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娟
(蘇州新草橋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0)
讓背誦變得更簡單一些
彭紅娟
(蘇州新草橋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0)
背誦是行之有效的傳統語文教學方法,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賴以思維的語文材料,為發(fā)展思維能力提供堅實的基礎。本文根據實際教學經驗,總結高中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力求讓背誦更簡單,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和效率。
語文教學 興趣 信心 理解 鞏固
又到分班時節(jié)了,朱曉宇同學找到我:“老師,我究竟是學文科還是學理科好呢?我文理科學習成績都差不多,哪一門也沒有明顯優(yōu)勢。我其實比較喜歡文科,我愛閱讀,可是我又怕文科要背的內容太多,學起來太累?!笨梢哉f,朱曉宇同學的憂慮反映了很多喜愛文科的同學的心聲,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難道對知識的識記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嗎?語文教學能不能讓識記變得簡單有趣一些,讓更多同學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樂趣呢?
很多學生特別是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之所以認為背誦是一件痛苦的事,我認為并不是因為知識本身枯燥無味,更多的是由于思維上的惰性,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上缺少必勝的信心和堅持不懈的恒心。
針對這一情況,我在班級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首先帶領同學們一起回顧已經學過的容易記誦的經典詩文,當堂背誦,對同學們的完美背誦大力表揚,并且告訴學生:“在中學語文學習中,識記一定數量的優(yōu)秀詩文,對提高一個人的個人素養(yǎng)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心理學認為不論是無意識記還是有意識記,都在青年期達到最高水平,到成年期反而略有下降。就記憶材料而論,不論記憶哪種材料,都是在青年期記憶效果最好。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年齡優(yōu)勢,盡自己最大能力在青少年時期汲取更多知識,為今后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p>
在興趣和能力的雙重激發(fā)下,同學們識記和背誦的興趣空前提高,紛紛表示要合理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積極閱讀,在閱讀及朗誦中增強識記能力。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經做過一個記憶實驗:如果要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jié),平均需要重復16.5次;如果要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jié),則需重復54次;而要記住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jié),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出,凡是進行了內容理解的或者有規(guī)律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而對于那些不解其意的內容,即使死記硬背,還是費力不討好。所以記憶應當以理解材料內容為前提。這種理解不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系,以及該材料和以前知識經驗之間的關系。
教學中,我盡量引導學生充分使用理解記憶方法,如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時,要求學生先將詩歌里的實詞、虛詞都弄懂了,把全篇中心意思掌握了,在此基礎上,我跟學生一起探討詩歌各小節(jié)的大意,用七言詩的句式將各節(jié)內容概括為“江邊送客聞琵琶、江心聆聽琵琶曲、江中聽訴身世苦、同病相憐感慨多、重聞琵琶青衫濕”,這樣學生對全詩歌部分內容就有了非常鮮明的印象;然后在最難記憶的第二、三部分,我引導學生思考第三部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第二部分琵琶演奏之間的對應關系,將兩部分內容結合起來記憶;對于第四部分“同病相憐感慨多”的內容,我在教學中緊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讓學生思考白居易目前處境與琵琶女遭遇的相似之處,理解本段環(huán)境描寫中蘊含的作者苦悶的心情。在理解基礎上記憶,這樣學生背起來有興趣得多、快得多,有的同學當場就將文章背誦了出來,令人印象深刻。
教學中經常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個內容我在某本書或某篇文章中明明看到過的,卻記不清了,特別考試時遇到這種情況,尤其令人懊惱。
