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詠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禹別九州,任土制貢”初探
劉曉詠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210097)
禹治水十三年,走遍全國,劃分九州區(qū)域,并根據(jù)九州地勢出產(chǎn),規(guī)定各州貢賦,形成了中國最早的賦稅制度雛形。關(guān)于大禹治洪水、別九州、定貢賦,各家觀點不一。結(jié)合《尚書·禹貢》和《史記·夏本紀(jì)》中相關(guān)的記載,大禹制定賦稅應(yīng)該是一個比較復(fù)雜的過程,考慮了九州土壤的肥沃情況,貢品、賦稅運輸?shù)谋憷潭?,以及距離王城的遠近等種種因素。
《尚書》《史記》九州賦稅制度
《尚書·禹貢》記載帝堯之時,洪水泛濫,人民生活艱難。堯聽取四岳群臣意見,任命鯀去治水。鯀治水九年,毫無成效,舜將之擊殺在羽山,并任命鯀的兒子禹繼續(xù)治水。禹聽從舜的命令,和益、后稷一起,發(fā)動諸侯百姓動土治水。他治水十三年,跋山涉水,標(biāo)記山川,疏通河道,考察實地情況。
平定一方水土之后,禹命益將可以在低濕地方種植的種稻發(fā)給百姓,并在荒年時,命后稷暫發(fā)給百姓應(yīng)急的糧食。在一些缺少糧食的地方,禹從其他糧食較多的地方調(diào)取,統(tǒng)一分配,使各地區(qū)達到均衡。禹遍行全國,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并考察各州地形、特產(chǎn),根據(jù)各州事宜,決定繳納的貢賦,不僅如此,他還率領(lǐng)眾人開鑿山川、疏通河道,以便于物品運輸,實現(xiàn)貢賦產(chǎn)品的繳納。
顧頡剛先生較早論及“九州”問題:“戰(zhàn)國時,因吞并的結(jié)果,小國之?dāng)?shù)日減,僅存幾個強國(如秦、楚)或古國(如周、衛(wèi)),約略與九州相當(dāng),遂使九州之說益臻具體化,而有《禹貢》等分州之書出現(xiàn)?!保?]但“九州”之說,顧先生并未做深入探討。
而關(guān)于“九州”的說法,向來爭議頗多?!渡袝び碡暋放c《史記·夏本紀(jì)》記載,九州分別指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2]P24-30。而《周禮·職方氏》中記載職方氏“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九州劃分為是揚州(東南)、荊州(正南)、豫州(河南)、青州(正東)、兗州(河?xùn)|)、雍州(正西)、幽州(東北)、冀州(河內(nèi))、并州(正北)[3]P480—484?!稜栄拧め尩亍肺闹芯胖輨t是:冀州(兩河之間)、豫州(河南)、雍州(河西)、荊州(漢南)、揚州(江南)、兗州(濟、河之間)、徐州(濟東)、幽州(燕)、營州(齊)。以上幾者記載中,九州區(qū)域略有差別,名稱大致相似,其中冀州、兗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六州皆具,其他三州名稱、地域有差異。
《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中有《容成氏》篇,其中記載了大禹治水、分九州,經(jīng)過整理,可以得出《容成氏》另有一套九州系統(tǒng),分別為徐州、荊州、揚州、豫州、夾州、競州、莒州、蓏州、且州[4]P249。李零先生經(jīng)過研究探索,懷疑其中競州相當(dāng)于《禹貢》中的青州,莒州為“即莒國一帶”,蓏州為《周禮·職方氏》中的并州,且州為《禹貢》中雍州[4]P269—271。雖有一定道理,但是,州名或許在流傳過程中發(fā)生變化,不必過于強求,附會到文獻中去。
