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ling Yoann 唐常榮 汪衛(wèi)東
·流行病學調(diào)查·
睡眠科失眠患者有關失眠描述的問卷調(diào)查
Birling Yoann 唐常榮 汪衛(wèi)東
目的 了解睡眠科患者的基本情況、失眠類型、睡眠時間和習慣、伴隨癥狀和病史。方法 對2014年12月到2015年9月間以失眠為主訴的門診患者系統(tǒng)進行問卷調(diào)查,以廣安門失眠綜合問卷(GIIQ)為研究工具,共發(fā)放104份問卷,經(jīng)過篩查收集有效問卷103份,然后使用WP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的內(nèi)容。結果 被試者65%為女性,22%被試者年齡在24到34歲之間、45%在42到58歲之間、63%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2%服用安眠藥;各失眠類型中有入睡困難、有中途易醒、有早醒、有睡眠淺、有多夢分別占84%、78%、75%、85%和64%;患者平均上床時間為10點18分,53%按固定時間上床,37%晚上起夜,42%有午睡習慣,患者主觀上的平均有效睡眠時間為3.6 h;第2天出現(xiàn)癥狀者占91%,癥狀以乏力、情緒低落、健忘、頭暈和心煩為多見,出現(xiàn)率分別為67%、55%、53%、50%和50%;病史在1年以上者占83%,其中38%在10年以上;最初失眠原因多為戀愛/婚姻、工作和家庭原因,在記得原因患者中比例分別為25%、23%和22%。結論 睡眠科的失眠患者多為女性,多為高中以上文化;在五種失眠類型中,入睡困難和睡眠淺最常見;其最初發(fā)病原因多為情感、工作和家庭等。
失眠;問卷;調(diào)查
國內(nèi)外多種常用的失眠問卷和量表如匹茲堡失眠質量指數(shù)(PSQI),睡眠障礙問卷(SDQ),阿森文失眠量表多(AIS)等,均以對失眠嚴重程度的評估為重點,而較少描述失眠患者的睡眠特點、睡眠習慣和原因。通過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參考心理學和中西醫(yī)學對失眠的認識,汪衛(wèi)東教授及其團隊編制了廣安門失眠綜合問卷(GIIQ)[1],一方面以指導TIP睡眠調(diào)控技術的治療,另一方面以對失眠相關情況和影響因素得到更全面的了解[2]。本文就103例失眠患者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進行介紹。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心理科汪衛(wèi)東教授門診患者。納入標準為患原發(fā)性失眠、其他精神障礙或者其他疾病以失眠為主訴患者。排除標準為不能表達自身睡眠情況者,因為情緒高漲、極度焦慮等不能填寫問卷者,問卷填寫無效者以及拒絕填寫問卷者。
1.2 研究方法 使用廣安門失眠綜合問卷(GIIQ),此問卷為半開放式問卷,共包含八個組成部分:基本信息,睡眠情況,伴隨癥狀,失眠病史,相關病史,失眠因素,人格因素以及家庭史。使用WPS和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基本信息 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67例。年齡17~84歲平均(47.01±15.63)歲。年齡以24~34歲(22.33%)和42~58歲(44.66%)兩個人群為多見。最常見職業(yè)為無業(yè)者、職員、退休、干部和教師,分別為13、12、8、6和6例。文化程度分別為:無2例,小學6例,初中16例,中專3例,高中7例,大專20例,大學28例,碩士7例和博士2例,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62.64%。56.72%患者住址在北京,43.28%屬于北京以外地區(qū)。
2.3 伴隨癥狀 失眠第2天91.26%的患者有癥狀,癥狀的出現(xiàn)率分別為:頭暈50.00%,心慌45.45%,心煩50.00%,乏力疲倦67.00%,健忘53.00%,情緒低落55.45%,興趣減退47.47%,頭痛35.23%,其他癥狀7.22%。
2.4 失眠病史 急性失眠者(即病史不到3個月)僅為5.26%,94.74%有慢性病史。第一次出現(xiàn)失眠到本次就診的時間為1年以內(nèi)16.84%,1~5年28.42%,5~10年16.84%,10~15年16.84%及15年以上21.05%,平均時間為8.76年(±9.36y)。最初導致失眠的原因分別為學習4.94%,工作23.46%,家庭事件22.22%,戀愛/婚姻24.68%,人際關系4.94%,睡眠環(huán)境1.23%,懷孕生子2.47%,意外1.23%,生病手術8.64%,其他6.17%。某些患者不記得具體原因或有多種原因。
廣安門醫(yī)院睡眠科的失眠患者多為女性,青年和中年為最常見的年齡段患者,童年,壯年和老年人相對少見,前者符合國際公認的認識但后者不符合,一般認為老年人更容易失眠,可能存在老年患者對失眠或者睡眠科的認識和重視不夠?;颊叨酁榻邮苓^高等教育的北京市居民。多數(shù)患者為入睡困難、早醒、中途易醒、睡眠淺和多夢等類型并存,其中最常見為入睡困難和睡眠淺,多夢相對少見[3]。上床時間比一般人提早,但計算的有效睡眠時間顯然不足,雖然部分患者存在對睡眠時間夸大傾向,說明區(qū)分客觀睡眠時間和主觀睡眠時間的必要性,因為失眠本身是一種主觀體驗[4]。大部分患者按固定的時間上床而不是等到困的時候上床,而且許多患者有午睡的習慣,這些睡眠行為可能屬于影響睡眠的非功能性行為。絕大多數(shù)患者有慢性病史而且多數(shù)目前服用安眠藥,可見此病的頑固性。最初出現(xiàn)失眠的原因多為工作、家庭和情感相關的事情而非睡眠環(huán)境或者疾病,提示情緒對本病發(fā)病的重要意義。絕大多數(shù)患者認為失眠給他們帶來某些癥狀,乏力、頭暈、心慌、心煩、健忘、情緒低落和興趣減退均比較多見,從中醫(yī)的角度看多與氣血虧虛以及心的功能關系較密切,從精神病學的角度可能與抑郁情緒或抑郁癥有關[5]。這些信息有利于臨床醫(yī)生更加了解失眠患者的某些特點。
[1]王亞娜.TIP睡眠調(diào)控技術治療原發(fā)性失眠癥的臨床療效及規(guī)范化操作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2014.
[2]Kales A,Vgontzas A.Predisposition to and Development and Persistence of Chronic Insomnia:Importance of Psychobehavioral Factors[J].Arch.Intern.Med,1992,152(8):1570-1572.
[3]李天王.上床時間調(diào)查[博客].http://myhb.qq.com/t-560253-1.htm.2013-12-6.
[4]Perlis M.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逐次訪談指南[S].張斌主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4.
[5]吳任鋼.慢性失眠患者的應對方式和睡眠行為特征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10):716-715.
100053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
汪衛(wèi)東,E-mail:tcmt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