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婕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兒”,很多人在初春時節(jié)總是懶洋洋的,哈欠連連。由于代謝能力差,精力也沒有年輕人足,很多老人這時候更容易困倦,早晨不易睡醒,白天昏昏欲睡。
從中醫(yī)角度來解釋,冬天時候人體陽氣收藏,到了春天,氣溫上升,陽氣生發(fā),毛孔舒張,腠理開泄,血液循環(huán)慢,陽氣沒激活,供給大腦的血液就會相對減少,所以容易出現(xiàn)春困。主要癥狀有頭昏頭痛、全身乏力、胸悶氣短、食欲不振、容易腹瀉等。
有人以為多睡就能解決問題,但專家說如果老人貪睡,時間長了情緒變得低落,越睡越懶,越睡越困,最終導致動作笨拙,人更虛弱。
如何擺脫春困,過一個精神颯爽的春天呢?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副校長、省級名中醫(yī)方劍喬教授的答案是——按摩經(jīng)絡(luò)穴位,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可以便捷有效地緩解春困。
方教授說,別把經(jīng)絡(luò)按摩想得那么神秘,人人都可以學,只要找準穴位就會有效果。無論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一次按幾下,每天按幾次,有空都可以揉揉穴位。
頭昏頭痛是春困最顯著的癥狀。督脈主一身之陽、入絡(luò)腦,刺激頭部和督脈的穴位,可以緩解頭痛癥狀。印堂穴、百會穴、風池穴、太陽穴這4個穴位在頭部,其中印堂穴、百會穴在督脈上,按摩時用手指揉捏即可。
百會穴
主治: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定位: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lián)線的交點處。
取穴:采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
太陽穴
主治: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定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取穴:太陽穴位于頭部側(cè)面,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cè),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風池穴
主治: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
定位:在頂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取穴:正坐或俯伏,在項后,與風府穴(督脈)相平,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簡言之就是頸后乳突后的凹陷。
印堂穴
主治:頭痛、眩暈、感冒、目痛,鼻衄,失眠高血壓等。
定位:在額部,當兩眉頭之中間。
取穴: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臥姿勢,印堂穴位于面部,兩眉頭連線中點即是。
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