鄭州大學(xué)教授李民結(jié)合考古學(xué)研究成果,認為從龍山文化晚期地區(qū)分布來看,與《禹貢》描述的地域范圍基本合拍,應(yīng)是夏王朝及較遠的一些部落聯(lián)盟格局的寫照[5]。
綜合各家觀點,大部分學(xué)者認為九州的劃分與《尚書·禹貢》基本一致?!渡袝び碡暋窞榈谝徊坑涊d九州的文獻,其中關(guān)于九州的劃分邊界、區(qū)域都比較完善且清晰明了,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因此,對《尚書·禹貢》和《史記·夏本紀(jì)》進行結(jié)合研究,可以得出較為清楚的九州區(qū)域:
冀州:壺口附近,太原、覃懷一帶,東、南、西以黃河為界;
兗州:濟河、黃河一帶;
青州:渤海東至泰山地區(qū);
徐州:東起大海,北至泰山,南及淮河地區(qū);
揚州:北至淮河,南至大海;
荊州:北到荊山,南到衡山之南;
豫州:南至荊山,北至黃河,西至華陽一帶;
梁州:華陽(華山之南),至于黑水一帶;
雍州:黑水以東,黃河以西一帶。
大禹劃分九州后,根據(jù)各州山形地勢劃分土地等級,制定各州上繳貢物。關(guān)于“貢”,字書中有兩種解釋:一是進獻物品?!稄V雅·釋言》:“貢,獻也?!倍钦魇召x稅?!稄V雅·釋詁二》:“貢,稅也?!笨梢钥闯?,大禹當(dāng)時“任土制貢”是同時制定了上交給中央的方物特產(chǎn),以及需要上交的賦稅。
(一)根據(jù)九州出產(chǎn)不同,確定各州繳納貢品。
結(jié)合《史記·夏本紀(jì)》與《尚書·禹貢》,可以大致看出禹實行的“任田納貢”的制度。根據(jù)各地不同的地形出產(chǎn),繳納當(dāng)?shù)氐霓r(nóng)副產(chǎn)品等各種物品,各地貢賦的物品不同,而國家可以獲得各種不同的物品,以滿足國家需求。例如兗州,大禹疏通了國內(nèi)的九條河流,雷夏蓄積成湖泊,雍水、沮水順流入湖。兗州地區(qū)黑壤豐沃,湖泊水草茂盛,土地種植桑樹,遍養(yǎng)桑蠶,林木高大。于是,兗州地區(qū)進貢的物品就是漆、蠶絲、錦繡,而貢品正好可以順濟水、洛水而經(jīng)由黃河運送。而對于處于大海和泰山之間的青州地區(qū),由于近海,土壤雖然肥沃,但鹽堿地較多,則進貢物品除了細葛布、絲麻、鉛、松之外,還有各種海產(chǎn)品以及鹽等。徐州地處大海、泰山與淮水間,貢品則是當(dāng)?shù)靥赜械奈迳粒梢阅脕斫ㄔ焐鐗?,羽山中的野雉,其羽毛可以做旌旄,嶧山南面的桐木,可以拿來制造琴瑟,其他貢品還有淮夷的珠蚌和魚類等。
為方便讀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九州賦稅情況,筆者按照州名、土壤類別、田地等級、賦稅等級、進貢物品的順序,將大禹制定貢賦的具體情況列出(如下):
冀州:白壤,中中(五等),上上錯(一、二等雜),皮服。
兗州:黑墳,中下(六等),貞(九等),漆,絲(纖文)。
青州:白墳,鹽鹵地,上下(三等),中上(四等),鹽,絺,海物,畎,絲,枲,鉛,松,怪石,酓絲。
徐州:赤埴墳,上中(二等),中中(五等),五色土,羽畎夏狄,嶧陽孤銅,磬石,蠙珠臮魚,玄纖縞。
揚州:涂泥,下下(九等),下上上雜(六、七等雜),金三品,瑤,琨,竹箭,象牙,犀皮,鳥羽,旄牛尾,弁服,纖貝,橘、柚錫貢。
荊州:涂泥,下中(八等),上下(三等),鳥羽,旄牛尾,象牙,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箘簬、楛,包茅,玄纁璣組,大龜。
豫州:壤土,下等墳壚,中上(四等),雜上中(一、二等雜),漆,絲,絺,紵,纖絮,磬。
