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求真務實 勇攀高峰
        ——徐吉軍學術述評

        2015-03-20 15:59:30楊清華
        文化學刊 2015年7期
        關鍵詞:文化史通史文化

        楊清華

        (杭州出版社,浙江 杭州 310014)

        求真務實 勇攀高峰
        ——徐吉軍學術述評

        楊清華

        (杭州出版社,浙江 杭州 310014)

        徐吉軍先生從事學術研究和編輯工作三十余年來,一直踏踏實實地做學問,一步一個腳印,在中國文化史,特別是宋代文化史、中國都城史和中國風俗史的研究上,碩果累累,可以說是“著作等身”。

        學術成就;中國文化史;宋史;喪葬史

        求真務實,勇于創(chuàng)新,勇攀高峰,是浙東史學的傳統(tǒng),也是今天浙江大學校訓的精神。1961年4月生于浙東寧海的徐吉軍先生在1983年畢業(yè)時就一直記得恩師、杭州大學歷史系(現(xiàn)屬浙江大學)教授徐規(guī)、倪士毅等先生給他的臨別贈言,其中著名宋史學家徐規(guī)教授的題言是:“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蹦呤恳憬淌诘念}言是:“鍥而不舍,金石可鏤?!?0多年來,徐吉軍先生在從事學術研究和編輯工作中,不忘恩師們的鼓勵,一直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學問,他在中國文化史,特別是宋代文化史、中國都城史的研究上,碩果累累,可以說是“著作等身”。現(xiàn)今的他擔任《浙江學刊》雜志社總編輯,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絲綢(服飾)文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浙江省社科重點基地)副主任,浙江省社科重點基地浙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城市治理中心首席專家。他還擔任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為第二批浙江省宣傳文化系統(tǒng)“五個一批”人才。

        筆者現(xiàn)就徐吉軍先生30多年的學術研究,作一簡單的評述。

        一、中國文化史研究

        中國文化史研究是徐吉軍先生30多年學術生涯最為重視的一個研究領域,其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區(qū)域文化史的研究。其代表作便是與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李學勤先生一起合作主編的《長江文化史》《黃河文化史》兩部大型學術著作。

        《長江文化史》一書的編纂始于1993年,由徐吉軍先生策劃,得到了李學勤先生的贊許。當時國內(nèi)一批在此領域卓有成就的學者積極參與該書的編纂工作,如吳汝祚、張正明、林劍民、朱士光、倪士毅、陳學文、林永匡、陳振江等12位專家教授分頭執(zhí)筆。1995年12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書按編年史體例,共分10章69節(jié),共1362頁,98萬字,插有彩色圖版17幅、黑白圖版4幅、線條圖109幅、地圖6幅,箭頭發(fā)展關系圖2幅,統(tǒng)計表31個,合計169個。第1章,史前長江文化的孕育;第2章,夏商周三代的長江文化;第3章,秦漢長江文化的發(fā)展;第4章,南北對峙與文化交融;第5章,隋唐長江文化的勃興;第6章,五代中國南北文化地位的逆轉(zhuǎn);第7章,宋元長江文化的成熟;第8章,明代長江文化的繁榮;第9章,清代長江文化的鼎盛;第10章,率先走向世界的長江文化。這部開創(chuàng)性、學術性的著作無疑是近年來中國文化史研究的成功之作,它把研究的視角確定在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地區(qū),凸顯了這一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淵源與成就,“通過歷代的長江流域文化史的探索,展示出這一大區(qū)域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1]糾正了以往中國文化“根植于黃河中下游,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散,而南方在文化上落后于北方,長期處于被開發(fā)態(tài)勢”這種一元傳播論的成說,其研究成果有力地說明了“中華文化是多元、多根系的,長江地區(qū)早在史前時代就有相當高度的文化,亦是我國古代文明的搖籃”。正是該書選題新穎、內(nèi)容豐富、史料翔實、立論精當、文字清新,出版后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普遍認為它是近年文化史研究的成功之作,填補了區(qū)域文化研究的一個空白,具有較高的學術品位和較強的可讀性。[2]著名的文史學家、南京博物院院長、研究館員梁白泉先生贊道:“從撰寫到出書,前后僅有兩年,真是合乎時代呼喚的高效率和高速度。我們非常感謝作者、編者和出版家,向社會貢獻出這樣一部空前的學術專著?!保?]1996年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1997年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鄧小平文選》等書一起被網(wǎng)民評選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最具影響的三百本書”。

