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教育關系的審慎之道
——洪堡《論國家的作用》的教育啟示
肖紹聰
(井岡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江西 吉安343009)
摘要:《論國家的作用》是洪堡自由主義教育思想的杰作,它為教育中的國家立場與個人立場進行博弈樹立了基本的標桿。洪堡為教育中的國家劃定了界線,即國家對于教育的不干涉主義,國家對于教育的全部意義在于保障自由人的培養(yǎng),這種最小國家觀念正是那個時代德國教育思想的一個縮影。當代中國需要明晰國家在教育中應扮演的角色,擺正其在教育中的位置。審慎地對待教育中的國家界限問題正是洪堡《論國家的作用》提供給我們的教育思考。
關鍵詞:教育;國家;國家權力;界限;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4-10-22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評估研究會2012年課題“師德評價標準與評價體系研究 ”(YJPH2012038)
作者簡介:徐文婷(1990-),女,四川自貢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3.015
國家在教育中應扮演的角色及其在教育中的位置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教育是國家的事業(yè),抑或是國家的產(chǎn)業(yè)?國家在教育中應該是大有作為還是應該保持克制、消極無為?國家應該在何種方面介入教育事務?介入到何種程度?在教育中,存在國家的底線嗎?如果存在,教育中的國家界限到底在哪里?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那么,在習近平同志提出國家治理新理念的形勢之下,國家和教育的新關系又將可能走向何方呢?對此,我們可以借助來自洪堡的德國式的思考來予以回應。
一、《論國家的作用》概述
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19世紀初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和語言學家,也被譽為“德國現(xiàn)代大學之父”。《論國家的作用》是洪堡自由主義教育思想的杰作,被譽為“德國自由主義的《大憲章》”。
洪堡《論國家的作用》的教育哲學就在于明確教育中的國家界限,該書在總體上圍繞限制國家權力以實現(xiàn)自由人的培養(yǎng)這個主題而展開,其中包含的自由至上、最小國家等教育理念充滿濃郁的理想主義色彩,這種理想的氣質貫穿全書。在當代教育界,《論國家的作用》已成為論及教育與國家關系問題時難以回避的教育經(jīng)典,并為教育中的國家立場與個人立場進行博弈樹立了基本的標桿。
二、教育中國家界限問題的德國式思考
事實上,關于教育中的國家界限問題,洪堡時代就存在兩種經(jīng)典理論:黑格爾曾經(jīng)開創(chuàng)了一條按照單純的理性原則來塑造國家的國家主義教育路線;盧梭則提出在教育事務中國家的退隱,主張國家完全放任教育的發(fā)展。這是兩種極端的教育主張,在現(xiàn)代社會中都難以讓人完全接受。國家主義教育路線容易導致國家的教育專制,國家對教育的干涉沒有底線,個體往往終被塑造為國家機器上的一個零件,這將是個體命運的悲哀。盧梭將所有教育歸結為個人教育事務,用家庭教育取代國家公共教育,使整個社會變成一片缺乏凝聚力的沙漠,這也是任何一個民族國家所不愿看到的。
洪堡《論國家的作用》則提出了一條審慎的中庸之道。洪堡認為,國家是一種“必要的痛苦”[1],國家雖然時常意圖干涉?zhèn)€體的教育,但公民教育需要國家的保障。因為國家可以保障個體的自由不受侵害,而自由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結果。洪堡把教育看作是公民的自由之道,教育之于個體的內在意義在于“心靈的轉向”,這也是對公民的深度啟蒙。因此,不是要擺脫國家來享有自由,而是在國家中實現(xiàn)自由。國家是現(xiàn)代公民的宿命,國家是為“人”的教育開路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真正的問題也許并不在于教育是否需要國家或國家是否需要教育,而是在多大程度上雙方可以達成協(xié)議。換言之,教育中的國家底線究竟在哪里,這才是我們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在洪堡看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自由的“人”,國家對于教育的全部意義就在于保障自由人的培養(yǎng)。為此,國家需要對教育中的人提供安全保障和無條件的經(jīng)濟支持,除此之外,公共教育應完全處于國家作用范圍之外——這就是教育中的國家界線。
這樣的一條洪堡式教育的國家界線頗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這種極力限制國家權力的教育路徑與我們的教育現(xiàn)實相差太大。在當代教育實踐中,國家要么直接掌握教育行政權力,要么通過財政撥款、經(jīng)濟援助等方式間接支配教育的發(fā)展。國家只負責對教育的投入,而不趁機附加各種條件和政治要求,這在我們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的。投入與產(chǎn)出總是相應的,國家對教育提供無條件的經(jīng)濟支持,這首先就與當代經(jīng)濟學的基本原理不符。洪堡提出的這條教育中的國家界線問題,反映的到底是洪堡太過理想化,還是我們太過世俗化?