梁州:青驪,下上(七等),下中三錯(七至九等雜),璆,鐵,銀,鏤,砮,磬,熊皮,羆皮,狐皮,貍皮,織皮。
雍州:黃壤,上上(一等),中下(六等),璆,琳,瑯玕。
由此可見,對于各地區(qū)上貢物品的確定,其實十分簡單,基本上都是當(dāng)?shù)氐奶禺a(chǎn)物質(zhì)。對此,我們也可以通過其他資料得印證?!蹲髠鳌べ夜哪辍俘R桓公為稱霸天下而伐楚,理由就是“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公,無以縮酒……”楚屬于荊州,而荊州應(yīng)該上貢的物品是羽毛,象牙,金三品、包茅和九江大龜?shù)取?/p>
(二)大禹制定九州賦稅。
禹行九州,不僅制定了貢品,還制定了賦稅。相比于根據(jù)各地特產(chǎn)繳納不同貢品,關(guān)于賦稅問題,則比較復(fù)雜。禹劃分九州區(qū)域后,根據(jù)各地土壤不同,將九州劃分為上上至下下九個等級,相對應(yīng),賦稅也分為上上至下下九等,不同等級的地域繳納不同等級的賦稅。
土壤等級最好的是雍州地區(qū),地處黑水河西部黃河之間。禹行至此地,疏通弱水,涇渭相合,漆水、沮水、灃水同樣匯入渭水,荊山、岐山舉行祭山儀式,宣告治水完成,九州既定。雍州屬于黃河沖刷高原地區(qū),黃色的土壤細軟肥沃,最適宜耕種,賦稅為中下等,屬第六。土壤等級第二的是徐州,徐州地處大海、泰山與淮水之間,平原寬闊平坦,紅色黏土肥沃,適宜耕種,賦稅等級為中中,屬第五。等級第三的是青州,處于大海和泰山之間,土壤色白而且肥沃,但是由于處于海濱,鹽堿地較多,賦稅中上,居第四位。土地等級第四的是處于荊山、黃河之間的豫州,這里土質(zhì)細軟,低洼處是肥沃的黑土,賦稅則是雜上中,為第二等和第一等錯雜。禹最先行經(jīng)的冀州地區(qū)土質(zhì)細白,土地為第五等,然而賦稅是上上錯,即第一等,有時居第二等。等級第六的是處于濟水、黃河之間的兗州,兗州地區(qū)河流疏通,湖泊積蓄,土地黑色肥沃,適宜種桑養(yǎng)蠶,由于山川河流較多,林木高大,水草豐茂,百姓從山上開始遷居平地,賦稅居第九位,田地治理十三年后,賦稅可以與其他各州相同。華山南面與黑水之間的地區(qū)屬于梁州,這一帶土壤青黑,屬第七等,賦稅為下中三錯,即為平時居第八位,豐收年可上調(diào)為第七位,而歉收之年則降低居第九位。荊山到衡陽地區(qū)屬荊州,長江與漢水從這里流向大海,土地較為低洼濕潤,屬第八等田地,然而除了大量的貢品外,荊州地區(qū)的賦稅為下上等,居九州第三位?;春优c大海之間的揚州地區(qū)屬于揚州,三江入海,震澤安定,這里土地低洼潮濕,竹林密生,屬田地最下下等,第九等。賦稅則是下上上雜,屬第七位,豐收之年調(diào)至第六位。
這里明顯可以看出,大禹制定賦稅雖然也參考了土地基本情況,可是賦稅等級卻明顯與土地等級不相匹配。例如一等土地雍州地區(qū)田地豐厚肥沃,適合耕種,然而禹卻規(guī)定了第六等的賦稅,而且上貢物品也只需要一些美玉珠寶而已。而土地第四等的豫州地區(qū),卻需要繳納第一、第二等的賦稅,上貢物品也偏多,有漆、絲、絺、紵、纖絮、磬等。土地第八等級的荊州地區(qū),低洼潮濕,卻需要繳納第三位的賦稅,而且需要上貢鳥羽、旄牛尾、象牙、皮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箘簬、楛、包茅、玄纁璣組、九江大龜?shù)纫幌盗形锲?。而這些賦稅等級是具體怎么制定的,則在《史記·夏本紀(jì)》以及《尚書·禹貢》未曾提及,不免給后人帶來許多疑惑之處。
林汀水先生在探究《禹貢》中賦稅問題時,反駁馬正林先生《中國歷史地理簡論》中“《禹貢》九州土壤肥力等級與田賦等級基本上沒有關(guān)系,田賦是根據(jù)交通的遠近和難易評定的”的說法。林先生認為各州土類情況復(fù)雜,作物收獲情況不同,也是賦稅情況不同的原因之一[6]。