        大型學術著作《黃河文化史》,是國家“十五”重點圖書,是徐吉軍先生策劃、并與李學勤先生合作主編的第二部大型的區(qū)域文化史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全書工程浩大,總計170余萬字,分上、中、下3卷。參與編寫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高廣仁研究員及該所吳汝祚研究員、邵望平研究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評議組成員、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長鄒逸麟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孫淼教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李紹連、馬世之研究員,陜西省文物局陳全方研究員,西北大學歷史系黃留珠教授,河南大學先秦文化研究中心李玉潔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周天游教授,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朱士光教授,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楊倩描研究員,蘭州大學歷史系李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錫厚研究員,鄭州大學歷史系張民服教授,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羅澍偉研究員等36位作者,包括了考古學、文化學、歷史學界的老一輩學者和中青年學者。其學術水平,有的早已卓然成家,有的是各自領域的學術中堅,因此,這既是一部集中了當前最新研究成果的學術著作,也是一部迄今為止在這一學術領域中最高水平的學術著作。本書學術體系完整,邏輯結構嚴謹。它采用大文化的概念,從物質(zhì)的、精神的、制度的各個層面,上起遠古、下迄近代,以時代為序,將黃河文化史分成史前、夏商周、東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遼夏金元、明清、近代等12個時期,從發(fā)展歷程、主要成就、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三個方面,對黃河流域這一大區(qū)域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全方位、多層次探索了五千年來黃河文化的孕育、發(fā)生、發(fā)展、繁榮、鼎盛及轉(zhuǎn)移的歷史過程,揭示了不同時期黃河文化的發(fā)展面貌和黃河文明在中華文明形成中的獨特地位,是一部集大成的區(qū)域文化史。該書在揭示黃河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時,既敘述了不同時期黃河文化的融合、重塑、構造等一般發(fā)展歷程,又闡述了不同時期黃河文化的特征及突出的影響等,特別是作者揭示了黃河文化自身的發(fā)展也是一個“多源一體”的歷史過程,這成為本書一個亮點。在闡述黃河文化的主要成就時,該書沒有局限于狹義的精神文化,而是從一種宏闊的角度,不僅敘述了屬于精神領域的文學藝術、經(jīng)史哲學、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等方面,而且敘述了屬于物質(zhì)領域的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手工業(yè)水平的提高以及商業(yè)、交通和城市的繁榮等,以無可辯駁的史實再一次證實了黃河文化在中華文化組成中的絕對優(yōu)勢。在文化交流方面,作者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一些看法,在厘清黃河文化對外交流總體線索的基礎上,豐富了其對外文化交流的具體內(nèi)容,系統(tǒng)展示了黃河文化的開放性,突出了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發(fā)展個性。[4]

