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 寇萬里 韓鹍
摘 要:軍事人才必須具備較寬的軍事戰(zhàn)略視野,在紛繁復雜的形勢面前能夠處亂不驚、正確判斷、臨機應變、果斷決策;具備團隊組織與協作能力,準確預測軍事任務發(fā)展態(tài)勢,迅速、高效地組織人員展開行動,或者配合其他部隊進行聯合作戰(zhàn)。該文簡要闡述了任職教育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外軍軍事轉型的趨勢和特點,結合當前我軍軍事轉型的大局勢,提出高軍事文化素質人才應具備的四種基本能力,并提出了培育這四種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任職教育 軍事轉型 高軍事文化素質的人才
中圖分類號:E2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a)-0217-02
任職教育是現階段我軍培養(yǎng)崗位任職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以新觀念、新思路和新舉措推進任職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構建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是崗位任職院校亟待解決的課題。
1 任職教育的概念和特點
任職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學員任職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我軍院校的任職教育,是指軍官(士官)在完成基礎學歷教育的基礎上,為適應崗位逐級晉升需要而進行的職業(yè)教育[1]。同學歷教育相比,任職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指向性。要按照崗位任職的需要進行教育,在知識、能力、素質培養(yǎng)方面,對生長軍官要首先滿足他第一任職的需要,對在職軍官要首先滿足他現任職務或擬晉升(轉換)職務的需要。
二是實用性。任職教育要著力解決崗位任職能力,在課程選擇上,以崗位關鍵能力所需的知識、經驗為主要內容。所選的內容講求實用,有針對性。
三是時效性。任職教育效益不能滯后,學了之后很快就可以用得上,說直白些就是現用現學,因此,在教育效果上時效性很強。
四是周期短。指揮軍官排、團、軍晉級培訓,學制一般在1年以內,其他職務培訓一般為3~5個月;機關參謀培訓,學制在半年以內;專業(yè)技術干部的晉級培訓,學制3~10個月不等,各級各類干部的專題輪訓,學制在2個月以內[2]。
五是多樣性。任職教育既有指揮軍官培訓,又有技術軍官培訓;既有軍官教育,又有士官教育;既有培訓,又有輪訓;既有職前培訓,又有職后培訓;既有晉級培訓,又有崗位培訓。
2 軍事轉型對任職教育的新需求
當前,軍事轉型已成為世界軍事變革的主題,各軍事強國紛紛順應新的軍事科技發(fā)展趨勢,加緊進行新一輪軍事轉型變革。軍事轉型的內容很廣,涉及軍事技術、軍事理論、編制體制、軍事教育訓練等各個領域,包括條令、編制、訓練、裝備器材、領導藝術與教育、人員和設施等7個方面,簡稱DOTMLPF。美軍認為,有效的轉型要求智力變化先于物理變化,人才使用、教育訓練、思維方式等無形的內容,在推動轉型并最終贏得戰(zhàn)爭方面比新技術更重要。
對于我軍來說,如果要在未來信息化戰(zhàn)爭中掌握主動權,不僅要有先進的裝備,還要有具備先進軍事理念、過硬心理素質、能駕馭先進裝備人才,即具備高軍事文化素質的人才。適應新形勢的先進軍事文化培育是實現我軍成功轉型、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首要因素。具有良好軍事文化素質的人才隊伍是支持轉型的精神動力和智力保障。
隨著新軍事變革不斷地深化,我軍實現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知識密集型轉化,軍隊建設急需大量應用型軍事人才,任職教育成為我軍軍事教育發(fā)展的主流。院校作為我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服從并服務于我軍的軍事轉型。為滿足新軍事變革對人才崗位的需求,軍隊院校任職教育不僅要著眼當前需要,更要充分考慮科學技術發(fā)展對戰(zhàn)爭狀態(tài)的影響以及未來戰(zhàn)爭對軍事人才的需求,以培養(yǎng)學員的軍事文化素質為目標,在任職教育實施過程中,展開有針對性的培訓。
3 軍事人才應具備的軍事文化素質
隨著新軍事變革的發(fā)展,信息化戰(zhàn)爭對軍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軍事人才應具備以下軍事文化素質。
一是軍事行為的主體認知能力。軍事人才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能迅速地從諸多軍事信息和現象中捕捉到其本質的東西,從而準確把握戰(zhàn)爭發(fā)展趨勢;在軍事實踐活動中善于歸納總結,從中找出相關性、規(guī)律性的線索,指導軍事行動;能從軍事實踐活動中得到啟發(fā),進行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出新觀念、新事物,有效發(fā)揮和提升部隊的戰(zhàn)斗力。