從九州分布地圖上來看,九州劃分大致輪廓如同“井”字,縱向可以分為三個區(qū)域,即西側(cè)雍州和梁州,中部的冀州、豫州和荊州,以及東部的兗州、青州、徐州和揚州。將九州劃分為這三個區(qū)域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處于中部的冀、豫、荊地區(qū),土地等級分別為第五等、第四等、第八等,然而賦稅卻是冀州、豫州并列,賦稅為第一第二雜錯,荊州位列第三,中部地區(qū)處于九州中軸線上,為何會繳納如此高的賦稅?而處于西部和東部的其他六州,例如西部的雍州、東部的徐州土地等級分別為第一等和第二等,然而賦稅卻是第六等和第五等。
根據(jù)《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制定九州、貢賦的同時還規(guī)定了“五服”。何為“五服”?大禹將王城四周兩千五百里的區(qū)域分為五等:靠近王城五百里的區(qū)域稱作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百里繳納帶秸稈的全禾,其外一百里繳納帶桿禾穗,外一百里只繳納禾穗,外百里繳納帶殼稻谷,最外百里繳納去殼稻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稱侯服,其中最接近甸服的一百里可以賜封給王朝卿大夫為采邑,其外一百里賜封男爵,其余三百里可以賜封大國諸侯;侯服以外五百里區(qū)域是綏服,可以施行文教,振興武力;綏服以外五百里為要服,居住蠻夷之人,流放罪人;要服以外五百里為荒服,基本上是荒野,或流放罪人。
靠近王城的地方,天子腳下,賜封王公諸侯,應(yīng)當(dāng)是比較繁華昌盛的,其農(nóng)耕、手工業(yè)與遠離國都的地方相比,都應(yīng)有更大的收獲。而且《戰(zhàn)國策·秦策三》提出的“近攻遠交”策略,也代表了中國當(dāng)時一貫的外交政策,這那么,制定賦稅的等級與“五服”應(yīng)該也具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
因此可以推測,大禹制定賦稅應(yīng)該考慮了土壤的肥沃情況,運輸?shù)谋憷潭?,距離王城的遠近等種種因素。由于資料的不足,禹制定九州賦稅的具體標(biāo)準(zhǔn)我們不得而知,只能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理清脈絡(luò),做出推測。而確切的結(jié)論,只能等以后有其他資料出現(xiàn)再做定奪。
[1]顧頡剛.州與岳的演變[J].史學(xué)年報,1933(5).
[2]屈萬里注譯.尚書今注今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3]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李民.《尚書》與古史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6]林汀水.也談《禹貢》制定田賦等級的問題[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1(3).
[7]司馬遷,撰.趙生群等修訂.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師迪.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概述[J].歷史教學(xué),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