        二是在專題史研究方面,徐吉軍先生也策劃、并參與主編了《中國飲食史》《中國藏書通史》《中國風俗通史》《中國服飾通史》《中國婦女通史》5部大型學術著作。

        中國飲食作為中國文化一因子,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內(nèi)容宏富,文化內(nèi)涵極其豐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對中國飲食史的探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然而,與中國飲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極不協(xié)調(diào)及相稱的是,2000年前國內(nèi)尚無一部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中國飲食史的專門著作,有鑒于此,徐吉軍先生策劃了我國第一部飲食文化通史類的著作《中國飲食史》,并擔任副主編。該書由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院校二十余位長期從事社會史研究,尤其是在飲食史方面頗有建樹的知名學者數(shù)年通力合作而成,李學勤、方克立、傅璇琮等學術大師的嚴格把關,更為該著的學術水平和質(zhì)量提供了保障。全書煌煌六卷,共296萬字,華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通覽全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具有以下幾個較為顯著的特點:第一,在著述體例上,突出其“通”;第二,在中國飲食史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頗為重要的理論和建構,使得《中國飲食史》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第三,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吨袊嬍呈贰纷鳛橐徊繉iT通史,全書在強調(diào)和突出其“通”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對中國傳統(tǒng)飲食的一些物事和現(xiàn)象進行微觀的研究,以一種“披沙見金”的精神探賾索隱,對中國飲食進行了可貴的探研,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總之,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學術專著,在中國傳統(tǒng)飲食史研究乃至中國社會史、中國文化史研究中具有其應有的學術地位和價值。[5]此書獲浙江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1999-2001)優(yōu)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中國藏書通史》是一部中國藏書的鴻篇巨制,它以其豐富的藏書文獻再現(xiàn)了中國從先秦到世紀末葉4000多年悠久的藏書歷史和輝煌的藏書文化。這部頗具學術價值的中國藏書通史性巨著,由徐吉軍先生策劃,并擔任常務副主編,協(xié)助原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副組長、中華書局總編輯傅璇琮先生和武漢大學博導謝灼華先生主編。徐吉軍先生不僅負責通稿、配圖等工作,并且還與傅璇琮先生一起合寫了數(shù)萬字的導言,對中國藏書史的內(nèi)涵、中國藏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等作了精辟的闡述。全書精裝上下兩卷,8編,112萬字,列入國家“十五”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于2001年2月由寧波出版社付梓面世,旋即獲學界的好評,馳譽學林。北京大學圖書館姚伯岳教授認為:“《中國藏書通史》的編撰出版,標志著我國只有藏書史、而沒有藏書史學的狀況的結束。這部書無論從規(guī)模和架構上講,還是就實際內(nèi)容而言,都稱得上是對一百多年來中國藏書史研究成果的薈萃和總結。它并非完美之作,但絕對是中國藏書史研究上的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6]中南民族大學羅德運教授認為《中國藏書通史》是“一部可以傳世的中國藏書史大著”[7]。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田建平教授認為:“本書不僅是一部關于中國藏書的通史性巨著,而且還是一部關于中國文獻、文化、學術思想方面的巨著。從某種意義上講,本書還不失為一部關于中國藏書文化的工具性著述。”[8]2002年12月榮膺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

        《中國風俗通史》由徐吉軍先生策劃,并與全國政協(xié)原常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原所長陳高華先生合作主編。參與的專家學者有: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宋兆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宋鎮(zhèn)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研究所原副所長史金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原副總編、中國遼金史學會會長宋德金,中國秦漢史學會副會長彭衛(wèi)等。經(jīng)過大家的攜手合作和5年多的奮力拚搏,終于向世人奉獻上一部12卷、約500萬字的巨著。該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于2001-2002年出版。列入國家“十五”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它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中國風俗發(fā)展的歷史。

        由徐吉軍與陳高華先生合作主編的《中國服飾通史》(寧波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是一部自原始社會末期起至民國止的中國各民族服飾通史。作者以不同時代的典章制度和主流觀念對服飾制式、風尚的形成演變所發(fā)生的影響為主線,以實證的方法,對豐富的考古實物和翔實的歷史記載進行歸納、分析、比較、論證,描繪并建構出了一條中國服飾嬗變的歷史軌跡。雖然在此著之前,已有幾部類似著作先后問世,但似仍可看作是一部探索之作。可貴的是,其學術立場、資料搜求、敘述闡釋、判斷結論,都值得稱贊。與以往主要從審美文化的角度來立論相比較,側重從制度對服飾發(fā)展的影響這一獨特視角來論析服飾的濫觴與演變,就成為這部150萬字著作的最大特點。[9]

        《中國婦女通史》由徐吉軍先生策劃,并任副主編。主編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原所長陳高華先生和浙江大學婦女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婦女研究會副會長童勺素教授。全書共10卷,約533萬字,杭州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2012年獲第四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原名“中國圖書獎”),第三屆中國政府獎提名獎,入選第四屆全國“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圖書出版工程。此書同樣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中國宋史學會原會長、上海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朱瑞熙教授評由徐吉軍先生和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方建新教授合著的《中國婦女通史(宋代卷)》時說:這是“中國婦女史尤其宋代婦女史研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它“比較詳細地描繪宋代婦女的各個方面,不愧為一部內(nèi)容充實、行文平實的宋代婦女通史,真實再現(xiàn)了宋代婦女的歷史軌跡”。書中作者“能別出機杼,提出新見,發(fā)前賢時彥所未發(fā),且具有充分的史料依據(jù),使人信服,讀后頗有耳目一新之感”。[10]

