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娜 徐 福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杭州 311202)
大皰性鼓膜炎或稱出血性大皰性鼓膜炎,系病毒性疾病,常因漏診或繼發(fā)感染轉為慢性,影響聽力。治療大皰性鼓膜炎方法眾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臨床療效差異較大,然艾灸結合耳針治療該病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現(xiàn)總結一二,供同道參考。
(1)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感時疫毒邪,入里化熱,引動肝膽郁熱,循經(jīng)上蒸,內外火毒困結,與氣血搏結,結聚不散而為病,故發(fā)作“耳痛”“耳脹”“發(fā)熱”“頭痛”“血皰”等癥狀,屬中醫(yī)"聘耳"范疇。中醫(yī)病機:時疫毒邪,引動肝膽郁熱上蒸,內外火毒困結,與氣血搏結,灼傷鼓膜,血溢脈外,則見鼓膜血皰;火毒困結,脈絡瘀阻,故耳痛劇烈,耳鳴,聽力減退。全身所見,均為肝膽郁熱之征。
(2)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大皰性鼓膜炎是鼓膜和外耳道內段皮膚的急性炎性反應,以鼓膜上皮層下方的局限性積液而形成的大皰為特征,鼓膜鄰近的外耳道深部皮膚常受累[1]。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劇烈耳痛、耳溢液、聽力下降、耳鳴、耳悶脹感、眩暈等,少數(shù)可伴單發(fā)或多發(fā)性腦神經(jīng)損害,多為聽神經(jīng)和面神經(jīng)損害[2]。近日有感冒的病史(為病毒性感染,常并發(fā)于感冒、流感);檢查外耳道深部皮膚及鼓膜充血,并有血皰,呈紅褐色或紫紅色,如果血皰破潰,流出血性分泌物。培養(yǎng)無致病菌;本病一般不侵犯中耳。
囑患者側臥,患耳朝下,將點燃的艾條靠近患耳,使艾煙進入耳內,時間為30min。每日1 次,連續(xù)7 天。
取穴以肝、膽、內耳、外耳、三焦、皮質下、顳為主。用耳穴壓籽法,貼雙側耳穴,留3~5天,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數(shù)次。
頭孢克洛(0.1875g),每天2 次,每次2 粒,連續(xù)7 天。
王某某,女,28 歲?;颊咭蚋忻罢T發(fā)耳痛入院診治,電子耳內鏡示右耳大皰性鼓膜炎。予以頭孢克洛口服和上述艾灸和耳針療法。艾灸后患耳有少許滲液流出,耳鳴及耳部閉氣感稍緩解。第二天耳周疼痛較前明顯好轉,但仍有耳鳴、耳部閉氣感、聽力下降等不適。連續(xù)治療3 天后,患者訴耳鳴明顯改善,閉氣感基本消失。第4 天復查內耳鏡:大皰已基本吸收。后電話回訪,患者半個月內耳鳴及耳部閉氣感消失,聽力完全恢復。
(1)一般認為大皰性鼓膜炎系病毒感染所致,如流感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多與流感流行有關,也可發(fā)生于上呼吸道其他病毒性感染之后。有報道少數(shù)病例由肺炎支原體引起。
(2)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艾葉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收濕斂瘡、增強免疫功能、護肝利膽、解熱鎮(zhèn)靜、抑制心臟收縮及降壓等作用[1]。
(3)艾葉性溫,能振扶元陽,用以燒炭,能溫煦氣血、調整機體功能;又因其氣味辛熱,能運行諸經(jīng)。灸法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外治法之一,具有拔毒泄熱、溫散寒邪、溫經(jīng)通絡、活血逐痹、回陽固脫、消瘀散結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早在《靈樞·官能》就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記載?!夺t(yī)學入門》:“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夺樉膯枌Α分赋觯骸皩嵳呔闹箤嵭半S火氣而發(fā)散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火就燥之義也?!苯鹪?劉完素認為:“瘡瘍者,火之屬,故引邪氣出?!薄渡窬慕?jīng)綸》認為灸法有“引邪外出”,使毒邪隨火而散之功,“火能破結化堅,引毒外出,移深就淺,”說明陽熱實證用灸可以瀉熱,同氣相求,以熱引熱。灸法性熱屬陽,有升散、開泄、暢達的特點,作用于人體可使經(jīng)絡暢通,氣機暢達,血脈和利,腠理開散,使體內郁熱得以宣瀉?!兜は姆ā吩疲骸盎鹨詴尺_,拔引熱毒,此從治之意?!爆F(xiàn)代魏稼提出了“熱病可灸論”,可見,艾灸在治療瘡瘍癰疥等病癥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方法不僅運用艾灸的優(yōu)勢,還利用艾煙薰療病灶,使熱量傳到耳內以達到以熱引熱和抗病毒之效。
(4)耳針:因大皰性鼓膜炎乃肝膽郁熱上蒸于耳,故取肝、膽以清肝利膽,調整臟腑功能,內耳、外耳祛風清熱止痛,通竅聰耳;三焦、皮質下、顳則能消炎止痛、止鳴。由此可見,耳針的應用能增強耳對外界反應的敏感性,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艾灸結合耳針對大皰性鼓膜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與其他物理療法、滴耳藥等外用藥相比較,其優(yōu)點在于操作簡便,經(jīng)濟廉價,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1] HUANG XZ,WANG JB.Practical Otolaryngology[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8:835.Chinese
[2] ELIASHAR R,GROSS M,SAAH D,et al.Vestibular involve-ment in myringitis bullosa [J].Acta Otolaryngol,2004,124(3):249- 252.
[3] 梅全喜.徐景遠.艾煙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03.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