學生的這些話令我想到了一則小故事:宋朝有個叫陳正之的讀書人,他有一個超出常人的本領,就是看書能夠一目十行,并且過目不忘。利用這項天賦,他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讀了很多書,自以為能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大儒,青史留名。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他驚訝地發(fā)現:自己曾經讀過的書像過眼煙云,很快就忘記了,幾乎沒有留下一點印象。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后來,有一天,他去拜訪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就向朱熹請教。朱熹告訴他:讀書不要圖快貪多,哪怕每次只讀五十字,但讀的時候要用腦思考、用心記憶才能將書本內容化為自己的知識。陳正之這才明白,他讀過的內容之所以忘得快,不是因為他的記憶力不好,而是因為自己學習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對頭,他把多和快當成了讀書的目的,只求囫圇吞棗,對知識不求甚解,忽視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匆忙草率地讀書,既沒有消化書中的內容,又沒有有意識地記憶,閱讀效果當然不好。
可以說很多對知識的識記效果不明顯的同學其實就犯了和陳正之一樣的錯誤,因為讀書時目的不明確,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或只是為了消遣而讀書,自然達不到深度銘記的目的。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憑借意志努力記憶某種材料的方法,叫做有意記憶法。任務明確,就能調動心理活動的積極因素,全力以赴實現記憶任務。任務越明確、越具體,記憶效果越好。面對這一部分同學,我除了幫助他們加強理解以方便記憶外,還要求他們在限定時間內必須背誦某些具體內容,并配合及時檢查反饋,使他們在學習中養(yǎng)成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習慣,給自己提出明確記憶目標,這樣才能有好的記憶效果。
這種方法在實行過程中要求老師具備“死磕到底”的精神,對那些沒有及時完成任務的同學,老師絕不輕易放過,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甚至幫助提醒。記得有一次,我要求學生一周內完成對《〈離騷〉節(jié)選》的背誦,大部分同學早就完成了任務,可是班里有兩位調皮的同學懷著僥幸心理,到周五檢查時一句都不記得。放學后我將他們留下來,跟他們再次強調識記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并將課文內容給他們重新講解,幫助他們再次理解課文,重頭記誦,花了一個多小時,兩人終于將課文內容完整并流利地背誦了出來,師生都很高興。經此一事后,再也沒有學生在語文學習上抱僥幸心理,每次布置作業(yè)全班都能及時保質保量地完成,這也算是一個意料之中的額外收獲了。
艾賓浩斯的實驗表明:遺忘速度最快的區(qū)段是20分鐘、1小時、24小時,分別遺忘42%、56%、66%;2~31天遺忘率穩(wěn)定在72%~79%之間;遺忘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特別是識記后48小時之內,遺忘率高達72%。由此可見,遺忘有時是人腦運行的自然規(guī)律,而要戰(zhàn)勝這樣的規(guī)律,必須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學而時習之”,做到及時“溫故”。并且不能認為隔幾小時與隔幾天復習是一回事,正確的溫習間隔時間一般不超過2天。
針對這一現象,我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復習鞏固:
(一)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組與組之間進行朗誦比賽,并用DV記錄下他們參加比賽時的情景,選擇其中精彩片段在家長會或其他有機會的時候進行播放展示,由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及好勝心,促使他們主動自覺地識記知識背誦美文。
(二)在教授新內容之前,我總是在課堂上花一定時間引導學生回顧已學內容,并對表現優(yōu)秀的同學予以獎勵表揚,做到溫故知新。
(三)對于某些容易遺忘或混淆的內容,如字音、字形等的識記,采用默寫回顧的方法,即在課堂上大家一起默寫某些課文或名言警句,課后老師認真批改或同學之間互相交換批改,錯誤率較高的內容要求學生課后在本子上多抄寫幾遍,加深印象,并且提醒學生“抄寫不是目的,只是學習的手段,要合理運用”。
(四)對于某些重點篇目,我采用親自把關的方法,要求學生依次到老師這里過關。這種方法看似機械且費時,卻行之有效,并且在過關過程中增強師生交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活學活用背誦內容,引導學生從已熟練記憶的經典或美文中吸取精華、提煉養(yǎng)料,通過背誦積累語文材料和寫作范式,提高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增強語文素養(yǎng)。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知識的含義是把那些基本的真理經常保持在記憶里,因為這些東西在生活里是隨時隨地都要用到的,如果不會運用它們,不能在必要時候從自己記憶里找出需要的東西,那就不可能有進一步的學習,不可能有智力發(fā)展和智力勞動。要理解那些不一定要保持在記憶里的東西,要善于運用那些人類積累的并保存在書籍里的浩如煙海、廣闊無垠的知識寶藏。這個結論告訴我們,沒有足夠的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就會落空。而在語文學習中,通過熟讀背誦,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賴以思維的語文材料,為發(fā)展思維能力提供堅實的基礎??傊痴b是行之有效的傳統語文教學方法,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重視這一教學手段,從中吸納養(yǎng)分,滋養(yǎng)我們的教學,使教學活動扎實有效。
[1][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鄭國民.語文課程改革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洪宗禮.《構建面向21世紀中國語文教材創(chuàng)新體系的嘗試》.《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3).
[4]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