        除上述的多部徐吉軍先生策劃、并參與主編的大型學術著作外,徐吉軍先生還出版了多部獨著或合著,下面例舉數(shù)部。

        《中國喪葬史》是其代表作之一。此書40萬字,1998年1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眾所周知,中國喪葬史是中國社會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喪葬史的研究,由于資料分散,可以利用的研究成果不多,所以難度較大。徐吉軍先生根據(jù)多年積累的資料和研究成果,撰寫了該書。全書分四章,共45萬字。作為作者數(shù)年前與南京大學賀云翱教授合著出版的《中國喪葬禮俗》①《中國喪葬禮俗》,30萬字左右,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李學勤先生在此書的序中推薦道:“這部《中國喪葬禮俗》,以深入淺出的文筆縱論占今,有繽紛多彩的世俗風情,也有鞭辟入里的討論分析,對禮制和民俗的研究均有貢獻,這是我特地加以推薦的緣由?!闭憬髮W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忠禮先生認為:“本書的問世,既是對目前中國喪葬禮俗研究成果的一個總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并將為后人繼續(xù)深人研究這一課題提供了一塊可靠的基石?!保ê沃叶Y:《中國喪葬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評<中國喪葬禮俗>》,《浙江學刊》1992年第4期)1994年12月,《中國喪葬禮俗》獲浙江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一書的姊妹篇,該書是中國大陸出版的第一部全面而系統(tǒng)地論述中國喪葬歷史發(fā)展過程及其社會原因的學術著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研究所原副所長史金波先生認為此書有以下特點:“一、該書全面地展示了中國有關喪葬領域豐富而翔實的歷史資料,深刻剖析了喪葬的實質(zhì)。二、深刻地反映出與喪葬有關的社會生活。三、全面地闡述各民族的喪葬歷史。四、注重利用考古學資料,圖文并茂地再現(xiàn)古代喪葬的真實場景。還值得一提的是,時下出版的所謂學術著作可謂不少,但是其中有一些很少有注解,個別的甚至連一個注解也沒有,人們不知書中的材料從何而來,論據(jù)從何而生,而本書作者則廣征博引,不厭其繁的在書中下了一千多個注解,令讀者感到書中落墨有據(jù),剖解細密,可讀可信,亦可憑此查閱原典,尋根究底,深入探討。由此可以看到作者為撰著此書披覽群書用功之勤,更可以看到作者治學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保?1]著名民俗學家、中國民俗學會原副會長宋兆麟先生認為此書“集資料性、科學性、可讀性于一爐,且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反映了當前我國學術界研究喪葬文化的最新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zhèn)豪先生認為:“《中國喪葬史》是一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專題研究著作,它的出版,多層次、立體式地為我們再現(xiàn)了中國歷代社會生活中鮮活多彩的喪葬禮制和習俗面面觀,其間文化積淀的剖析發(fā)人深省,足以令人冷靜審察過去,放眼未來,故本書的歷史教育功能也是不容忽視的?!敝袊鐣茖W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紹棣先生也認為:“該書時間跨度大,專題性極強,集資料性、科學性、可讀性于一爐,見解獨到,自成體系,論證說明,反映了我國當前學術界研究喪葬文化的最新水平,是一部優(yōu)秀的學術著作。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該書對中國喪葬文化積淀有較為深刻的剖析,發(fā)人深思,對于我們深沉地審視以往,移風易俗,不無啟示作用。故該書還具有一定的歷史教育功能,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保?2]謝蒼霖先生認為:“知識量大而系統(tǒng)性強,是《中國喪葬史》的一大特點??梢哉f,它幾乎是一部門類齊整的古代喪葬知識百科全書?!薄白鳛閷W術專著,《中國喪葬史》最顯著的特點是史料翔實而論斷明允。”“堪稱功力堅實之作”。[13]2012年,徐吉軍先生的《中國喪葬史》一書,再由武漢大學出版社修訂重版。此外,徐吉軍先生還著有兩部有關中國喪葬史研究的學術著作,一是《長江流域的喪葬》,43.7萬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二是《中國殯葬史》,29萬字,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出版。近兩年,他應國家民政部有關部門的邀請,參與了多卷本《中國殯葬史》的編寫,負責宋代卷,目前已經(jīng)完成40萬字的初稿。

