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本溪縣第五中學 孫文紅
很多學生覺得初中數學難度很大,成為初中數學“學困生”。他們的主要表現(xiàn)為:上課時不能認真地、持續(xù)地專心聽講,反映遲鈍,接受能力差;平時懶于學習,基礎知識掌握不牢;作業(yè)靠抄襲應付,考試很難達到及格;在數學學習中,缺少興趣和自信,沒有學習方法和學習積極性等等。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教師肩上的擔子很重,因此對“學困生”的轉化是問題的關鍵。本人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學生想學而不會學。在學習中沒有掌握好數學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擅閱讀,死記硬背,應變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較差;不擅聽課,不得要領,顧此失彼,效率低下。
第二,學生想學而學不會。認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偏差,不善于獨立思考問題,思路狹窄、滯后、受阻;不擅記憶、理解、概括、聯(lián)想,導致知識不能網絡化;不擅表達,表述不精煉、欠準確,或答非所問,格式混亂,條理不清,缺乏嚴謹和規(guī)范性;不擅糾錯,不能及時探求錯誤原因及矯正的方法;不擅應用,因不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及來源,故應用能力差。
第三,學生無興趣而不學,意志薄弱,缺乏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沒有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缺少學習的動力和正確的學習觀等。
第一,從教材內容看。數學知識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強,環(huán)環(huán)相扣,中間任意一環(huán)出了問題,都要波及整體。學生如果在學習中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出現(xiàn)問題,卻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就會產生挫敗感,就會產生畏懼心理,若不正確引導,將導致學困問題的出現(xiàn)。
第二,從教師教學看。教師在教學中,過度重視升學率,以智力為第一的教育思想占據了重要地位,教學觀念老舊,忽略對學生學習的方法養(yǎng)成、學習興趣的提升、學習能力的提高等。
第三,從學習環(huán)境看。國家對基礎教育重視程度還不夠;社會上有“讀書無用”的論調;許多農村學生的父母本身自己的知識水平就很低,基本不可能輔導孩子做作業(yè),而且教育思想落后,很少關心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和在學校的狀況,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些都是導致農村初中數學出現(xiàn)大量學困生的原因。
針對以上原因,轉化數學“學困生”成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第一,用愛心感染學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已的學生,以愛心去教化他們,把師生間的距離縮短,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這一點很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特別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要經常運用表揚的手段鼓勵學生。只要學生有小小的進步,教師就要及時地表揚。這樣才能使他們從怕數學課到愛上數學課,對數學這門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有主人翁的責任感。
第二,認真分析學習困難的原因,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心。學困生在學習數學上既有困難又有潛能,因此教學的首要工作是正確對待他們,認真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允許他們在數學學習上的反復,不斷地盡可能為學困生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
第三,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起來感覺枯燥無味,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得生動有趣。
第四,多與學生交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教師應與學生多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告訴他們知識的重要性,也可以帶他們做一些有利于學習的活動,給他們講和他們的生活有關的應用問題,或是農村中知識的應用問題,讓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存在于社會,存在于生活,和我們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并不是自己和家長所想的一無是處,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把“要我學”改變?yōu)椤拔乙獙W”的正確學習觀。
第一,指導預習。主要是結合以前所學閱讀教材,具體來說:先粗讀,即讀懂大體內容,對不理解的作出記號;再精讀,即細讀全文,把握其中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則、思想和方法;最后悟讀,即對所讀的知識感悟、升華。
第二,指導聽課。要求學生集中精力,聽教師所講的內容、重點和學習要求;聽教師講解例子時關鍵部分的提示和處理;聽教師對概念要點的剖析和體系的串聯(lián);聽教師的小結和對較難習題的提示等。建議做聽課筆記。
第三,指導復習。指導學生用簡明、準確、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完整地回答問題;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后,啟發(fā)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概括出定義、法則或公式,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復習中忌死記硬背,應在理解知識產生、發(fā)展過程的基礎上記憶;指導學生完成相關練習,并善于糾錯,使其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學生定點、定面復習,如可以一周定點復習,一月定面復習。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要求學生預習、自學,在學習中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結構和聯(lián)系,總結尋找學習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好習慣。解答問題時,也要注意啟發(fā)引導,讓他們先自己動腦,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答問題。要隨時糾正他們在分析解答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逐步培養(yǎng)他們自覺思考的能力。
第一,培養(yǎng)自覺的習慣。不管是在課前的預習,還是在課堂上的學習,甚至是在課后的練習,都需要學生通過自覺學習來完成。特別是學困生,養(yǎng)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后,成績一定會突飛猛進的。
第二,培養(yǎng)探討的習慣。課堂上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引發(fā)學生進入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中,引發(fā)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
第三,培養(yǎng)小結的習慣。小結使學生學習的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容易忘記。
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把好數學學困生的脈,才能對癥下藥,有效地調動這些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幫助他們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才能真正地使數學學習成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