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蘇洋
摘 要: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受到管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綜合影響,并且逐漸達到萌動、初創(chuàng)、理論累計三個方面,發(fā)展時間較短。其科學體系和方法還尚不成熟,需要不斷被更新和改造,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發(fā)展。該文主要介紹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并進一步分析了如何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的發(fā)展與完善。
關鍵詞:中國 高等教育 管理學 科學體系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a)-0146-02
1 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問題
1.1 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很多研究學者都標識,高等教育的管理學在理論基礎、重大教育問題現象的討論以及方法論的研究上,與外國研究相比,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總體表現為理論研究過于籠統(tǒng),概括性較強,缺乏針對性和時代性,難以運用到管理實踐當中。
1.2 缺乏理論性
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學的發(fā)展還難以達到理論層面的高度,缺乏一定的理論性。從目前的科學體系來看,許多學者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缺乏的是對相關經驗的總結,缺少完整體理論體系的構建。當下大眾在對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的認知上,還缺乏一個切實可行的邏輯點。高等教育學用語,大多都是約定俗成,缺乏嚴密的界定和限定,過于口語化,沒有一定的精準性,這就容易導致高等教育管理學的概念抽象化。目前許多研究還處于描述階段,高等教育的管理經驗不能提升到理論層面。所以,高等教育的管理學研究還未形成嚴密、完整、專業(yè)的范疇體系,缺乏一定的科學理論性。
1.3 研究模式單一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的高等教育管理學在研究上偏重于解釋和輪中,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學的研究重點在解釋和議論當中許多高等教育管理學的專注都是從接受和認識取向入手,過分地強調對相關政策的解釋,沒有一定的批判性。缺乏之一、追問和批判。不僅如此,相對于歷史性和國際性的比較研究,研究內容還甚少。盡管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的研究會對外國的相關論著有所涉及,但大多都是以介紹的形式出現,過于片面化。學者介紹和掌握的方法都是結構功能性,對于批判的形式、后現代教育理論的形式研究發(fā)展并不完善。除此之外,中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模式、方法教育單一,研究方式上一直沒有對傳統(tǒng)的研究模式有所超越。通常以描述性、概括性和思考為主。在我國,缺乏對教育管理中的實證研究,而實證研究作為當下教育學研究的主流,應該被重視起來,逐漸與國際接軌。
2 完善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的展望
2.1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學體系
高等教育管理學在中國的研究中應被賦予中國特色,其根本在于為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做出基本的理論框架。對此,要積極學習和借鑒西方的優(yōu)秀的教育管理思想,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到至今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論,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站在時代的前沿對過去進行反思。不僅如此,在對西方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論有所了解之后,進一步加強引進西方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論。現代教育管理學發(fā)展源頭可以說一方面是來自于德國的行政學;另一方面是美國的經濟管理學,在這兩個基礎之上,形成了先進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論,并逐步在當今世界占據重要地位。中國在近20年引用了許多世界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技術,例如行為科學、管理科學以及現代管理技術等等,有效地建立了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雖然這些探索已經小有成就,但是還需要繼續(xù)加強和深化。我國在繼承和發(fā)展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論的問題上,要認真總結目前我國的管理經驗,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實情,逐步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切實能夠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服務的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管理學研究體系。
2.2 重視學科體系的改造作用
一門學科的體系改造和其建設發(fā)展有著重要聯系。學科的體系構建體現了這門學科的原理、概念、方法、結構及邏輯。而其范式也體現出了在這門學科研究中采取的視角、方法戰(zhàn)略。只有多樣化的方法、視角才能夠獲得多元化的范式。多元化的范式可以促進多元化的學科體系建設。擁有多元化的學科體系以及多元化的范式是學科成熟的特點,所以,中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系應用研究應逐步向多多元化體系邁進。
2.3 完善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原理、理論都是一門學科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目前在我國的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論研究上,大多都是從外國的教育思想框架中提煉而來。所以,對高等教育管理學進行改造的任務十分艱巨,如果對于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理論的改造得以成功,也就意味著中國將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立的高等教育管理學體系。在這方面,改造的思路有三種:第一,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和完善;第二,拋棄已經存在的體系,重新構建新的體系;第三,積極學習管理、社會、文化、經濟、政治這方面的學科內容,汲取基本內涵和理論,重新整合出新的概念和體系。
2.4 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如何解決管理教育學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是對于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發(fā)展和完善的重要體現。一種觀點認為,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存在著客觀差距,高等教育管理理論學重要是深入實際,然后發(fā)現問題和總結相關經驗,進一步形成相關理論,最后以理論服務于實踐。這種實踐到理論、理論到實踐相融合和探索的過程,就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它既體現了認識的發(fā)展性,也體現出了事物的實踐性;另一種觀點認為,讓高等教育管理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不切實際的,每個教育者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理論,但是教育理論不見得能用于實踐當中。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去引導實際工作,發(fā)現自己的理論,達到自我反思與提高的效果。第二種觀點是第一種觀點處理的特例。在高等教育的管理體系中,要嚴格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不要為了片面建立理論體系而忽略對實際的追求,在實踐中也要積極結合理論問題來增強實踐的科學性。
2.5 體現出“真”與“用”
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講,真放映的是人和事物的客觀存在,人和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的人資水平,它反映的是客觀世界和本質規(guī)律。在追求真的規(guī)程當中,要求人們不斷豐富自身內涵,展示出人們的活動合乎規(guī)律與目的。所以,“求真”作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經過反復,多次才能夠達到理想的警戒。而應則反映出了任何事物之間的處理辦法與價值取向,通常用都是暫時的,也是受到情景制約的。所以,處理方法是建立在人們的認知水平上,認識水平越高情景把握就會越精準,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會越合乎情理,誤差出現的幾率也就越小。所以,在研究上,越是能體現出真,就越是能體現出用。在高等教育管理學研究中,真和用要達到統(tǒng)一的整體,它作為一個專門的知識領域,有自己的研究體系也有其固定的范式。不同的國家不會因為其研究的特殊性而存在學術研究上的差別化,學術上不存在絕對的排他主義。所以,根據這個設定,要讓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的學術語言和概念達到互通性。
3 結語
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自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已出顯成就,并且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迅速發(fā)展和壯大起來,形成了特定的管理體系,并出版了諸多教材和著作。實踐上也對理論進行了廣泛應用,為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論依據,也成為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是目前它還有諸多不完善之處,在中國特色、體系完善上還尚不成熟,需要被進一步地發(fā)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曹賽先. “真”與“用”的整合——試論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的完善與發(fā)展[J].中國電力教育,2003(2):36-40.
[2] 徐娟.近10年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熱點問題綜述——基于《高等教育研究》180篇相關學術論文的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6):71-78,82.
[3] 劉路,魏源. 學科建設視角下我國近十年高等教育管理學的研究述評與展望[J]. 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