        二、宋史研究

        除中國文化史研究外,宋史研究也是徐吉軍先生著重的一個學術領域,其在這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是與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忠禮合著,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的《南宋史稿》(政治軍事編、文化編)。此書經(jīng)過5年多的辛勤耕耘,由何忠禮教授主筆,徐吉軍負責文化部分,共60多萬字。出版后得到了學界的好評。著名的宋史學家、中國宋史學會原副會長徐規(guī)教授認為:“這是近年來宋史研究的又一個新成果,它填補了專門研究南宋歷史的著作這一空白,值得高興和慶賀。綜觀本書,有一些突出的優(yōu)點,主要是能夠在正確史觀的指導下嚴格以史實為根據(jù),在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事關南宋歷史的重大問題和重要人物進行新的探討和論述。既不標新立異,也不落入俗套,因循舊說。”“總之,我認為《南宋史稿》是一部有很高學術水平的著作,它的問世,對史學領域?qū)a(chǎn)生影響,尤其是對宋代史的研究定會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保?4]2001年12月獲杭州市第九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003年11月獲第十二屆浙江樹人出版獎。

        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在中國和世界的城市發(fā)展史上均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日本有許多漢學家認為,南宋都城臨安已發(fā)展到了可與西歐近世都城相比的高度文明水平。借用宮崎市定的話,即相當于“東方文藝復興”時期。法國著名漢學家賈克·謝和耐(Prof.Jacques Ger net)更是在其所著的一本主要闡述南宋都城臨安社會生活歷史的著作中認為:“在蒙古人入侵前夕,中國文明在許多方面正達燦爛的巔峰”;“十三世紀的中國,其現(xiàn)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驚的:它獨特的貨幣經(jīng)濟、紙鈔、流通票據(jù),高度發(fā)展的茶、鹽企業(yè),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絲綢、瓷器),各地出產(chǎn)的專業(yè)化等等。國家掌握了許多貨物的買賣,經(jīng)由專賣制度和間接稅,獲得了國庫的主要收入。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各方面,中國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國家,其自豪足以認為世界其他各地皆為化外之邦?!毙旒娤壬ぷ髟谥袊舜蠊哦贾坏暮贾?,他早在20多年前就將南宋都城臨安的研究列入他的研究計劃之中,且作為重中之重。近幾年,他相繼出版了《南宋都城臨安》(50萬字,杭州出版社2008年版)、《南宋臨安工商業(yè)》(52萬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南宋臨安社會生活》(49萬字,杭州出版社2011年版)三部力作,總字數(shù)達150萬字,對南宋都城的歷史、經(jīng)濟與文化、社會生活等做了詳盡的闡述,其成果得到了相關專家學者的好評,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古都學會原副會長、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先生認為:“這部五十余萬言的著作,確實把這座歷史名都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直到西湖風景,一切的一切,用我的本行話來說歷史地理,都寫深了、寫透了?!薄半S意用‘人口’作例子,歷史城市人口的研究,是歷史地理學中既重要又困難的課題。對于宋都臨安的人口,過去在許多文獻,包括國外文獻,都有各種不同的說法。1980年代前后的國際首席漢學家施堅雅(G .W.Skinner)也是我的好友,其代表作《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是用多種方法推算中國中世紀不少城市的人口的,據(jù)他們推算,臨安在其晚期,人口超過百萬,是當時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施堅雅的這個論斷在國際上是頗負盛名的,但他并沒有詳細地列舉其推算的依據(jù)。在這方面,《南宋都城臨安》盡管在結論上與施堅雅沒有多少差距,但在資料的豐富和分析的審慎精密等方面,都遠遠地超過了施堅雅?!保?5]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吳業(yè)國先生認為:“作者綜合運用了歷史學,經(jīng)濟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在努力發(fā)掘史料與引進研究方法兩個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應當說,無論在方法論上,還是在所論述的內(nèi)容上,該書都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義”。本書的學術貢獻有三:一是填補了對于南宋都城臨安工商業(yè)全面系統(tǒng)研究的空白,涉及經(jīng)濟制度、社會組織、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對都城臨安工商業(yè)興盛的原因進行了探究;三是對南宋都城臨安工商業(yè)興盛的概況進行了歸納。[16]2009年12月,《南宋都城臨安》獲浙江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基礎理論研究類三等獎,杭州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需要說明的是,徐吉軍先生負責撰寫的《南宋全史》文化卷下冊(30多萬字),也已經(jīng)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將于年內(nèi)出版。