其實,洪堡所提出的國家對于教育的不干涉主義在當時的德國是一種極為理性的考量。18世紀的德國,在長期分裂、缺乏民族統(tǒng)一的歷史現(xiàn)實下,德國個體和國家政治之間存在深刻的心理隔閡,雖然德國人不缺乏對民族精神的向往,但相對于國家政體,德國人更加重視個人的自由與社會責任。德國作家艾米爾·路德維希在其名著《德國人》中對德國民族的性格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認為德國是一個有著雙重性格歷史的國家。這種將國家與個人細致區(qū)分為二元的思想傳統(tǒng)深刻影響了德國人的思維方式,最終形成了德國特色的“個人主義”,它與思想自由、個性解放等精神訴求緊密相關。也許正因如此,德國才成為學術自由理念和制度的原生地。洪堡本人在早期的教育中就深受啟蒙哲學和洛克、盧梭等人的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是盧梭、康德自由主義思想的追隨者,洪堡的最小國家觀念正是德國那個時代政治思想的一個縮影。
三、為教育中的國家權力劃界
那么,國家為什么不應該直接插手教育事務呢?在洪堡看來,教育首先是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只對父母關于孩子接受教育的履職情況進行監(jiān)督。國家并沒有教育的義務,國家的義務在于提供一定的教育條件與資源。洪堡反復強調,國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人及其發(fā)展永遠在國家之先。國家對于教育的干涉會抑制人的自由發(fā)展。自由教育能夠實現(xiàn)人的自由,并通過“用教育推行政治”,最終在更高層面上促進國家的整體自由和長遠發(fā)展。
洪堡對教育中國家界限的劃定正是其理想國家行為哲學的一部分。洪堡將個人教育看作是所有教育的起點,最多樣化地培養(yǎng)教育“人”才是最重要的,這一個部分的教育是絕不允許國家干涉的。當然,這并不是說要讓國家對教育放任自流。事實上,公共教育,即由國家領導或推動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需要的,但國家必須在公共教育中進行精確定位:國家可以開放所有教育資源,采取積極措施將所有國民納入到普通教育中來,尤其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同時將國家的教育“正能量”放在引導公民的自我教育上,讓公民“學會學習”,而非趁機對公民進行思想灌輸或政治教化。公共教育應該努力成為一種公民教育,而非淪為臣民教育、奴才教育,教育不應成為一種“聽話”的藝術。
國家如果不能堅守自己的教育底線而過分熱心于直接插手教育事務,將造成對雙方的傷害,對于“人的境況”和國家的長遠發(fā)展都極為不利。國家對于個人教育的干涉不利于公民個性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國家的越俎代庖往往容易造成公民的依賴心理和創(chuàng)造力的缺失。國家對于公共教育的干涉不利于教育的多元和思想的自由,導致教育的同質化、均一化。此外,國家隱含于公共教育中的特定的性格教育容易蛻變過頭,從而導致整個社會頭腦的僵化??傊瑖覍逃聞盏乃烈飧缮?,將導致公民獨立精神和自由能力的缺失,并在客觀上形成人與社會的貧乏。沒有公民的自由,國家不過是個無形的牢籠;沒有個人的獨立自主,國家不過是個虛胖的“利維斯坦”。正是有鑒于此,愛因斯坦曾經(jīng)感嘆:“自由行動和自我負責的教育,比起那種依賴訓練、外界權威和追名逐利的教育來,是多么優(yōu)越啊!”[2]
四、對我國教育中的國家權力的反思
為教育中的國家權力劃界,這不僅要求國家與政府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智慧,有時更需要足夠的政治勇氣。要改變國家強力干涉教育的傳統(tǒng),政府必須做出果毅抉擇。老子式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種審慎的智慧,審慎地對待教育中的國家界限問題正是洪堡《論國家的作用》提供給我們的教育思考。
就我國而言,目前正處于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并行的時期,一方面國家始終牢牢掌握教育的領導權、管理權,一方面開始增加教育的自主權,并自覺接續(xù)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教育啟蒙路徑,以造就適應時代要求的公民。在新時期,給教育中的國家權力劃定邊界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首先是法律的原則,即政府的所有教育政策與行政行為必須遵守《教育法》《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規(guī),并按法律的要求對教育給予足夠的經(jīng)費投入和政策支持。其次是道德的原則,即政府不能以工具理性來苛責教育,而應以珍惜生命的方式來善待教育。原則上凡是由學校能自主決定的事項應當一律下放到學校,畢竟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社會機構。政府需要尊重人才培養(yǎng)的內在規(guī)律,不以行政命令直接干涉學校教育的具體事務,應改變直接管理學校的單一方式,加強在宏觀上對教育事業(yè)的引導和推進。洪堡時期德國的教育經(jīng)驗已經(jīng)證明,越是能促成教育獨立、學校自主、學術自由的政府,就越能夠在長時期內造就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團結。
事實上,洪堡式的最小國家理念在我國教育現(xiàn)實中已有所彰顯,政府開始自覺地為自己的行政權力劃界。例如,教育部在2014年3月已核準了6所高校的大學章程,厘清政府與學校的權力清單,進而形成對政府而言“法無授權就不能隨意作為”、對學校而言“法無禁止就能積極探索”的共識[3]。當前,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大力提倡簡政放權,政府將加快職能轉變,這將更有利于理順政府與學校的關系,明確政府的管理權限和教育職責。
參考文獻:
[1]洪堡.論國家的作用[M].林榮遠,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8.
[2]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M].許良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43.
[3]唐景莉.亮出政府和學?!皺嗔η鍐巍薄L首批核準大學章程的六校校長[EB/OL]. (2014-03-17). http://www.qstheory.cn/kj/jyll/201403/t20140317_330806.htm.
(責任編輯吳朝平)
Prudent Think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Education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Inspired by Humboldt’s BookTheRoleoftheState
XIAO Shaocong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Abstract:The Role of the State written by Humboldt is famous for his liberal educational idea, and establishes a basic benchmark for gaming between the state stance and the individual stance. Humboldt has set a boundary for a country in education, that is, the country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education, and the country should strive to ensure that the education provides liberty for individuals. This concept of minimum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s exactly a miniature of German educational idea at that time. At the contemporary time, China needs to make clear the role the country plays in the education and to straighten its position in the education. Considering the national boundary issue in the education prudently is exactly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given by Humboldt’s book The Role of the State.
Key words:education; state; national power; boundary; inspiration
引用格式:徐文婷.大學生網(wǎng)絡行為道德失范及對策[J].重慶高教研究,2015(3):86-89.
Citation format:XU Wen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mproper Network Behavior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3):86-89.
■ 大學生教育