二是軍事信息的分析和整合能力。隨著計算機、網絡、傳感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搜集、處理、評估及分送系統在軍事領域內廣泛應用,能夠準確獲取、正確分析、充分整合和綜合利用信息,成為軍事行動成敗的關鍵。軍事人才要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快速獲得有用信息,對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解決軍事行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三是軍事技能的駕馭和提升能力。學習同樣的知識和技術,由于學員的能力素質不同,所獲得的知識數量、質量及運用的能力會有很大差異。能力素質強的學員領悟性高,觸類旁通,常常事半功倍,能夠充分發(fā)揮先進作戰(zhàn)裝備的潛力,進一步擴大與對手之間的差距。這些學員會在學習和實踐中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綜合駕馭能力強,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自己,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善于解決在軍事行動中出現的快速多變的問題。
四是軍事行動的組織和快速決斷能力?,F代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斗爭,絕不是單兵或個別集團作戰(zhàn),是各兵種、各作戰(zhàn)單元依據戰(zhàn)場態(tài)勢與任務目標進行自適應協同的一體化聯合作戰(zhàn)形式。因此,分析判斷形勢,指揮軍事行動,不僅要考慮本部,更要注重從戰(zhàn)場全局出發(fā),符合大局要求。指揮員在執(zhí)行軍事任務時反應稍有遲鈍,處置稍有不當,就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危及官兵生命安全。因此,軍事人才必須具備較寬的軍事戰(zhàn)略視野,在紛繁復雜的形勢面前能夠處亂不驚、正確判斷、臨機應變、果斷決策;具備團隊組織與協作能力,準確預測軍事任務發(fā)展態(tài)勢,迅速、高效地組織人員展開行動,或者配合其他部隊進行聯合作戰(zhàn)。
4 培養(yǎng)軍事人才軍事文化素質的途徑
一是高度重視思維方式的轉型。美軍倡導發(fā)展“由創(chuàng)造性和明智的冒險精神組成的文化氛圍”,使參戰(zhàn)人員由機械化思維方式轉變?yōu)樾畔⒒季S方式。任職教育除了教會學員應掌握的技能,更要注重學員的交流協作、批判性思維、決策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要使學員具備任職崗位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在教法上,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協作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整合,充分體現學員主體地位。增強學員的戰(zhàn)略意識,培養(yǎng)學員的軍事洞察力。樹立牢固的信息意識,能夠從容適應不斷變化的信息環(huán)境。
二是建立和完善聯合教育體制。聯合作戰(zhàn)將成為未來戰(zhàn)爭的主要作戰(zhàn)方式,建立和完善聯合教育理論和制度,注重培訓專業(yè)的融合,增強培訓軍官的聯合作戰(zhàn)意識和指揮能力,使學員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zhàn)的發(fā)展趨勢。以部隊為教學基地,組織學員到部隊鍛煉、代職實習、參觀見學、調查研究,使他們熟悉部隊,掌握任職程序與方法,提高崗位任職能力,適應任職的需要。通過院校與部隊展開“聯教聯訓聯考聯研”的聯合演練,實現與部隊之間的互聯、互操作,從而提高學員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聯合作戰(zhàn)意識??梢詮牟筷犨x拔優(yōu)秀指揮官和參謀,參與到學院綜合演練方案的制定論證、導調評估及畢業(yè)學員崗位任職能力考核的過程中,與學院協同構建帶有實戰(zhàn)背景的聯合指揮人才培養(yǎng)模式。
三是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資源。我軍軍事職業(yè)教育必須樹立開放教育理念,改變軍校傳統的封閉狀態(tài),融入國家教育大系統、大循環(huán),置身于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之中[3]。軍隊院校和地方院校具有許多相同或相近的專業(yè),在許多方面地方院校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雄厚的師資力量,積極利用地方教育資源為軍隊培養(yǎng)技術人才,能夠提高軍事任職教育效益、保持軍隊院校的精干高效。
參考文獻
[1] 王其華,肖斌.中西方軍隊任職教育的主要差異分析及所謂“任職”即要能夠勝任職務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情啟示[J].中國軍事教育,2007.
[2] 周泉興,施永貴.論任職教育的內涵與特點[J].海軍院校教育,2004(6).
[3] 劉向東.美軍軍官職業(yè)教育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