,學生如果想要真正的好好學習,為什么還要再次實行“拿來主義”呢?從全球的發(fā)展來看,綜合國力是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也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需要刻苦努力、堅持不懈所培養(yǎng)出來的,而絕對不是從抄襲中得到的。
(三)突破個性,各行其是
在實施減負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讓學生來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去學習。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從過重的學習負擔中解脫出來,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積極參與學習的知識活動。在參與知識活動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體驗到知識的魅力,提高學習的動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格素質水平、創(chuàng)新思維水平等。但是,目前的情況卻是學生真正地“解放”了,知識都沒有學到,自以為是、我行我素的情況日益嚴重,對老師提出的所有學習任務統(tǒng)統(tǒng)認為是超負荷的,至于自己的實際能力一概不管,也不愿意去過多地思考。有個專家教授曾經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研究分期付款計算的任務,要求學生對自己家庭的收支情況作一個調查,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同時意識到家長辛苦賺錢的不易,從而激勵學生更加認真努力地去學習,回報自己的父母,回報社會。在收回的學生調查報告中,大多數學生都寫的亂七八糟,甚至有一部分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是臨時做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任務,這種“減負”情況讓人大跌眼鏡,引起了教師家長的關注。
三、對“減負”出現的負效應的解決策略
(一)對“減負”政策做正確的宣傳
“減負”的提出主要是針對“超負”這個問題,由于高考觀念的影響,大多數教師的教育觀是“工具論”,學校的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精英”教育。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yǎng)出的學生大多數都變成了書呆子,缺乏學生應有的創(chuàng)新精神,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大多數的學生都只懂得應付考試,造成了他們的自理能力較差,對生活中面對的問題也不能做出處理,對建設現代化社會也不能發(fā)揮自己應有的作用。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要使全體學生統(tǒng)一“減負”,將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培養(yǎng)學生做一名有意義的人。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尊嚴和價值,對學生的興趣和喜好要更加關注,使學生能夠健康、全面、綜合的發(fā)展。宣傳正確的“減負”觀念,不僅只是停留在理論與口號上,應該通過宣傳正確的“減負”觀念使學生們認識到“減負”所具有的社會意義:1.“減負”是我國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舉措;2.“減負”也是使學生提高自身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3.“減負”也是培養(yǎng)全體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二)提高學生的思想教育水平
在加強學生文化知識水平的同時也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等,因此,必須要讓學生明確這些要求:1.“減負”不是不需要學習質量保證,反之,“減負”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實行“減負”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文化知識的教育,無論身處什么時期、什么教育背景,教育的首要目標都是需要學生掌握知識、傳承文明,成為社會棟梁之材。2.為了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擁有六個學習意識,即競爭意識:校內到校外和國內到國際的競爭;團結協(xié)作意識:個人合作到團體合作;高質量意識:在體質、心理和知識上擁有高質量的儲備;綜合全面發(fā)展意識:不局限于儲備知識和考核成績;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與思維;健康發(fā)展意識:要保證在身體和心理健康發(fā)展。
(三)教師應該對“減負”有深刻的理解
“減負”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習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水平。為了使“減負”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須要增加對教師的壓力。首先,教師必須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堅定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改善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完成一個由“教書匠”轉變?yōu)椤敖逃摇钡母淖冞^程。其次,教師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出既能減少學生的作業(yè)量,又能使學生鞏固知識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脫離題海這個學習氛圍,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最后,教師應該重視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雙方必須要積極投入,密切配合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將學生從大量的重復做題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開拓自身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只要教師和學生能夠密切合作,教育方法得當,學習就會變得輕松起來,從而達到“減負”與“增效”雙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艷華.論教師在“減負”過程中作用的發(fā)揮[J].學科教育,2001(7).
[2]吳永熙,張德啟.主體性教學與素質教育[J].學科教育,2001(7).
(編輯: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