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平 馮家寧 陸劍豪 查健 廖裕彬(廣東同江醫(yī)院心胸乳腺外科 廣東佛山 528300)
胸腔鏡手術治療Ⅳ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觀察
周子平馮家寧陸劍豪查健廖裕彬
(廣東同江醫(yī)院心胸乳腺外科廣東佛山528300)
【摘要】目的探討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廣東同江醫(yī)院腫瘤科收治的60例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胸腔鏡組和開胸手術組,各3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各項指標。結果胸腔鏡組術后WBC、COR和CRP明顯優(yōu)于開胸組(P<0. 05)。胸腔鏡組術中出血量少于開胸組,切口長度短于開胸組,手術時間長于開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而兩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胸腔鏡組術后疼痛程度和住院時間明顯優(yōu)于開胸組(P<0. 05),兩組術后引流管放置時間和總引流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胸腔鏡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開胸組(P<0. 05)。結論Ⅳ期非小細胞肺癌采用胸腔鏡手術治療,效果顯著,術后應激反應較輕,恢復快,痛苦小,可作為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首選方法。
【關鍵詞】Ⅳ期非小細胞肺癌;外科治療;適應證
肺癌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其死亡率很高,已成為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措施,許多患者明確診斷時已處于肺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的主要病理學類型,占全部肺癌的80%左右,而Ⅳ期占到總數(shù)的70%[1],如何治療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提高生存周期,已成為臨床探討的一大重點。常規(guī)內(nèi)科化療加支持治療療效較差,對提高生存周期和生活質量效果有限。以外科治療配合放、化療及其他多種治療方式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對于Ⅳ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是一種理想的模式,而手術治療是最為關鍵和基礎的環(huán)節(jié)[2]。胸腔鏡治療Ⅳ期非小細胞肺癌具有傳統(tǒng)開胸手術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通過對比胸腔鏡和傳統(tǒng)開胸手術,分析胸腔鏡的治療效果,現(xiàn)具體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廣東同江醫(yī)院腫瘤科收治的60例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胸腔鏡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齡43~79歲,平均(61. 7±4. 7)歲,病程1~6個月;開胸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37~78歲,平均(59. 8±4. 2)歲,病程2~9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癌診斷標準,根據(jù)UICC分期系統(tǒng)均為Ⅳ期非小細胞肺癌;癥狀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痰中帶血、發(fā)熱、胸痛、氣短等。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分期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
1.2手術方法術前均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肺功能、心電圖、核素骨顯像、腦部CT、胸部CT及支氣管鏡檢查,評估患者手術耐受性。開胸組取后外側第4 或5肋間切口,對皮膚、肌肉逐層切開,入胸,肋骨不切斷或切除,在直視下行手術操作,術后對切口縫合,于腋中線第6或7肋間取軟質胸腔閉式引流管放置。胸腔鏡組選擇腋中線第7肋間取切口,作用觀察孔,將胸腔鏡放入,另在肩胛線與腋后線間取切口,作操作口,對操作口和觀察口選擇,依據(jù)腫瘤部位和術者習慣作適當改變,均行肺葉切除術聯(lián)合系統(tǒng)性淋巴清掃術。所有患者術后均進行多學科綜合治療,包括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的聯(lián)合應用及對癥支持治療。
1.3觀察指標①術前2 d和術后3 d,抽取靜脈血,檢測C-反應蛋白(CRP)、血清皮質醇(COR)和白細胞計數(shù)(WBC)。②記錄術中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shù)、術中出血量。③記錄術后疼痛情況、引流管放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和總引流量,疼痛評分采用VAS評分。④觀察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17. 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定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P<0. 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WBC、COR和CRP指標兩組患者術前WBC、COR和CRP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而術后胸腔鏡組各指標明顯優(yōu)于開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WBC、COR和CRP指標比較(±s)
組別 時期 WBC/(×104/L)COR/(ng/ml)CRP/(mg/L)胸腔鏡組 術前6.9±1.5 68.9±2.7 8.2±0.2術后 10.2±1.2 96.8±5.9 17.0±8.3開胸組 術前 7.2±1.6 68.3±2.2 8.2±0.3術后12.2±1.4 120.2±4.8 41.7±6.9
2.2術中各項指標胸腔鏡組術中出血量少于開胸組,切口長度短于開胸組,手術時間長于開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而兩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見表2。
