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阜陽師范學院,安徽 阜陽 236000)
家庭是影響個人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家長的文化程度、教養(yǎng)方式等都對子女的人格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現(xiàn)代教育理論均推崇家庭、學校一體化的教育模式.由于學生大都選擇離家較遠的地方求學,地域因素使得家校聯(lián)合的模式受到極大制約.初高中時代的家長會、家訪等常見聯(lián)合方式不能照搬于高校,除了因地域因素不便于開展外,大學生獨有的心理特征也要求我們拓展出適合這一特殊群體的新路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事件經媒體曝光后,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家長們也開始意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當問及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如何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時,很多家長均表現(xiàn)出迷茫,既覺得鞭長莫及,又覺得無從下手.高校則因為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受到人力、資金等方面限制,針對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維護不能夠具體深入.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如此,家長也例外.中國家長在與老師對話中,提及子女近況時,經常會問的一句話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怎么樣?”,問“孩子最近快樂嗎?”的家長幾乎沒有.很多家長認為只要保證孩子吃飽穿暖,滿足孩子各種物質條件,孩子就能快樂,心理就能健康.“健康”對家長們而言僅僅指軀體方面.因此,在近幾年出現(xiàn)的大學生惡性事件中,當事人家長面對媒體采訪時均肯定地表示:“我的孩子心理很健康,沒有什么異?!?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很多家長對此一無所知.
很多家長寄希望于學校,希望高校能將子女培養(yǎng)成“才”,但事實情況是,很多家長都沒能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順利將孩子培養(yǎng)成“人”,又何以成“才”呢?家長既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有研究表明家長文化程度、家庭結構、教養(yǎng)方式不同,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明顯差異.很多心理疾病的誘因都要追溯到6歲以前的生活經歷,這也恰恰說明了家庭環(huán)境對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家長不惜斥資替子女擇校、選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把教育子女的義務完全托付給外界,殊不知家長這一重要教育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家庭因素往往是子女心理問題的根源,終身學習的理論也提醒我們,子女需要受教育,家長同樣需要不斷提升自己.
有些家長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愿意參與到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來,但由于既不具備相關理論知識,又缺乏專業(yè)指導,往往因為不得法而事倍功半.如未經子女同意查看其日記,網絡聊天記錄,發(fā)現(xiàn)子女存在心理問題時,往往采取批評懲戒的方式來“堵”,不懂得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來“導”.這樣做非但無益于維護子女心理健康,反而可能矯枉過正,使問題復雜化、嚴重化,讓家長和子女的關系對立起來,破壞了原本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更加不利于子女心理問題的解決.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已受到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各高校也紛紛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并通過新生普查、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培養(yǎng)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開展校園心理健康宣傳活動,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等方式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承擔心理健康教育任務的除了專業(yè)教師外還包括專職輔導員以及各班選聘的心理委員.從師生比例來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生比約為1:200,跟國外高校相比,人力資源顯得尤其匱乏,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難以具體和深入的根本原因.短時期內迅速擴大專業(yè)師資隊伍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需獲得家庭、社會支持.
從人力上看,家長如果能夠參與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來,可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率更高、覆蓋面更廣;從資源上看,家長對子女的了解及重視程度,能夠讓學校對學生個體情況把握更加細致準確,方便采取針對性措施.在對問題學生進行必要的環(huán)境干預時,如果能獲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治療效果也能有所提高.同時,學校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家長對心理健康的認識,矯正錯誤的教育理念,幫助家長習得維護子女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并及時反饋學生在校期間的各項表現(xiàn),家、校、生積極互動,幫助家長與子女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系,便于在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問題時,順利獲得家長支持.
自新生進校伊始,學校方面就應嘗試各種途徑吸引并鼓勵家長參與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來.如安排在新生入學時段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內容可涉及終身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大學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論、案例分析等.考慮到家長文化程度差異大,在內容安排上應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直觀且感染力強的素材(如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學生惡性時間視頻),呼吁家長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此外,考慮到少部分家長不會使用網絡工具(QQ、微信、郵箱、瀏覽網頁),可在動員講座后,安排如何使用網絡工具的教學內容.