        三、浙江地方史研究

        浙江地方史研究同樣是徐吉軍先生研究的重點之一。早在他讀大三的時候,他就在導師倪士毅、徐明德、李志庭等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編纂《浙江歷代名人錄》一書。為此,他時常跑學校圖書館和浙江圖書館古籍部,往往中午也不休息,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努力,終于編成此書,2005年8月由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他還獨力著成了《浙江名城》(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西湖之堤》(杭州出版社2008年版)等。

        《浙江文化史》《越國文化》《良渚文化興衰史》《浙江民俗史》《西湖通史》《杭州運河史》等著作,是徐吉軍參與編著的地方史代表作,其中,《浙江文化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獲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对絿幕?,方杰主編,徐吉軍負責2章,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獲浙江省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读间疚幕d衰史》,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吳汝祚先生合著,32萬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獲國家文物局主持、《中國文物報》主辦的首屆“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chǎn)優(yōu)秀圖書獎?!墩憬袼资贰?,與浙江師范大學陳華文教授等合作,杭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2009年12月獲浙江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基礎理論研究類一等獎?!段骱ㄊ贰罚泄舱憬∈∥N?、杭州市委原書記、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國平主編,徐吉軍先生策劃、并任副主編。5卷,約200萬字,杭州出版社2014年出版。

        目前,徐吉軍先生還負責《錢塘江通史》《浙江文化通史》(南宋卷)、《浙江通志》(西湖卷)等的編寫。

        以上是徐吉軍先生學術研究的三個主要方面的成就。此外,他在文獻整理、編輯出版等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在文獻整理方面,他與傅璇琮等先生合作主編了《五代史書匯編》(10卷,500萬字左右),杭州出版社2004年出版,國務院古籍整理重點資助出版項目。三十冊巨冊、總計達2000多萬字的《西湖文獻集成》,由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主編,徐吉軍先生負責策劃、編纂、校點及終審等工作,居功甚多,為杭州西湖的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做出了貢獻?!逗贾葸\河文獻集成》(6冊,約300萬字,杭州出版社2010年版)、《西湖文獻集成續(xù)輯》(20冊,1000萬字左右,杭州出版社2013年陸續(xù)出版)、《錢塘江文獻集成》(35冊,約2000萬字,杭州出版社2015年起陸續(xù)出版)三部大型文獻叢刊,徐吉軍先生均兼任副主編,負責策劃、編纂、標點、終審等工作?!端卧憬街炯伞罚?4冊,魏橋、王志邦主編,總計約710萬字,獲浙江省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基礎理論研究類一等獎)、《杭州文獻集成》第1-13冊《武林掌故叢編》、《余杭歷史文獻》(6冊,約300萬字,西泠出版社2010年版)、《杭州佛教文獻叢刊》(趙一新主編,20冊,總計約400萬字)等大型文獻,徐吉軍先生或參與策劃、編纂、標點、終審等工作,或擔任執(zhí)行主編。

        在編輯出版方面,徐吉軍先生曾在杭州出版社擔任過副總編,先后策劃了《杭州文化叢書》《西湖叢書》《杭州運河叢書》《浙江歷史文化專題史叢書》《杭州佛教文獻叢刊》等,總數(shù)達上百冊,在海內(nèi)外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其中,《杭州文化叢書》《西湖叢書》《杭州運河叢書》等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好評,江澤民主席就曾閱讀過《杭州的山》等書籍,并提出過一些選題?!逗贾葸\河叢書》,曾被全國政協(xié)文史委選為首屆中國大運河學術研討會的禮物,分發(fā)給到會的代表?!逗贾莘鸾涛墨I叢刊》,則被選為杭州召開的世界佛教大會的禮品。而徐吉軍先生為主策劃、并擔任副主編的《南宋史研究叢書》,洋洋灑灑50多冊,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徐吉軍先生擔任主編的《浙江學刊》,近幾年學術質(zhì)量穩(wěn)步提高。在2012年北京大學發(fā)布的中國社會科學綜合性核心期刊的排名中,《浙江學刊》在全國數(shù)千家綜合性社科期刊中,繼《中國社會科學》《北京大學學報》等之后,名列第十八名。是首批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資助一百家社科名刊之一,第五屆華東地區(qū)優(yōu)秀期刊。目前大致保持在二十名上下。他還在編輯的同時,緊緊把握學術的潮流和研究動態(tài),撰寫的二萬多字《五十年來吳越文化研究綜述》(《浙江學刊》1986年第5期)、《岳飛研究的新突破》(《浙江社會科學》1991年第6期)和與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姚偉鈞教授合撰的《二十世紀中國飲食史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0年第8期),均被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新華文摘》全文轉(zhuǎn)載。