2.3術后各項指標胸腔鏡組術后疼痛程度和住院時間明顯優(yōu)于開胸組(P<0. 05),兩組術后引流管放置時間和總引流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各項指標比較(±s)
注:與開胸組相比,aP<0. 05;與開胸組相比,bP>0. 05。
組別 n 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切口長度/cm淋巴結清掃數(shù)/個胸腔鏡組 30 277.3±99.4a250.8±43.6a 6.4±0.5a 25.2±7.8b開胸組30 316.3±91.2 198.4±37.3 25.1±2.7 24.8±6.2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比較(±s)
注:與開胸組相比,cP<0. 05;與開胸組相比,dP>0. 05。
組別 n 疼痛程度/分住院時間/d引流管放置時間/d總引流量/ml胸腔鏡組 30 5.7±1.1c 6.2±1.7c 3.7±1.3d 1 441±938d開胸組30 6.9±1.5 7.4±1.3 4.2±0.8 1 903±1 300
2.4并發(fā)癥胸腔鏡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開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見表4。
臨床認為,Ⅳ期非小細胞肺癌屬于有遠處轉移的肺癌,處于不可治愈階段,一般給予放化療及對癥支持治療,不主張行手術治療。但Ⅳ期也有多種形式,從遠處轉移的病灶而言,單一轉移病灶為Ⅳ期,多發(fā)轉移病灶也為Ⅳ期,不利于實行個性化治療,對于單一轉移病灶的Ⅳ期患者也可進行手術治療[7]。
臨床研究顯示,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行全身化療和支持治療的有效率在25%左右,臨床獲益率在40%左右[8],很大一部分患者無法從化療中獲益,因此,突破傳統(tǒng)的治療手段,構建新型的治療模式,是臨床面臨的一大難題。由于Ⅳ期患者通常有胸膜或心包轉移,產(chǎn)生惡性積液,全身化療無法控制惡性滲出,故輔助外科治療,采用手術切除部分心包或剝離胸膜,對于周圍性腫瘤可行楔形切除術[9-10]。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也已經(jīng)被列入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治療方式中,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與常規(guī)開胸手術相比,照明效果更加顯著,且手術視野更加寬廣,可以觀察到患者整個胸腔的情況,另外肺門和相關組織也可以得以顯露,胸腔鏡具有放大和深部照明的作用,觀察角度多樣化,可以明確辨認出患者脂肪組織和淋巴結中的各類脈管結構,淋巴結的觀察效果較好,利于后期清掃。胸腔鏡切除手術具有不損傷患者胸肌和牽拉肩胛骨的作用,且可以明顯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率,減輕術后疼痛。目前,采用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仍為標準化的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術式,但術后恢復和創(chuàng)傷將在較大程度上對患者是否接受術后輔助化療造成影響,本研究對比開胸組與胸腔鏡組的臨床效果顯示胸腔鏡組可縮短病程和康復時間。胸腔鏡手術可對患者免疫功能更好保護,為術后機體恢復提供條件,本研究胸腔鏡組CRP、COR、WBC改善均優(yōu)于開胸組,表明對減輕術后炎癥反應意義顯著。同時,胸腔鏡組疼痛分數(shù)降低,表明利于患者應激反應的減輕。
綜上所述,Ⅳ期非小細胞肺癌采用胸腔鏡手術治療,術后應激反應較輕,恢復快,痛苦小,可作為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廷友,劉少娟,黃文碧,等.三維適形放療同期化療治療Ⅳ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6): 1372-1373.
[2]李曉玲,張景國,陳立群,等.Ⅰ期非小細胞肺癌多基因蛋白表達與淋巴結微轉移及預后關系分析[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0(11): 1026-1031.
[3]洪福,錢立庭.56例Ⅲ期非小細胞肺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療效分析[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48(10): 1272-1274.
[4]李曉玲,陳立群,劉斌,等.Ⅰ期非小細胞肺癌nm23 VEGF表達與淋巴結微轉移關系的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10,37(3): 148-151.
[5]趙美玲,楊海虹,張亞雷,等.Ⅱb/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腫瘤RRM1蛋白的表達意義[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7(8): 698-702.
[6]王曉彬,靳海龍,韓毅,等.血清P53蛋白、P53抗體在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檢測[J].中國醫(yī)刊,2013,48(3): 45-47.
[7]崔銥婕.Ⅰ期非小細胞肺癌CT形態(tài)學征象對預后的影響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11): 2074-2075.
[8]湯軼,朱廣肖,高明,等.Ⅱ期非小細胞肺癌高齡患者術后并發(fā)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分析[J].河北醫(yī)學,2012,18(4): 444-446.
[9]臧東鈺,李福智,楊春雨,等.14-3-3zeta與p-Bad在T1期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解剖學報,2013,44(4):509-513.
[10]奚俊杰,蔣偉,王群,等.臨床Ⅰ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選擇性縱隔淋巴結清掃[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4,30(10): 611-614.
(收稿日期:2015-01-26)
通訊作者:馮家寧,E-mail: fjianing@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5.06.027
【中圖分類號】R 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