參照國外部分學校做法,建立家長委員會,方便各項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家長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對子女的教養(yǎng)方式也是千差萬別,但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往往具有共性.通過建立家長委員會既方便學校對家長進行培訓,也有利于家長之間交流溝通.通過這樣的平臺,在遇到共性問題時,先集思廣益再取其精華,多搜集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方法,借鑒運用到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化理論為實踐,也能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啟發(fā).家長委員會的建立,自然須由學校牽頭,先建立溝通平臺,如以學院、年級、專業(yè)為單位成立QQ群,微信群,論壇等.先由輔導員或心理輔導教師擔任組織者,通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和觀察,以年級、班級為單位讓群內成員民主選舉委員會負責人.負責人成了家長和學校的樞紐,負責在群內組織成員參與學校活動,并將家長的訴求反饋給學校,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開展.此外,可建立校訊通平臺,用短信方式通聯(lián)簡易快捷.
目前,家長網絡學校已經在一些省市悄然興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仿效網校模式實現(xiàn)家校聯(lián)合,利用網校這一媒介為家長提供學習資料(文字、圖片、視頻等),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技能.家長可通過網校進行自主學習,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養(yǎng),主動參與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由于網校運行需要大量人力、資金投入,高??筛鶕?jù)自身實際,適當增減欄目,如將網??s減為網頁,僅開設新聞動態(tài)、學習資料(文字、視頻)、互動論壇、專家在線等模塊,方便家校聯(lián)合.
通過心理普查對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初步評估,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普遍做法.但普查的目的主要是為篩查出心理健康指標顯示不健康的極少數(shù),便于日后預防和診治,但對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標正常的學生而言并無作用.因此,普查時除運用量表測量外,還應盡可能地搜集學生各方面的信息資料,尤其是家庭背景.但不幸、復雜的家庭背景往往是一個人的隱私,甚至是自卑的根源,是很多人不愿意提及的.即便是在心理咨詢中,也需咨詢師與咨詢者建立一定的信任關系后方能獲得.如果讓高校心理咨詢師或是輔導員一對一通過訪談獲得所有新生的家庭資料,從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上來看顯然是不可行的.因此,筆者建議可在新生入學考試時(一般只考查英語計算機兩門)加試一門寫作,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人生目標等.以考試形式搜集一是避免學生抄襲,二是考場氣氛嚴肅,有利于學生端正態(tài)度認真陳述.若以課下作業(yè)形式進行搜集,這份資料的真實性和豐富性就會大打折扣.需要注意的是,為保證所獲資料盡可能真實,這門“考試”最好是突擊進行,考前無須告訴學生考試科目或內容,需提醒學生此考核僅為考察科目,成績不計入學分,真實描述即可.盡管如此仍不能保證所獲信息百分百真實,還需日后逐步篩查.“閱卷”工作可交由輔導員承擔,加深對所帶學生的了解,方便日后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當代大學生既渴望獨立自主,自尊心強,卻又敏感脆弱,容易受傷.因此,家校聯(lián)絡既需要公開也需要保密,公開是為了表示尊重,保密則是為了保護尊嚴和隱私,這個度需家長學校共同把握.
家校聯(lián)合中輔導員是關鍵樞紐,但不應是管理者或主力軍.高校輔導員工作內容繁雜,精力有限,專業(yè)水平不高,僅能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者.家校聯(lián)合模式的具體實施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專業(yè)師資隊伍建設.
家校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動,需要一定的組織機構作為保障,先統(tǒng)籌規(guī)劃再具體實施.各部門之間明確職責協(xié)調運作,以確保這項工作的實效性.
〔1〕劉暢.家校互動推動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J].邢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30(1):44-46.
〔2〕陳國魁.家庭學校合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校園心理,2011,9(2):133-134.
〔3〕路芳草.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江西師范大學為例[D].江西師范大學,2012.
〔4〕簡華,胡韜.國外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經驗及啟示[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