        總之,徐吉軍先生的學術成果非常突出,這與他勤奮刻苦的治學精神和求真務實的學風密切相關。他為人謙和,樂于助人,尊重前輩,虛心拜師求教,博采眾長,善于組織協(xié)調(diào)工作,這也是眾多名師大家樂于與其合作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學術成功之道。筆者相信他在今后的治學道路上會越走越遠,取得更加驕人的成就。

        [1]李學勤.《長江文化史》序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12).

        [2]漢言.<長江文化史>座談會述要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6,(8);寄墨.長江文明的歷史畫卷—讀長江文化史[J].中國圖書評論,1997,(1).

        [3]梁白泉.長江萬里圖——讀<長江文化史>有感[J].浙江學刊,1996,(5).

        [4]臧知非.中華文化主體的歷史畫卷——<黃河文化史>讀后[J].學術評論,2004,(2);吳宏歧.重現(xiàn)煌煌文化,再證華夏之源[N].光明日報,2004-06-17.

        [5]張國慶.一部厚重的中華飲食文化史著——評<中國飲食史>[J].中國圖書評論,2000,(6);陳業(yè)新.評徐海榮先生<中國飲食史>[J].江漢論壇,2001,(4).

        [6]姚伯岳.藏書有史自茲始——<中國藏書通史>評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1,(6).

        [7]羅德運.一部可以傳世的中國藏書史大著——<中國藏書通史>評介[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3,(4).

        [8]田建平.最難事、最美事、最韻事、最樂事——評<中國藏書通史>[J].圖書館建設,2006,(1).

        [9]劉錫誠.研究中國歷代服飾流變的獨特視角——讀<中國服飾通史>[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1).

        [10]朱瑞熙.評<中國婦女通史>(宋代卷)[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2,(4).

        [11]史金波.透視中國人生歸宿的門徑——評徐吉軍的<中國喪葬史>[J].浙江學刊,2000,(2).

        [12]陳紹棣.我國喪葬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評徐吉軍<中國喪葬史>[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9,(4).

        [13]謝蒼霖.一部有特色的文化史專著——推薦<中國喪葬史>[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0,(4).

        [14]徐規(guī).<南宋史稿>評介[J].浙江學刊,1999,(4).

        [15]陳橋驛.讀<南宋都城臨安>有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07-01(C16).

        [16]吳業(yè)國.讀徐吉軍著<南宋臨安工商業(yè)>[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0,(9).

        【責任編輯:周 丹】

        K825.4

        A

        1673-7725(2015)07-0040-08

        2015-07-03

        楊清華(1972-),女,浙江永康人,副編審,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研究。

        猜你喜歡
        文化史通史文化
        中國貨幣通史陳列
        中國錢幣(2022年2期)2022-10-25 09:46:40
        中國貨幣通史陳列
        中國錢幣(2022年1期)2022-08-23 12:34:2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西方音樂通史寫作中的流行音樂
        中國音樂學(2021年4期)2022-01-12 06:25:28
        書介:《中西文化關系通史》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02
        誰遠誰近?
        新文化史視野下的高中歷史教學
        凸顯價值:文化史教學的應然追求
        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fā)——“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綜述
        成 人色 网 站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无码剧情| 国产高清大片一级黄色|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 国产顶级熟妇高潮xxxxx|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亚洲中文视频| 看全色黄大黄大色免费久久| 黄色一区二区三区大全观看| 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仙踪| 综合三区后入内射国产馆|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在线网址|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av久久4虎| 久草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在线不卡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熟女少妇精品久久| 色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蜜桃| 亚洲国产长腿丝袜av天堂| 男女好痛好深好爽视频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一区|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人妻少妇av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精品av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av天美传媒|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 小12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视频| 欧美性高清另类videosex|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 国产一级做a爱视频在线| 偷拍色图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电影| 秋霞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hd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男女性杂交内射妇女bbw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