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江蘇幼兒園 張瑞君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問題越來越深受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幼兒教育問題,近年來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研究。幼兒園和家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家、園這兩個教育因素同時發(fā)生作用,形成家園共育的模式,才能更加科學地進行幼兒教育工作。家園共育,顧名思義就是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边@一要求為進一步確立家園共育在幼兒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理論支持。要達到科學教育的目標,就必須有科學的方法。因此本文將從日常教育事例入手,探究如何更科學地開展家園共育工作。
每個人都具有社會屬性,都是社會人,因此與人溝通就成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兒園是幼兒教育機構,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的身體、智力、意志品格得到健康的發(fā)展。當今社會的父母也都在尋求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途徑。當孩子被送往幼兒園接受教育,家、園的目的就得到了統(tǒng)一。而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這一目的,則需要家長和幼兒教師共同努力,有效溝通。一旦溝通出現(xiàn)了問題,家園共育的效果就會因此大打折扣。
有效溝通是一種動態(tài)的雙向行為,只有溝通雙方都充分表達了對等的看法,相互理解,達成了共識,才能體現(xiàn)溝通的意義。而作為親師溝通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更要轉變觀念,主動提高溝通能力,掌握溝通的方法。
曾經(jīng)有位教師對我說:“張老師,我覺得你和家長溝通的能力挺強的,家長都愿意找你談話,了解幼兒的情況。你的家長緣很好,許多家長都成了你的朋友?!钡拇_是這樣,有的孩子上小學、上中學了,我和他們的家長還保持著聯(lián)系,還在了解孩子的情況,在溝通交流。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教師與人溝通時如魚得水,甚至讓人如沐春風,能輕而易舉地達到溝通的目的;但有些教師恰恰相反,不但不能正確傳達自己的想法,甚至還會造成誤會和沖突。要想做到完美溝通,首先要知己知彼,要全面了解學生與家長的背景,這是前提。其次就是要明確目標,準確傳達信息,并讓對方理解你所傳達的信息,在溝通之前明確彼此期望達到的效果。最后是方法。如何溝通?該說哪些話?該用怎樣的方式講話?如何應對對方可能提出的問題?如何應對突發(fā)狀況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尊重對方。
“細節(jié)決定成敗?!睙o論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細節(jié),從小事做起。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話精辟地指出了我們要想有所作為,就不能忽視身邊的細節(jié)。所以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里,教育幼兒時都要注重細節(jié)。舉一個簡單的事例:孩子在幼兒園的常規(guī)訓練中,要養(yǎng)成“飯前便后要洗手”這樣一個良好的習慣。在幼兒園里,教師可以每天不間斷的監(jiān)督養(yǎng)成;可孩子放假休息后再返校時,就又忘記了。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恰恰忽略了這些細節(jié)。研究表明:兒童性格和習慣的形成始于家庭;塑造兒童個性、文化品位、價值觀念的關鍵來自家庭。孩子的養(yǎng)成教育不能只單方面依靠幼兒園,家長也要形成良好的教育理念,主動配合幼兒園,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在教育中,不要因細節(jié)之“小”而對它掉以輕心,要從點滴開始積累,更好地達到家園共育的目標。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教育不光是學校教師的責任,更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是孩子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場所;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但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fā)展,人們接觸的信息不僅容量大,而且內容紛繁復雜。這直接造成了一些家長,特別是年輕家長對家庭教育的束手無策。缺乏經(jīng)驗和指導,使家庭教育面臨瓶頸期。而在這一點上,受過專業(yè)培訓的幼兒教師顯然更有優(yōu)勢,有更科學的方法和優(yōu)秀的經(jīng)驗。對此,需要幫助的家長就應該積極向優(yōu)秀的教師學習,借鑒成功的經(jīng)驗。
家庭教育重視早期智力開發(fā),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尤其是忽視對幼兒的情感投入。情感的投入要穩(wěn)定、長久,才能讓孩子在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中愉快成長。與孩子在學習方面的交流,對孩子學習的關注態(tài)度,都能表現(xiàn)出家長對孩子的情感投入程度。這不僅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效果,而且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
我們班的幼兒苗苗,無論在班里學習了什么知識,回家后他的家長都會密切關注并且參與。如果學習了一首兒歌,回到家他的母親就會翻看他的書,讓他把兒歌唱給自己聽。自己也會跟著學,不會的地方讓孩子第二天再認真聽、認真學,回家后再教給媽媽。孩子學做手工,父母也跟著一起動手動腦,遇到不會的,就利用第二天送孩子的機會請教老師。孩子的學習情況時時刻刻都放在家長的心上,家長也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在結束了一天的學習后,家長能認真地聽或看孩子的“學習匯報”,并真心肯定他們的進步,會讓孩子感到高興、倍受鼓舞。孩子得到的最佳營養(yǎng)是來自溫馨家庭的安全感,最好的禮物是父母用心、長久的陪伴,而不是熱一陣、涼一陣的情感發(fā)泄。
如前所述,幼兒教育不是一項簡單的教育工作,而是需要實現(xiàn)家園互相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fā)展。對家園共育的關注也不能只停留在幼兒園教了什么,孩子學了什么;或者家里教了什么,孩子學了什么上,而是要通過家長和教師的有效溝通、長期堅持、互相學習、共同努力,建立良好、長效的合作模式。作為幼兒教師,要以幼兒發(fā)展為本,著眼于培養(yǎng)使幼兒終身受益的品質,正確對待幼兒的情感態(tài)度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質,發(fā)揮知識技能,為開展豐富、科學的家園共育工作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